技术是社会变革的触发器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一书中提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分别是发生在大约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他同时预言,信息革命将成为第三次变革,使人类的社会形态产生巨大改变。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两次革命浪潮。每一波浪潮都将转型前的文化和文明远远甩在了身后,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社会普及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前一个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第一波农业革命在数千年间缓慢展开。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第二波变革只用了300年。今天,历史的脚步正在加速,第三波革命浪潮可能最多在二三十年内就会改变历史进程并完成变革。

革命浪潮也不可避免地对社群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叔叔婶婶、岳父岳母、祖父母、堂兄弟等几代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在经济方面,所有人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共同劳动,形成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不会外迁,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第二次革命浪潮席卷社会,家族形态被迫转型。第一波和第二波革命浪潮在家庭内部发生碰撞,家族内部开始出现纷争,族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家庭不再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共同劳动。

重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与创新型技术有密切关系,这些技术包括农牧社会中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工业社会中的蒸汽机技术、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技术等。这类影响到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技术被称为“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GPTs)。

2006年,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西(Richard Lipsey)等人为通用技术定义了四个特征:①单一的、独立的;②在创建时有很多改进和细化的空间,之后被广泛应用;③用途广泛;④创造出许多溢出效应。它们可以是整合多个任务的工艺,也可以以物理产品或组织的形式呈现。

根据这个定义,利普西等人选择了24项技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通用技术(见表0-1)。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之后,我们发现,通用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一开始,它是家庭或村落等区域共同体的生存手段,这是它的萌芽阶段。后来,通用技术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成为创造物质文明的工具。之后,它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个体的能力和潜能。

表0-1 人类历史上的通用技术

人类将核心通用技术与无数关联技术结合起来,在减轻劳动和活动带来的负担和危险的同时,创建最适合技术发展的社群,并创造出各种价值。

那么,每一项通用技术是如何改变社会的?我们再次依据阿尔文·托夫勒的观点,按照农牧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考察。

生存的技术——农牧社会

最初,人类以狩猎采集为谋生手段,他们最早掌握的通用技术是植物驯化和动物驯化。大约1万年前,漫长的冰川期结束了,智人在诞生之后进入农牧社会。这两种技术被不断改良,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基础。

在狩猎采集生活中,每天能否吃饱只能听天由命。后来,人们掌握了农耕和畜牧技术,可以自主控制粮食生产和储藏。于是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古代文明发展起来。

在最早从事农牧业的美索不达米亚,人们同时也开始冶炼矿石,他们最先使用的是青铜。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发明了轮子,公元前3000年中叶诞生了文字,这种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从石器时代迈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和铁器时代(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冶炼技术与金属加工技术配合,为农业和畜牧业制造出各种工具,人们同时也利用它们打造各种武器。

在古代社会,人类研发出各种技术,大部分都是为了家庭、地区或国家的生存。从表0-1可以看出,古代通用技术悉数登场之后,到了中世纪,技术的发展变得完全停滞不前。人们探究其中的原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例如劳动力和资本的不协调关系、科学发现与技术没有很好地结合、技术应用范围有限、没有创造出通用性的溢出效应等。

经历了漫长的空白期之后,在7-10世纪,水车广泛普及,成为替代人力和畜力的动力源,并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到了15世纪,人们发明了大型三桅帆船,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古腾堡发明了欧洲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于16世纪在欧洲普及,成为推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巨大力量。

创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然而,最初蒸汽机带来的社会变化是非常缓慢的。1675年发明的早期蒸汽机只是作为泵来抽水。一直到1784年,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发明了改良版的瓦特蒸汽机并投入实际使用,为生产现场提供动力。从被发明出来到改变社会,蒸汽机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18世纪末,蒸汽机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之前位于家庭或村落的生产场地搬迁到了工厂中。

蒸汽机还引发了运输革命。1830年,相距约50千米的贸易港口城市利物浦和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之间开通了铁路,出现了定时往返的蒸汽机车。50年后的1880年,英国铁路网的总长延伸至25000千米。海上运输方面,轮船也从木制轮船发展为蒸汽铁船,船体更大,能够运输大量货物。

19世纪末期,人们陆续发现大型油田,主要燃料从煤炭转变为石油。随着内燃机的出现和发展,发电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生产出大量电力,社会基础设施得到迅速扩充。汽车和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也诞生了,围绕它们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1908年至1927年,福特卖出了1500多万辆“福特T型车”,推动了美国的机械化进程,宣告了伴随着大量消费的“大量生产、连续生产过程、工厂”时代的到来。“二战”之后的日本,家电和汽车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也大大增加了其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化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正如经济史学家肯尼斯·波梅兰兹(Kenneth Pomeranz)在《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中指出的那样,工业化决定了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以及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工业化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愈加严重。基于此,人们对工业化能否带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强烈质疑。

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技术——信息社会

20世纪中叶出现了计算机,后来互联网得到普及,引起了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社会开始重视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表达逐渐取代世俗价值表达。1976年,苹果公司发售的“Apple-1”成为个人电脑的鼻祖。根据摩尔定律[1],随着半导体集成度稳步提高,计算机的复杂程度和普及程度同时也会明显提升。进入21世纪,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出现爆发式增长,任何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与世界相连,人类进入了网络社会。

此后,消费者需求逐渐变得多样化。在制造业中,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生产中,丰田式的精益生产取代福特式的批量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成为业内标准。

此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能源、生命科学和电子等各工业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再生医学和基因治疗等非常规方法也不断应用于医疗行业中。

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社会数字化转型正在各个领域上演。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在2016年表示,18世纪末以来,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开端的机械化浪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大量生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数字化浪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进行的,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的创新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我们正处于重新构建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漩涡之中。尤其是有望成为未来新型通用技术的人工智能,它的实施和应用将成为今后的重大课题。

万物皆有光影,有正负两面,科技亦然。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技术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功过史,这种功过是技术无法逃脱的宿命。

在前文中提及的《第三次浪潮》中,作者事先预见到了未来社会的样态。他认为,在信息化的正负面和功过之间,当我们选择“正面”而不是“负面”,选择“功”而不是“过”时,便能够创造出理想的未来世界。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全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生产方式相比,大多数流水线生产都过时了。社会上将出现一种新的、区别于小家庭(由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形态,还有集居住和办公于一体的新型“电子化住宅”以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未来学校和企业……这些都是全新生活方式的基础。未来文明会为我们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它将摆脱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标准化、同步化、中心化等工业社会集中化的制约,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打破能源、财富和权力集中化的道路。

如何克服技术桎梏,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时代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开拓进取,不负智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