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地坝设计(淤地坝系列丛书)
-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编著
- 2078字
- 2024-04-17 16:55:52
前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我国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土流失是我国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江河的防洪安全,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大江大河的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水土保持工作中,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探索总结出了淤地坝这一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淤地坝能有效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淤地造田、发展灌溉、便利交通、促进生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综合性生态建设措施,被群众称赞为“粮囤子”、“钱袋子”,淤地坝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和丰富的黄土资源,开展淤地坝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已累计建成淤地坝11万余座,这些星罗棋布在黄土高原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淤地坝,已淤成坝地30多万公顷,累计拦泥210多亿吨。
2003年,水利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建设的“亮点工程”之一,组织编制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正式全面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淤地坝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完全符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符合黄河流域各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鼓舞了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热情。淤地坝建设的实施必将极大地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黄河的长治久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当前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满足建设与管理专业人员对淤地坝建设与管理技术的迫切需求及广大读者对淤地坝基本知识的了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织编纂了《淤地坝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介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经验,反映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水平,为各地开展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提供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实用、技术性强的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专业工具书。
本套《丛书》共有八个分册,涵盖了淤地坝建设的各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淤地坝的专业系列丛书。其中,《淤地坝概论》介绍淤地坝坝系的概念、形成、发展、分类、作用与地位等;《淤地坝规划》重点阐述规划的原理、方法、关键技术、经济技术评价和典型规划等内容;《淤地坝设计》简要介绍设计的原则、程序、标准、理论、CAD辅助设计等;《淤地坝施工》主要介绍各种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结算与决算等内容;《淤地坝监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淤地坝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内容、程序及实践经验和常用文本等;《淤地坝管理》重点介绍前期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监管及管理软件等;《淤地坝监测》侧重阐述监测的内容、监测技术等方法,监测网络建设、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淤地坝试验研究》重点介绍淤地坝科学研究概况、科研管理、基础研究、淤地坝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施工技术研究、运行管理与坝地利用技术研究等内容。《丛书》的各分册力求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以期能对从事淤地坝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所帮助,对关心淤地坝建设的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为了做好《丛书》编纂工作,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了由周月鲁任主任委员,郑新民、田杏芳任副主任委员,各业务部门(单位)有关同志为成员的编纂委员会。在编纂过程中,编写人员深入黄土高原各省(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遍查了各地数十年的淤地坝建设资料,分析了千余座淤地坝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成果,解决了编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本套《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中国工程院山仑院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焦居仁,北京大学马蔼乃教授,清华大学王光谦教授、张红武教授、张仁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甘枝茂教授,河海大学杨建基教授、张阳教授、姚纬明教授、丰景春教授,西安理工大学黄强教授、李占斌教授等对《丛书》或有关分册进行了审查与修改;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大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阎文哲对《丛书》的编写工作大纲和有关分册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黄河流域山西、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水利厅、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提供了部分技术资料或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黄土高原地域辽阔,情况极为复杂,各地的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在编纂中难免有缺漏及讹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淤地坝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