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静止的画面上形成节奏相同的“重复”

富岳三十六景·甲州伊泽晓(局部)

俵屋宗达 鹤下绘和歌卷

京都国立博物馆

俵屋宗达(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为本阿弥光悦(1558—1637)绘制的草图书卷。宗达与光悦、尾形关琳齐名,被称为江户时代设计美术的琳派始祖。宗达活跃于江户初期的京都,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琳派的画作追求装饰性,其特征之一就是反复性。北斋在离开胜川门下之后,在其30岁后的5年间继承了江户琳派俵屋宗理的名号在画坛上活跃。

北斋用合理的构图作画,除表现动态之外,还灵活地使用了有节奏感的重复。节奏往往被认为是音乐和舞蹈的产物,但现代美术大师康定斯基把乐谱的音符换成了点,证明了视觉也有节奏和韵律[15]。而在一百年前,北斋就在努力绘制出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画作,坚信重复地描绘会使画面更加生动,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画中。

富岳三十六景·甲州伊泽晓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伊泽位于现在的山梨县笛吹市和町的甲州街道石和宿。北斋在《甲州石班泽》(见144页)中描绘了笛吹川、富士川两条河流汇合处的激流。在这幅画中,阳光被静静地反射,桥的前面是《甲州三岛越》(见44页)里的岔路口。拂晓朦胧的朱红色与河面朦胧的蓝色形成了色调上的对比,明亮的天空与昏暗的驿站形成了明暗对比。色调与明暗的对比是这幅画的看点。

《甲州伊泽晓》——天未明的清晨赶路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说过,在北斋的“相似形的重复”中,富士山状的三角形重复最为著名。《富岳三十六景》的经典之处是同一幅画中,三角形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以相同的间隔重复同样的大小、形式,在艺术理论上称为重复。单调的重复会让人感到无趣,甚至瘆人。但如果加上大小、强弱、间隔上的变化,则会产生韵律,体现节奏。音乐的节奏之所以容易理解,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呼吸、脉搏会对节奏做出反应,可以无意识地理解音乐的节奏。

体会相同的造型在视野中重复出现,从而产生共鸣,与阅读康定斯基的造型理论相比,欣赏北斋的作品或许更容易理解。在江户时期的日本,是没有节奏这一词的,当时只有所谓的调子,只有作为庆典伴奏乐曲的太鼓、鼓、三味线等日本乐器发出的声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东京美术学校的学生歌唱道:“画家和新桥的艺伎苦恼着颜色与调子。”艺伎的调子即是三味线、歌谣曲和舞蹈。听觉和视觉相似,声音重复的强弱和间隔所产生影响的原理,在绘画中也如此。颜色或形状随着数量的连续增加,会更容易被识别,增强的效果也与声音一样。北斋通过实践证明了后世的理论,节奏便是其一。特别是《甲州伊泽晓》上俯视的月代发型和斗笠被当作点的重复。黎明,从客栈里走出来的一行旅行者,作为唯一的动态元素给画面赋予了生机。从晨光熹微的拂晓中前行的人们的身上,以及倒映着旭日初升的河面上,鉴赏者可感受到新的一天的气息。这是一幅从河岸和树木形成的阴影中传达旅愁之情的作品。

(分析图) 画面用三分法水平分为三等分,上段为富士山,中段为笛吹川,下段为石和宿。在驿道上前行的旅行者的斗笠和月代发型的光头所露出的白色,在微暗中形成大大小小的点,这些点或集中,或分散,形成上下移动的队列,在安静的画中演绎出韵律。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骏州大野新田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骏州大野新田 是散布在现在的富士市和沼津市之间的湖沼地带。富士市里还保留着大野新田这一地名,在沼津市附近的富士市里的浮岛原自然公园还可以看到曾经的风貌,从该地的东名高速公路或新干线上所见的富士山,大致与这幅画的角度相同。

《骏州大野新田》——被牛群惊吓的鸟与人群

《骏州大野新田》与前面的《甲州伊泽晓》一起称为“里不二”,与《东海道金谷不二》《本所立川》《相州仲原》《从千住花街眺望不二》《诸人登山》《骏州片仓茶园不二》《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不二》《身延川里不二》,都属同一时期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充满生命力的悦动。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已年过七旬的北斋的心情是多么愉悦。

比较《骏州大野新田》与《甲州伊泽晓》两幅画作,《甲州伊泽晓》是出发,而《骏州大野新田》则是工作之后的归家,同时也是山梨县的山景与静冈县海边沼泽地的对比。再对比队列的方向,《甲州伊泽晓》的队伍朝右,《骏州大野新田》的队伍朝左,这一切都形成对比关系。另外,虽然两幅画作表现的都是在道路上的行进,但《骏州大野新田》的主角不是人,而是牛群。

虽然因重叠绘制而看不清牛群的数量,但从牛背上驮着的木草料的捆扎数量可以看出有5头牛。就像现今正悠闲地走在道路上的你对突然出现的几辆大卡车会感到惊慌失措一样,在队伍最前面的农妇们为了让牛群先通过而让道,后面挑着扁担的男人为了不撞到牛,等着让这一行人先过去。牵牛的男人们从容地叼着烟管,牛队前面的头儿双手抱在胸前,侧着半边身子回头望,他的视线方向是放牛人牵着小牛的缰绳。这幅画描绘的是被牛群折腾的人们那滑稽又好笑的样子。

看着这幅画,仿佛就能听到牛群的叫声和牛群踩踏地面而发出震动的响声。这些声响仿佛是交响乐团中的管乐器的大号、打击乐器的定音鼓、弦乐器的低音贝斯等乐器演奏出的音乐。受惊飞走的5只小鹭鸟发出的高音色的声音应该是短笛。这种生命感来自重复的视觉效果,如果是一头牛或一只鸟,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画面,这种充满身临其境的重复表现,被50多岁的北斋在数量众多的读本插画中运用自如,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他30多岁时曾体验的琳派的重复表现,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其基础,但无论如何,对于北斋而言一定都是一种收获,是一次重要的学习。

(分析图) 画面是水平三等分构图,上段是富士山的远景,中段是这片土地特有的湖沼,下段是行人和牛群,构图整洁干净。如果画出对角线的话,只有右下角的养牛人在看着富士山,飞走的小鹭鸟排列在横贯中段的对角线上,强调了湖沼地的范围和向左的运动。为了看清牛群,我将牛头用圆形圈出。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下目黑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下目黑作为现在东京都目黑区下目黑的地名被保留下来。广阔的绿植横跨品川区,让人回想起东京都立林试森林公园。目黑的地形起伏较大,直到现在也能从目黑的各处看见富士山。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制作的《关东富士见百景》中,认定从目黑车站西口至惠比寿方向的坡道为向坂(目黑车站前面),山手路的坡道为目切坂(青叶台),东京工业大学校园内的坡道为富士见坂(大冈山)。

《下目黑》——与鹰猎场景成对比的农村风景

从这幅画中的驯鹰者的形象与下目黑这一地名可以看出这里是著名的目黑鹰猎场风景。目黑鹰猎场的范围非常大,包括涩谷区、世田谷区、品川区。歌川广重此后描绘了当地著名的富士见茶屋。明治时期,没有了幕府将军的鹰猎活动之后,又因治安原因,许多人搬离了这里,此地就愈发冷清。这幅画中的富士山虽然很小,但北斋却营造出了强烈的在田地里追逐猎物的狩猎氛围。虽然不知道这样是否适合作为富士山的锦绘画,但当时的人们却能接受这样的作品。对于当时的平民百姓而言,鹰猎场的真实样子就体现在这幅画中。画中的驯鹰人做好了让将军能随时进行鹰猎的准备。在驯鹰人近处的男人似乎是村子里的负责人,他好像很想要安排好当天的户外工作。农妇察觉到了危险,为了保护幼子,她停止了农活,准备拿着铁锹回家。小山丘上是一个忙于工作的男人的背影,他好像是要放出猎鹰,又好像是要放下长枪。

虽然每个人对画作的解读不同,但北斋的画作却有让鉴赏者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作用。这幅画中重复的不是人或动物,而是田里像波浪一般扩散着的连绵起伏的沟壑和田垄,这是喻示着目黑鹰猎场对当地的影响,还是暗示着波涛汹涌的人心呢?我们甚至还能听到画中每个人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

富岳三十六景·下目黑(局部)

可以想象驯鹰人在询问自己的伙伴:“殿下今天打算在什么方向进行鹰猎呢?”或者是画中左下方的母亲正在训斥自己的孩子:“不是说过外面鹰猎时,要老实地待在家里吗?”而这个小男孩却想要观看激动人心的鹰猎现场。母亲手里拿着的斗笠应该是给这个小男孩戴的。

(分析图) 如“三分法”中所记载的“天为二,地为一”那样,画面将天地分成2∶1的比例。下方的线是远景富士山脚的地平线,左右山丘的角度也沿着两条三等分线与地平线相交的两点,与天边左右两条相连所形成的对角线,这完全和《北斋漫画》中所讲述的方法一样。将母子的身影安排在画面中心线的下方,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北斋的构思。

尾形关琳 八桥图屏风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比北斋早一百年的琳派代表画师尾形光琳(1658—1718)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重复”,产生了装饰效果,体现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