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史记》中的神预言
- 语文老师陪你读史记(全3册)
- 大梁如姬
- 7683字
- 2023-12-13 18:17:15
在吗?聊个未来
在历史名场面“武王克商”之后,武王将亲戚们逐一进行了分封,“亲戚”一词在此处代表了两个枝繁叶茂的群体,一是天生的血亲,一是后天联络的姻戚。周初两大巨头齐鲁就是这两大群体的代表。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是武王亲弟弟,武王的叔伯兄弟,都会和周公一样,拿到一块地盘,执行守土之责,并且世代传承。久而久之,周天子遇到同姓的诸侯,都要谦虚地喊一句“伯父”或“叔父”;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因此,齐国是典型的外戚,太公和武王等前辈先走一步后,齐国的继承人就是周天子的亲舅舅。又因为周王朝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历代周天子只会在异姓的诸侯里迎娶王后,于是,每一个异姓诸侯,到后面都是周天子的舅舅,久而久之,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称呼,就都是“伯舅”“叔舅”了。也就是说,在周王朝拥有土地的,都是周天子的亲戚们,周朝完全是个宗亲政治、熟人社会。
当姜太公和周公旦得到守土的使命后,《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小预言故事,摘录如下:
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说太公和周公在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得到相邻的两块地,互相讨论治国方针,以备借鉴学习。太公毫无不遮掩地说了自己的主张:“我准备采取尊贤上功的策略。”什么意思呢?尊贤比较好懂,上功可以理解为崇尚功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齐国将来只用有能力的人,不看国籍和学历,没有老少的差别对待,也没有出身鄙视链,只要你有才,齐国就可以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地方。周公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说:“我准备搞亲亲上恩政策。”意思是,紧密联络和团结亲人们,维持家族大业,只有亲人才靠得住。外人,那可能是心怀鬼胎的。
这其实就是当代职场经常遇到的问题,老板只会任人唯亲,公司像个家族企业,还是用人以贤,提拔真本事的人呢?此处,齐鲁就像两个大公司,给自己的企业划好了两条不一样的路线。
任人唯亲在当代是个职场敏感词,似乎哪位领导要是这样做,就是自掘坟墓,自毁长城,失尽人心。可是,以当时的社会形态看,倒不能批评周公目光短浅,不顾才能,只看血缘,因为,那会儿地广人稀,而人与生俱来的荣辱感就与家族和宗亲相关,没空扫他人门前雪,所以,当时能团结起来的力量,只有族人,整个社会组织构架也是宗亲结构。只有亲人们才会利出一孔,没有私心呀。即便有一些小家的私心,那也只是窝里小斗,对外的利益还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亲人永远是亲人,打打闹闹,始终是相爱的。
不过,作为一个羌人的支系,姜太公对宗族观念并没有那么强烈,听了周公的话他有些惊讶,心说真是我敢问你敢说呀,如果按照周公的方针,他都能预测鲁国的未来会怎么样了:“这样,鲁国恐怕要变成战五渣了。”
“改天一起吃鱼吧,我看你挺会挑刺的。”周公开了个玩笑缓和气氛。其实,周公心里也知道,只任用亲人会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但他对姜太公的治国方针也并不认可,不仅不看好,他也看见了齐国的未来:“鲁国也许会变成战五渣,可你们齐国,以后恐怕不会是姜家的了。”
“你是魔鬼吗?”姜太公也开了个玩笑。
乍一看,两老爷子似乎在互相抬杠诅咒,你说我后代不行,我说你没后代了,看谁更毒舌。事实上,俩人都是聪明到绝了顶的。当时的官制分工上没有多少互相掣肘的设定,权力在一个国家里又是“能量守恒”的,如果朝堂的各个一席之地上落座的都是外人,自家人的坑位自然就少了,就要顺势沦落为底层,而当外人攫取了权利和地位后,怎么可能安心给草包们打工呢?而如果按周公的亲亲原则,永远只内部消化,来来回回都是一族血脉的一种惯性在做决定,社会完全静态,最后可不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吗?
那么,这两位顶级精英知识分子的预言,谁获胜了呢?两个人都胜了,或者说,两个人都败了。
原来都是预言帝,失敬失敬
《吕氏春秋》补上结局,后面,齐国膨胀800斤,在齐桓公的带领下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昌盛,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匡扶周王室、援助诸侯各国,中原各路诸侯都主动尊崇齐国为大哥。齐国的首都临淄吸引了各地的贸易商和游客,成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国际大都市,在大周城邑GDP排行榜上年年夺冠,无论是列国诸侯,还是王公贵胄都喜欢到临淄旅游,那盛况,大概就像今天的北京和上海。各国的普通小老百姓提起临淄来都十分向往,当时的流行歌曲就是“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齐临淄……”。
但是,物极必反,盛况下的后遗症也来了——正是因为齐国的政策不约束外族,齐国本土势力逐渐被削弱,变透明,而其他国家的人才不断涌进齐国,就在这些涌进的人才中,出现了一个让齐国未来发生天翻地覆的人的始祖——陈国公子完。公子完在父亲陈厉公被杀,祖国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投奔到了齐桓公手下,齐桓公则按政治避难原则给了陈完一块自留地,从此,陈氏在齐国立足了。陈氏后来改为田氏,在齐国不断收买人心,甚至搞了一套营销宣传,说老早就有预言帝占卜,陈氏将来在另一块姜姓的土地上能得到延续,建立国家,终于,齐国传了二十四世以后,被田成子篡位,史称“田氏代齐”,也就是说,战国的齐国,虽然国号没变,可领导阶层已经彻底换血了。姜太公的齐国就像一个绚烂的烟花,突然闪耀,倏忽湮灭。
鲁国呢,鲁国活得比较久,传了三十四代国君,可从春秋以来,生活不断对鲁国下手,鲁国人则不断对自己人下手。鲁桓公以后,他的三个儿子世代霸占鲁国国政,学贪吃蛇一口一口吃掉了国家的财政和土地,“三桓”变成了三木亘。最后又公开地两度打劫国君,先是“三分公室”,然后又“四分公室”,把国家榨取得干干净净。在三桓的霸权和谋私中,鲁国从王者掉成了青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只能到处认大哥,看别人脸色生活,始终没能抬头挺胸过。值得一说的是,伟大的先圣、带领鲁国改变外交政策的孔子,就是被三桓赶走的。
两个预言,“二语成谶”。齐鲁两国真是印了那首歌“长得丑,活得久,长得帅,老得快”。
《吕氏春秋》虽是小说家言,《史记》里却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预言故事。
同样是姜太公和周公旦获得了齐鲁封地,姜太公回到齐地治理,仅仅五个月就跑回首都报告工作完成度,周公惊叹“你大爷果然还是你大爷”,那么大一块地方,又是完全不同的人群杂居,五个月就搞定了,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太公嘿嘿一笑:“我就是个事业脑啊,羡慕吧。”
周公表示不懂就问,忙求太公给个治国速成法则。
太公清了清嗓子:“简单点,办事的方式简单点就好了。我只是把一切礼仪程序都简单化了,民风上遵从当地的习俗,大家就都很乖巧。”
哇,治国小课堂的直播啊,周公记下了。
鲁国呢?因为武王死得早,儿子成王年幼,成王的叔叔周公和召公就留在了京师辅佐,各派长子去封地工作。鲁国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去了,伯禽和姜太公差不多时间出发,可一连两三年过去了都没见回来汇报一下,周公不免有点焦急,心想不会是这小子镇不住场子吧?毕竟,鲁国首都曲阜那块地方当年可是商朝的重要分支——奄国的根据地,而且,分封的时候,为了把商朝移民隔离处理,周王朝拨了“殷民六族”给鲁国,既要对付外面的东夷,又要维持内部稳定,鲁国的担子实在是重。
一直到三年后,伯禽终于回京述职了。周公忙不迭地问:“咋这么慢啊?”
伯禽说:“嗐,我不是在那教他们怎么做人嘛,当地人的习俗礼仪和我们完全不同,我要用我们周人的规矩是同化他们,同化和融合是需要时间才能见成效的。何况二伯武王刚死,我要服丧三年,除了孝服才赶来呢。”
姜太公听到伯禽的汇报,摇了摇头:“还是年轻啊。”有人问他为啥这么说,太公解释道:“老百姓懂得又不多,政策搞那么复杂,谁能明白呀,大家都一脸懵,还怎么跟当家的亲近呢?明明可以是1+1=2的事情,非要用高等数学串上物理化学公式去解读,这哪里是治国,这是出题考试,人间教师啊。只有平易近人,让大家感觉到亲切,老百姓才会跟你玩。唉,我看,鲁国以后要向我们齐国称臣喽。”
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了,姜太公的预言丝毫不差,齐鲁磕磕碰碰数百年,鲁国一直被摁着摩擦,不过,作为一个有先见之明,堪为后事之师的人,他只穿过历史的迷雾看透了几百年,看到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臣服,却没能看得更远了。
其实,齐鲁两国的治国方针,都是在大胆改革,一个在做减法,敢于丢弃烦琐的教条,一个则在做加法和乘法,把自己的规矩强加到别人身上,全盘周化。姜太公是典型的后浪,开拓、进取、听得进意见,而伯禽却是前浪做派,沉稳、缓慢,不讲效率,但凡有一口气在就行。谁先入海呢?最后历史的方向盘忽然来了个急拐弯,齐国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塌方了,加速奔流朝海里而去,鲁国则如古井水,纹丝不动,直到被打水喝的一点点榨干。
《史记》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作为一个合格的末代君王,我作死挺努力的
本文的男主人公申侯是春秋时期申国的首领,侯爵,所以被称呼申侯。按理说申国既不是诸侯国中的一流国家,也没有跟周王室有多亲,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一大笔,纯靠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行为——带领外族侵入周朝,使得西周灭亡。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千古罪人了,而且还是一个万恶的“带路党”,可历史的评价也不尽然如此,因为,被他拉下马的这个“皇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几乎没有人为他惋惜,甚至大多数人也想把他拉下台,没有拍手称快就已经很对得起同一个祖宗了。当然,其他诸侯没有申侯那么强烈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坚固的立场,同时也没这份胆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申侯就敢呢?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申侯除了是周王朝其中的一个诸侯国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也是周王朝的老丈人。他的女儿姜氏嫁给了周王朝的天子,也就是这个被他拉下台的周幽王。当然,周幽王生前不叫周幽王,大家都喊他天子,他也不知道他死后会得到这么个混账的谥号。为了好区分,本文还是从周幽王这个叫法。
也许有人要问了,申侯既然是诸侯国中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国家,周王朝的天子为什么要娶他的女儿?是姜氏的姑娘长得太漂亮了吗?这也许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规定,同姓不通婚。周王朝的封国几乎都是本宗的姬姓人,少有几个外姓的诸侯,每一个姬姓的人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等于大家祖上都是一家人,违背人伦的事情当然要杜绝。于是,申国无疑有一个很好的身份,他们姓姜。
申侯从一个普通诸侯变成了周天子的老丈人,应该是无上荣耀的事情,都说丈人看女婿,越看越顺眼,那他最后为什么会干出拉女婿下台的事儿呢?这中间有一个亲疏的关系,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从周幽王这个女婿说起。
如果剧透地介绍的话,周幽王是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变成最后一位,无疑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他的亡国一点也不冤枉。
周幽王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君,如果给中国历代君王打分的话,能给20分算是对得起死去的他了。
周幽王即位初的第二个年头,岐山发生了大地震,泾、渭、洛三川都震感严重,河流也因此堵塞,大夫伯阳甫见多识广,史书看了一堆,发生这种情况,他第一个有了不好的预感,并且把这个预感大胆地说出来了。
他说:“国家要完蛋咯。你看,地震了,说明天地的阴阳失调了,又造成河川阻塞,水流不通,这不是亡国的预兆是什么?不要说我妖言惑众,我是有证据的!以前伊、洛衰竭,夏朝完蛋了,后来河川衰竭,商朝也完蛋了,现在我大周的泾、渭、洛三川衰竭,这是上天的预示呀,我们被老天爷抛弃了。所以,我们快要完蛋咯,如果要给这个完蛋加上一个期限,我觉得是十年!”
周幽王对这些才不予理睬,除了救灾的队伍分配下去,他依然要执行自己的大计划——广选美女。
周幽王即位初就开始全国各地大选美女,其实他的后宫一点也不缺女人,因为按照规矩,天子一娶十二女,也就是说,周天子娶诸侯国的公主为妻,公主得有两个姐妹或是该国的同宗女作为媵妾陪嫁,另外诸侯国的同姓国家中,得有三个姜姓公主陪嫁,而每位姜姓公主都得有两个姐妹或本国同宗女作为媵妾陪嫁,加起来就是十二个人了。比如说,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姜氏公主为妻,那么,同姓诸侯中齐国、纪国、许国就得各派一位公主以及媵妾陪嫁,等于买一送十一个。可不知道是这些姜姓姑娘都长得不出彩,还是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周幽王对此一点也不满足,除了给姜氏姑娘们该有的名分外,他就开始全国各地招聘美女入宫了。
大型假历史名场面:“烽火戏诸侯”
在一次招聘中,选来了一位绝世大美女褒姒,这位美女不仅长得好看,性格还很酷,怎么样都逗不乐她,用现在的话来说,笑点非常高。(有的记载说是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无奈进献美女给周幽王,这样的记载跟夏商两代如出一辙,夏朝的“亡国”美女妺喜是夏桀征伐而得,商朝的“亡国”美女妲己也是商纣王征伐有苏氏得来,这样的说法太过千篇一律,本文采取选美的说法。)
褒姒的到来让周幽王如获至宝,他开始全面身心取悦这个姑娘,把后宫里的无论是姜氏还是什么氏的姑娘都抛之脑后,哪怕姜后为他生了一个太子。
周幽王一门心思扑在褒姒身上,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她,大概上赶着的都不是爱情,褒姒对周幽王不感冒,总是冷冰冰的,从来不笑,即使她也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孩子伯服。
为此,周幽王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一着急,开始昏招乱出,在周幽王眼里,后宫的女人们不都是喜欢名分吗?于是,他一道旨意下去,姜后被废了,褒姒被立为王后。褒姒什么反应?没反应,笑脸也没给周幽王一个。周幽王不解了,难道是做的还不够?于是,又一道旨意下去,姜后的太子宜臼也被废了,伯服被立为太子。褒姒高兴没有?没有,褒姒还是没有笑。
男人的征服欲望有时候来得很强烈,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越觉得吸引自己,于是,朝野上下几乎都在办一件事,如何逗乐新王后?周幽王的总理虢石父是个挺有想法的人,可惜才能用偏了地方,如果说周幽王在一门心思逗褒姒,那么他的职责就是一门心思逗周幽王。现在,天子不开心了,也就等于他的困难来了,所以,虢石父想到了一条办法——烽火戏诸侯。
这就要说到周王朝的防卫措施了,周王朝定都在镐京(今西安),四周都是他的诸侯封国,大家围成四面八方,为周王朝保驾护航。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虽然在四面八方,却始终隔着地儿,又没有手机电脑,以什么作为联络信号呢?就是烽火台。烽火台建得很高,如果周王朝有困难,只要点燃最近的烽火台,临近的诸侯看见,也点燃自己的烽火,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诸侯就都知道了,于是一起赶来营救祖国。
所以,顾名思义,烽火戏诸侯的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敌人入侵,可他们要点燃烽火台,把诸侯都叫来,让褒姒围观一下这种盛况。
说做就做,这一天晚上,周幽王带着王后褒姒以及盛大的团队游览烽火台,坐定以后,周幽王命令虢石父点亮烽火,褒姒对这些毫不知情,茫然地看着这一切,她大概也知道,眼前这个老男人又在想方设法逗自己了,可是她真的笑不出来。
眼看着,第一个烽火台亮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直传到视线的尽头,不一会儿,远方隐隐约约传来浩浩荡荡的声音,马匹嘶鸣、人声嘈杂。再接着,有更浩浩荡荡的声音不断地传来,还隐隐约约喊着口号:“援救祖国,赶走外敌,保护天子!”
没多久,声音渐渐清晰了,连人影都清晰了,烽火台下站着浩浩荡荡的人群,大家各自高举着旗帜,分别有鲁国、齐国、郑国、秦国、许国、晋国、燕国,等等,褒姒还没搞明白情况,忽然这么多人站在台下,她不禁来了点兴趣。按照预先说好的,看着这么多人站在台下,虢总理发话了:“那个,今天其实没有什么事儿,就是天子想念大家了,召集各位诸侯来看看,联络联络感情。没有什么事儿,大家散了吧!”
诸侯国一个个都是国君亲自领兵前来,结果虢石父这样说,大家都愣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过了许久才弄明白,被耍了。大家心里都很不爽,可是当着面不好发作,于是,一个个嘀嘀咕咕、骂骂咧咧地走了。看着这个场景,褒姒忽然放声大笑,笑得丧心病狂。周幽王一看,这下乐开了花,千金难买美人笑,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例子了。褒姒的笑点果然有点高。
发现这个方法好用以后,周幽王开始动辄点个烽火戏弄戏弄诸侯,久而久之,诸侯们都知道大王在逗你玩,于是渐渐的都不来了。
愤怒的岳父
此时,有一个人知道时机来了,他一直在等这一天。这个人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申侯。消失了这么久,差点被周幽王喧宾夺主,申侯终于出场了。他一直在等周幽王闹腾,闹腾到一定的地步,尽失人心,他就要有所举动了。因为,他女儿被废了,外孙也被废了,作为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和一个慈爱的外公,这口气实在是难以咽下。
申侯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联络周边的缯戎和西夷犬戎一起去打周幽王,其实他早就想打这个兔崽子为女儿报仇了,可是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所以,他一直忍耐到了今天。
周幽王对此毫不知情,他仍然在和褒姒歌舞升平,过着没羞没躁的日子。犬戎和缯戎得知可以去京师抢一笔,并且还有周王朝的诸侯国做开城门做内应,马上就答应了要求。没多久,外族鬼子打进来了,杀、烧、抢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周幽王大惊失色,赶紧命人到烽火台去点燃烽火求助诸侯,可惜,为时已晚,狼来了的次数太多,诸侯们都不相信了,没有一个国家再愿意当傻瓜被骗。因此,周幽王就此魂飞魄散,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至于美女褒姒么?被鬼子俘虏走了,美女人人都喜欢,由此也看见,当时大家的审美观是比较一致的,也说明褒姒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美女。
故事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申侯联络西戎们狠狠地报复了一下周幽王,等诸侯发现这次烽火是真的,赶来营救的时候,周幽王已经死了,而唯一的王位继承人就是申侯的外孙——太子宜臼。太子宜臼被诸侯拥立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由于京师镐京被抢夺得差不多了,防范也不再稳固,周平王决定迁都,迁到了洛阳。洛阳在西安的东面,因此,周平王的周朝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周。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申侯,因为父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兵入侵自己的祖国,这跟我们现在网络所讽刺的“带路党”是否有一点相似?(“带路党”多为对现状不满的人,他们经常喊着要开城门迎接更光明的主子和时代到来。涉及敏感,不多介绍,意思领悟即可。)
也许有人说,诸侯来援救周朝,难道不治申侯引敌入室的罪吗?没有,大家很清楚,周幽王的德性,外加上诸侯们多多少少都被他耍过,没有人喜欢他。而申侯手里又有当年名正言顺的太子,自然而然,没有人会追究他的过错。他虽然做了王朝的第一个内奸,却没有被历史钉在耻辱的柱子上,也算是千古第一幸运了。
《史记》原文: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