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国内研究

随着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实施方案研究的深入,相关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专著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增长迅速,涉及领域众多。有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概况、内涵和意义进行了研究:黄茂兴等人[1]详细阐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顶层设计、建设内容、合作机制和重要意义;张开城[2]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我国构建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刘卫东等人[3]梳理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的背景,着重分析了对地区和世界的重要意义;谷源洋[4]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涉及众多利益攸关方,对我国周边安全、地缘政治都有重要意义;朱翠萍[5]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之下,与沿海利益相关国家通过港口、贸易、工业等共同发展,寻找共同利益点,实现合作共赢的举措;张勇[6]从历史角度,探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经纬,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开创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学者从微观角度探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态度及举措,以及在参与合作项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杨程玲[7]认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东盟国家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的意义和对策;刘文波[8]认为,东盟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等独特优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傅梦孜等人[9]详细探讨了个别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误解与担忧,以及这些误解与担忧阻碍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诸多复杂情况;宋秀琚[10]深入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风险和挑战的研究,谢博等人[11]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面临沿线个别国家的干扰和海盗活动等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王盛[12]梳理了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及应对策略;丘小颖[13]认为,南太平洋地区形势变得日益“拥挤而复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开展和推进带来了隐患和挑战。

在对策建议方面,马文婷[14]基于海事航运的研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的航行安全和航道安全保障,以及如何更好地拓展融资和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葛洪亮[15]就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关合作,提出了增进政治互信、推动经贸互利和加强安全合作等方面的建议;全毅等人[16]提出我国应在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港口建设与互联互通、发展海洋产业、创建融资机制、建设贸易平台等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与发展理念;张林等人[17]着重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合作推进;朱时雨等人[18]针对航道安全问题提出了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多方协调与互通等建议;侯利民[19]提出了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等多条加强合作的发展路线。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涉及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涵不断丰富,研究层次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与建设实践将与时俱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