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地缘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 张韧等
- 1331字
- 2023-11-20 19:52:44
1.3.1 机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获得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促进区域合作的良性循环。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超越了传统地缘、经济、文化与社会制度因素的限制,把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目标,始终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推行多元化的合作机制,致力于打造以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深入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已陆续与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共同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畅通进程;在设施联通方面,加速推进海洋交通、通信、能源、港口、码头、远洋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包括构建运输集疏运网络,带动海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关联产业和保税业、造船业、贸易、石化等港口依存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土木工程、旅游等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在资金融通方面,协助一些国家和大型企业解决了投融资困难,共同投资、共同建设,推动了国际金融合作。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逐渐形成了特色金融合作网络,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合作并不寻求构建统一的合作机制,而是多种合作机制并存,主要原因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政体差异。比如,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合作机制等;在南亚地区建立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在西亚地区与海湾合作组织,致力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以说,同一地区有不同类型的合作机制,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也各不相同。中国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始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仅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还以中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注重长期利益,避免追求短期目标;企业“走出去”既要有利于自身发展,又要树立好名声、好口碑。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例,现行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注重消除贸易壁垒,而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则注重消除供应链壁垒。贸易自由化以往的经验显示,降低关税壁垒的速度与贸易增速呈现同步趋势。当全球平均关税水平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会脱节。有机构对此曾做过研究,相对于降低关税壁垒,减少供应链壁垒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更大。后者对GDP的促进作用相当于前者的6倍左右。在这些合作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中国提高了与参与国的合作水平,实现了互助互利,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了真诚与参与国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在全球化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给参与国带来的收益和成果将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够促进参与国在更多的领域以更多的形式展开合作,更能够吸引目前仍处于犹豫和观望的国家放下顾虑,积极参与,从而有助于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促进大量人才、科技、信息和金融等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区域间各经济体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