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勇闯高峰实现梦想

——首支澳门团队登喜马拉雅山

登山从来不易,除了消耗大量体力外,也是考验个人实践攀上高峰梦想的坚持。2011年,体育老师郑智明与攀山团队一起登上喜马拉雅山,当时他对同伴说,终有一日,我会带着一队澳门人站到这地方。五年后,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一班渴望登上喜马拉雅山的澳门年轻人圆梦。

登山从来不易,除了消耗大量体力外,也是考验个人实践攀上高峰梦想的坚持。2011年,体育老师郑智明与攀山团队一起登上喜马拉雅山,团队只有他一个澳门人,当时他对同伴说,终有一日,我会带着一队澳门人站到这地方。五年后,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一班渴望登上喜马拉雅山的澳门年轻人圆梦。由青年圆梦协会及青年领袖探索协会组织的“健行喜马拉雅山暨关爱行动计划”于2016年8月圆满结束,在郑智明的带领下,一行17人完成了为期23天的旅程,成为首支登上喜马拉雅山脉的澳门团队。

登山之旅改变人生

郑智明是一位热爱运动的体育老师,他把自己喜爱的登山运动带入校园,盼学生能感受运动带来的喜乐。过去,他曾经历挚亲离世、失婚及患上抑郁症等人生低潮,但因为接触攀山活动,他发现自己在山上,面对大自然时,人类其实非常渺小,从而悟出为人处世,应该要保持不卑不亢态度的道理。既然登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他亦决定带更多的学生上山,希望他们从中有所领悟,继而完善自我。

导师郑智明(左)与黄雅涵

于是,郑智明和志同道合、攀山经验同样丰富的黄雅涵便开始策划组织澳门人登上喜马拉雅山的活动,并到本澳不同学校宣扬登山文化。2015年,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高教办”)的支持下,本计划组织一班大学生成团起行,但碰巧尼泊尔发生地震,计划只好取消。两位攀山达人胜在够魄力,2016年卷土重来,继续朝这目标进发。由于得到多方帮助,他们克服了初期筹集资金的困难,终在同年4月组成了一行17人的登山团队。团队由不同文化背景及年龄的人组成,有老师、社工及学生等。

徒步登上顶峰

由郑智明与黄雅涵率领的一行人,于2016年7月29日从澳门出发前往尼泊尔,于8月1日到达喜马拉雅山脉安纳普拉环形山区登山口,展开健行之旅,沿途经过溪流、土地流、瀑布、丛林、冰川与湖泊等地段。8月10日凌晨从海拔4800米的High Camp出发,并在早上9时抵达海拔5416米的Thorong La Pass,其后回到海拔3500米的穆丁拿,再以走路及坐车的方式回到加德满都,结束徒步超过150公里的健行之旅。

一行17人徒步完成超过150公里的健行之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谈到登上5416米的高峰,郑智明表示当时气温在零度左右,也下着雪,但掩盖不了团队激动与喜悦的心情。相互拥抱、拍照留念及感恩祝福,大家对于成为首支踏足喜马拉雅山脉的澳门团队成员感到兴奋。郑智明又说:“我们花了12小时徒步登上顶峰,由于天气原因不宜久留,所以一行人很快便要赶着下山。落山时沿路有碎石坡,幸好当日放晴,路看得清,危险性相对减低一些。”

作为领队导师,郑智明与黄雅涵全程要看管15位成员的安全,压力不小。黄雅涵说:“有成员上山期间接到电话,得知家人生病了,希望他能赶回家,但当时的情况很难安排到这位成员独自下山,于是我们只好说服他的家人,让他继续完成旅程。最后他下山时,亦幸好收到了家人病情好转的消息。”虽然上山过程非常艰辛,但当她看到成员站在高峰露出喜悦之情时,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有价值的。

年轻人充满活力,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昂首前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程一波三折

四位成员欧咏琳、邓兆佳、张锡欣、黄佩玲坦言这次旅程非常难忘,各人在上山期间一齐玩乐嬉戏,互相照顾,友情大增。他们笑说:“有的由原来不相识成为知己,有的更由朋友发展成一对。”

团队成员(左起)黄佩玲、张锡欣、欧咏琳、邓兆佳

任职社工的邓兆佳说:“登上喜马拉雅山,对过去的我来说是很遥远的事,但我觉得一生中总要挑战一下自己,于是便参加这次计划。出发前,领队安排我们接受体能训练,例如去香港行山。记得当日天气酷热,行了二十几公里的路,我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但领队不停在背后鼓励我,又帮我拎背囊,我才勉强完成挑战,但亦因此意识到自己体能不足,所以去尼泊尔前加强了个人训练。”

另一位社工黄佩玲亦为参与此次旅程,克服了不少难关。“出发前,父母一直是反对的,因为很担心我的安全,而且上山的装备所费不菲,他们不明白为何我要‘畀钱买难受’(花钱买罪受)。但登上喜马拉雅山,是我大学时期已定下的理想,为了实现这目标,我只能选择坚持。”她在山上3500米时,感受到人生第一次的高山反应。“当时是下午,我由最初的头晕慢慢变成头痛,四肢乏力,只能瘫坐在床上,其间同房好友一直照顾我,为我斟水和盖被,后来我休息了一会儿和吃饭后,气息便恢复过来,接着完成之后的旅程。”

欧咏琳和张锡欣在旅途中亦有不少感悟,张锡欣感触地说:“其实人生需要的东西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多,例如上山前准备了很多东西,但到了当地发现未必用得着。此外,上山后少玩了手机,反而多了机会和别人面对面相处。”

挑战自我圆梦

总结这次旅程,郑智明坦言自己梦想成真:“2011年暑假,在5000多米的山上,当时的团队只有我一个澳门人,但五年后则有一行17人。这种结伴同行的感觉,令人难忘。对学员来说,也有不少收获,除了完成个人挑战外,最重要是学懂互相照顾、默默付出、谦逊有礼等品格,这对他们日后的个人发展也有帮助。”他表示未来会继续举办登山活动,及推广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冀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乐在其中。

山路崎岖,但绝不轻言放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