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县域经济及其特点

一、县域经济的历史发展

县,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自它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了。尽管中国社会形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但县作为一级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层次,仍然能较稳定地延续,形成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个超稳定的基础层次。

对于县的产生,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始于春秋之初的楚国。这种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历经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县的解释有不同,但县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县级政府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机构和组织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制度作了有计划的调整和安排,县的名称虽基本沿用旧称,但制度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按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县分别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自治州或市,县以下所辖1958年前为乡镇,1958年至1984年为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又恢复为乡镇。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我国县级单位数(包括县级市等)为2216个,乡村人口8.68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9.60%。

县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县级组织机构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与制约。过去,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体制的影响,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县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即使承认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只是主张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加以实现,这大大抑制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职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与规划,探索富县之路,既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又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县域经济及其特点

所谓县域经济是包括县、县级市以及区县级城市郊区地域范围内的经济运行系统,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循环过程。县域经济不是行业经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其运行有自身的特点。

县域经济作为低层次的区域经济,具有一般区域经济的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相对独立性。县(市)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区划。在各个县域的内部,自然、地理、气候乃至经济上一般是相同的,但是在各个县之间,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就较大,甚至各不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县域经济显示了各不相同的经济特色和差异性,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接近大城市或易于接受大城市辐射的县域,工业比较发达,我国沿海省份一些县就是如此。我国中部地区多数县以农业为主,而西北地区则以农业或牧业为主。即使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也因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以种植业为主,有的以经济作物为主,有的以林业为主,有的以渔业为主等等。县域经济的地区特色,使各个县域经济的运行和组织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综合性。县域经济虽是低层次的区域经济,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细胞,而是一个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从整体来看,它是国民经济的子系统,“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它包括了农业、工业、商业、财政、文教、科技、信息等各部门,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县域经济实际是部门齐全的多层次的经济整体,是一个经济系统,它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层次性。县域经济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县域经济的层次性既表现在生产力的不同层次,也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层次,还表现在小城镇的不同层次,有中心镇、非中心镇。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重点、有层次发展的。

4.枢纽性。中央和省、市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意图及政策通过县下达到基层。乡、镇、村的情况和意向通过县传递上去。通过县域经济的中心县城和集镇的聚合和扩散功能,展开纵向、横向,内部、外部多种经济联系,把上下左右联结起来,形成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5.开放性。县域经济的开放性是同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相反,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县域经济的特色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相互交往和协作,县域经济必然要同外界发生多种联系,县与县之间,县与大中城市之间,县与省之间,县与国际市场之间都必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经济联系。互相开放,才能扬长避短,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性。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类似,县域经济首先要寻求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出路,也只有发展,才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目标。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增长、追求增量的僵化思路,改变一味只强调统计数字的可观性,忽略对自然生态造成的掠夺性破坏,忽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县域的形成是长期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环境作用的结果。一个县域,往往就是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相对稳定的区域。我国的县市国土面积大,人口多,有条件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不少县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它不同于高层次区域经济,因为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必有大城市为中心。它也不同于中层次的区域经济,更不同于城市,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我们研究县域经济,有必要注意它的独特性。

1.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由农业的生产条件、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历史条件共同决定的。一般说来,县域经济处在自然经济阶段,农业就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域经济处在发展较充分的商品经济阶段,农业就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中国虽然涌现出一批工业县域,但农业仍然是这些县域经济的一个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2.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县域范围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12多亿人口中,有8亿多生活在县域范围内,其中农民就有8亿多。这和欧美发达国家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2000年美国将有97%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情况截然不同。我国几亿人口搞饭吃的状况,使我国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基础环节。

3.集体所有制是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成份。在农村,集体所有制还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这种集体所有制保留着较多的个体所有制的因素,除农业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和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是公有之外,农用生产资料基本是家庭所有,包括小型机具、运输工具,一般农药、化肥等。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农用拖拉机、收割机、排灌设备才是集体购置由个人或家庭使用的。乡镇企业一般也是集体所有,只不过其经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4.县域经济的大部分产品以市场调节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处在计划经济的边缘,市场经济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县域经济中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比重较大,因此县域经济的经济实体大多数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大。县域经济中大量的农副产品、小工业品、基本是放开搞活,由市场去调节。

5.县域经济发展的动态不平衡性。从纵向上来看,我国县域经济正处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阶段,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加;从横向上看,我国2000多个县,有的还基本处在自然经济状态,有的处在大转化的初期,少数先进县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转化,如江苏无锡市(辖无锡县、江阳县、宜兴县)。如果我国的绝大部分县域能够赶上无锡的发展水平,那将是一幅十分美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