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一个由两千多个县域构成的大国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更应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离开这一基础,中国经济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研究中国经济最基本的问题。

县域经济,作为植根于中国经济大厦的基石,其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在中国经济理论界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似乎成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被遗忘的角落”。这种现状既与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相吻合,更与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极不协调。客观地讲,人们不愿涉足县域经济问题研究领域,并不在于它的难度,也并不意味着它有多尖端,很大程度上则在于中国县域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的确,作为中国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各异。有贫困县,有富裕县;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县等等。在其发展与规划问题上,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为个性和特殊性。而后者才是我们研究县域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正如不能离开中国国情来谈现代化建设一样,更不能离开县情来谈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经济问题研究者来说,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所有县的县情是一件异常艰苦且十分不易的事情。而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套带规律性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来,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很可能是“丰羹虽美,众口难调”。也许,这正是众多经济学者不太偏爱此领域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已走上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正参与着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壮大国力,如何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这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经济建设者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和管理决策者们应时刻牢记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从宏观上确定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远景目标规划。在此前提下,如何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做好县域经济的远景目标规划,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等等,这些非常现实与紧迫的问题已历史地、责无旁贷地摆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的面前。同时,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经济界人士应尽的社会职责。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首要和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胜利依赖于农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最终实现更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可以说,在中国这块千年沉积的黄土地上,谁忽视了这个问题,谁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始发于中国县域农村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等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成功地解决了地球上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且被誉为“东方奇迹”。这些辉煌的成就,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中国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中国的县域经济问题决不仅仅是解决吃饭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平静的湖水”,它需要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跃。“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观念早已同时代经济发展模式不相适应。“发展是硬道理”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乃大势所趋,更是世纪的呼唤。

然而,多年以来,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加大正严重地影响着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现实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并要求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因此,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科学地探索与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势在必然。

《县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即是一部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作者们以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学者精神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用科学的态度对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给予了长期地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多层次、多方面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此书面向经济管理者,可作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县域经济管理部门的培训教材,对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本书对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我相信,《县域经济发展与规划》一书将会促进中国经济理论界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应感谢本书的作者们为中国县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img

2000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