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通过视角的变化,将日常变为非日常的“高低差”

视野开阔的好景色会让人感到新鲜和兴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在没有展望台和摩天轮的时代,人们会站在坡道和桥上欣赏风景,周围没有遮挡的高楼,视野开阔。站在让人腿脚发软的高处,却能精神抖擞地工作的架子工人是当时世人憧憬的职业。架子工人的身影在北斋的许多画中出现过,这一点就是这一职业受欢迎的证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会让看画的人仿佛看到自我一般。

葛饰北斋 百人一首乳母绘说记·在原业平(约1835)

芝加哥美术馆藏

标题的意思是将百人一首用图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解说。“乳母绘说”标题虽然有使用汉字的,也有用假名的,未曾统一,但在江户时代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和歌介绍了在原业平的《枫染龙田川》:“悠悠神代事,默默不曾闻,枫染龙田川,潺潺流水深。”画中,站在桥上的大人让背上的小孩看桥下随着河水流淌的枫叶,小孩似乎害怕高处而缩起了脖子。通过描写平民百姓欣赏浮世绘的样子,拉近了与和歌所歌咏的世界的联系。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青山圆座松

芝加哥美术馆藏

涩谷区神宫前二丁目龙严寺中的笠松,直径约5.5米。“圆座”字通“元座”,原意是指用稻草编制而成的圆形坐垫。像小山一样隆起的顶端伸出的树枝让笠松看起来更大。这座寺庙中至今仍保留着源义家休息时坐过的石头。

《青山圆座松》——为看富士山而登高

标题中的“青山”是现在的东京都青山。青山路(国道246号线)位于从走下皇居背后的永田町,从赤坂见附近再次爬上又宽又长的坡道。在坡道上可以隔着围墙看见赤坂御所的绿植,穿过神宫外苑道旁的银杏树,通过明治神宫表参道的入口,就下到了涩谷——东京都内为数不多的绿色山丘。青山的名字由来据说始于德川家康将此地赐给他的家臣青山忠成。到了明治时期,这里从青山家变成了康登霍维伯爵夫人的家[23]。康登霍维伯爵夫人也是娇兰香水蝴蝶夫人的形象代言人,这是非常符合向高雅街区发展的青山的小插曲。

青山路在南青山三丁目十字路口,开山造出的外苑西路横贯这里。进入外苑西路,向上方的坂道就是青山Kila路[24],旁边是平安时期源义家在此集结军队的势齐坂[25]。新旧两条坂道间所挟的地区就是这幅绘画中的舞台和龙岩寺。

青山一带位于赤坂和涩谷之间的山丘上,海拔在30米以上,而寺院则是再往上的地方,所以这幅画的视角也就不难理解了。

龙岩寺中的松树,原来是一棵主枝干向四周伸展的巨大笠松,但现在这棵松树已不复存在,并且从这里已经无法看见富士山了。画面右下方是一个少年拉着棉巾攀爬假山的背影,应该让不少人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我想江户时期的人们在看这幅画时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觉吧。与富士山的三角形形成对比的是密度较大的半球形的圆座松。隆起的圆座松就像满怀期待的少年的心情一样,巨大的富士山也如同少年心中憧憬的富士山,如幻境一般矗立在朦胧的霞光之中。在下垂的树枝下,可以看见正在进行清扫的人影。霞光成为富士山倒影的视觉错觉,似乎是少年时的快乐回忆。

这是北斋自身的回忆,还是他与孩子们一起去的回忆呢?无论是哪一种的回忆,北斋都巧妙地吸引着鉴赏者的心。这是将西方美术中的移情手法[26]理论化的体现。

(分析图) 用三分法分割,下段是人物,中段是圆座松的树冠和富士山的倒映,上段是天空与富士山。在纵向三等分中,左1/3处是假山上的人们,左2/3处是富士山。用左1/3处垂直二等分线条的上段与画面右下角相连所形成的对角线指示了父子俩观看富士山的方向。圆座松左侧的棱线和中段右边的屋顶,以及树木形成的倒立的富士山形状。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东都浅草本愿寺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寺庙众多的西浅草地区,如今最雄威的寺庙是位于台东区西浅草一丁目的东本愿寺,又名浅草门迹、东京本愿寺、佛教净土宗的寺庙。江户时期寺庙面积有49,500平方米,是现在的三倍多。由于面积巨大,在大政奉还时,成为彰义队的据点。从这里步行几分钟就能达到祭祀葛饰北斋的誓教寺。这里最近的车站是东京地铁银座线田原町站。

《东都浅草本愿寺》——让人目眩的屋顶

这幅画中描绘的西浅草的浅草本愿寺和雷门的浅草寺都是面积巨大的寺院。但浅草本愿寺是在德川家康统治时期建造的,而浅草寺是在圣德太子时期建造的,两寺相隔甚远。浅草本愿寺最初位于神田,因明历大火(1657)迁移至浅草,开始作为京都东本愿寺的别院。此外,东京筑地本愿寺是西本愿寺的别院,也是在明历大火后从日本桥迁移到筑地。

因为明历大火的起火原因,明历大火又被称为振袖火灾,是江户三大火灾中最严重的一次。护城河内全境烧光,死亡人数达十万人,被称为世界三大火灾之一。江户城天守阁在这火灾中烧毁并没有重建。大火之后,江户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许多大名的宅邸、寺庙、神社从城下迁往堀外或新地。当时,寺院也开始集中于浅草,随着寺院集中而迁来的佛龛商店,在浅草开辟了佛龛街。吉原也从日本桥迁往浅草,被称为新吉原。上野等至今依然在地名中保留的广小路就是在那时为了阻止火势蔓延而开辟的灭火地。隅田川上当时只有千住大桥,为了确保避灾道路通畅,又在隅田川上新架设了两国桥和永代桥。大型房屋也从木板屋顶改为瓦片屋顶,木板墙壁也变成了耐火的土墙,江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意这幅画中的老百姓的瓦片屋顶)。

在江户居住超过三代人的江户人看到浅草本愿寺都会称赞大火灾之后万象一新的新江户。粉刷灰浆的白墙,是火灾后江户寺庙和神社的特征。屋顶上的男人是在高处作业的架子工人,现今也把专门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称为“鸢职”,这一名称始于江户时期,并保留了江户时期的风格。在屋梁上如鸢鸟般从一处屋梁跳到另一处屋梁,一旦发生火灾,又能充当消防人员。因为当时人口稠密的江户经常发生火灾,所以当时有句俗语“火灾和吵架是江户值得看的东西”,是指消防人员灭火时的样子引人注目,江户人吵架的气势让人瞠目,而“鸢职”正是江户的男人们的盛装。

从空中放飞的风筝(源于江户时期关东的纸鸢)可以推断正值日本旧历正月,明历大火就发生在旧历一月十八日。左边有用以取水的挖井架子,饱含着作为江户人的北斋在新年里祈愿平安用火的心愿。画中绘制的本堂,幸运地渡过了火灾多发的江户和明治时期,直到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才被损毁。

(分析图) 画面右侧的寺院本堂巨大的屋顶逼近画面边缘,越过中景与远处的富士山形成对比,这样的动态构图法,从北斋一直延续到歌川广重,此后也影响了欧美的画家与摄影师。在三分法的下段中有切妻壁(悬山顶)上的人字板,视线下的街道中有富士山和挖井架子。上段的纸鸢和爬上屋顶的架子工人,强调了从中段向上的高度。富士山处在纵向三等分线所引导的屋顶倾斜度与空中的风筝所形成的三角形中,这样的构图让鉴赏者的视线很容易停留在富士山上。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本所立川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本所立川位于从现在的墨田区两国一丁目到本所附近的地方。立川是一条与小名木川(见188页《深川万年桥下》)平行流淌的人工河流。立川于1659年开始建造,在这座桥完工的同一时间,一批木材工厂就聚集建在了隅田川附近。在那个没有高层建筑的时代,北斋选择了比屋顶更高的堆砌方材的木材工厂,来作为让鉴赏者体验高度的场所。距离此地最近的车站是JR总武线的两国车站,以及都营大江户线的两国车站。北斋美术馆位于从这里徒步就能到达的龟泽二丁目。

《本所立川》——从木材上眺望富士山

本所立川流经墨田区本所注入隅田川的两国桥和新天桥之间。沿现在东京的高速七号线(小松川)流淌的河流即是坚川,附近有陪伴北斋长大的本所水渠。将曾经位于道路中间的排水渠变成暗渠后拓宽的道路,因北斋出生在此命名为北斋路。曾经从这里朝向两国方向的大名和武家的宅邸鳞次栉比,而锦系町一侧则是平民生活的街道。徒步就能走到的范围内有赤穗义士讨伐的吉良上野介的房屋。据传北斋的外公是当时遇难的吉良的剑客小林平七郎。因讨伐而关闭的吉良府邸的土地一角(本所松坂町)被幕府作为赏赐,让北斋的养父、幕府御用镜师中岛伊势居住。

《本所立川》是在《富岳三十六景》大受好评之后增加的一幅画作。北斋用能看到富士山的不太著名的地方来作主题,或许是因为儿时的记忆。笔直流淌的运河,像棋盘网格一般的流水渠,都是在明历大火后修建的水路。这里是隅田川的东面,江户新的住宅区。北斋小时候应该对精神抖擞地干活的工人们的身影百看不厌吧。

现在墨田区作为传统工艺的街区,非常重视匠人的技艺。从北斋绘制的许多手艺人中能感受到他对手艺人的喜爱,这一定与他小时候的见闻密不可分。

这一节提到的《青山圆座松》《东都浅草本愿寺》《本所立川》3幅画作都是从高于画中人物的视点的俯瞰构图。同样是绘制在高处作业的架子工人的画作《江都骏河町三井见世略图》(见105页)则是仰视的构图。画者的视线如果非常日常生活化,那么无论在屋顶上还是在地上,都会给鉴赏者一种稳定的感觉。视点高度的选择是在构图时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分析图) 画作为了强调高耸的木材,构图是以垂直方向为主线,而不是水平方向。在右1/3的空间里,从垂直竖立的木材间隙可以看见富士山,左1/3处是堆积的木材以及在木材上面和下面的工人。中间是拉锯的工人和立川。之所以能马上留意到小小的富士山,是因为拉锯的工人所踩着的方材笔直地指出了富士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