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 3字
- 2024-04-17 16:59:09
分报告
关于滨海新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课题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好发挥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经到了十分紧要的关头。面对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面对国内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现实,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是滨海新区成为“排头兵”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一、滨海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
滨海新区,从概念提出、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缩影,体现着天津市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的全过程,也是天津市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希望所在。
滨海新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以前,分散发展阶段——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建设滨海地区;1994年~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提前1年实现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2006年至今,科学发展阶段——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实施的过程。新区发展战略也经历了由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外向型与工业东移并重,再到目前的“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逐步转变。
(一)滨海地区分散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1994年)
1984年,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新辟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搞技术先进的工业项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年)》(以下简称86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个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首次明确了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强调“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大力发展滨海地区,逐步形成以海河为轴线,市区为中心,市区和滨海地区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十年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海洋高新区相继成立。1984~199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共设立外资企业4249户,占全市同期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53%,其中绝大部分为工业企业。开发区外贸出口增长迅猛,占全市比重从不足0.1%大幅提高到22.5%。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8.1%,其中外向型工业产值占比达到98.5%。摩托罗拉、三星、康师傅等“三资企业”相继落户,并取得很大发展。区内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按照“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外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方针,利用外资数量大幅增加,很好地克服了国内资本和技术两个瓶颈对发展的制约,投资、出口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这个时期,外向型工业经济成为滨海地区发展的特色,发展模式中总量扩张的特征非常明显。但由于总量仍不大,带动作用比较有限。十年间,天津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有8.5%,明显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发展急需“破题”。
(二)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工业东移并重(1994~2005年)
1994年,天津市提出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而其中最为亮眼就是“十”,即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使其GDP达到全市的40%,外贸比重达到50%,滨海新区正式起步。这一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112.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8.03亿元,外贸出口只有5.9亿美元,远远落后于深圳和浦东;新区GDP仅仅是浦东新区的45%,深圳的19.8%。
滨海新区此阶段的发展思路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冶金、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一个以新兴产业、外向型为主导,以自由港为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2005年,新区生产总值1623.3亿元,比1994年增长13.4倍,年均递增20.6%。外贸出口184.7亿美元,增长35.9倍,年均递增35.1%。1994~2005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6480家,实际利用外资157.8亿美元。1994~2005年,新区工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1045亿元,增长14.4倍,年均增长23%;工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3997亿元,年均增长27.7%。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05年底,拥有各类科研机构42家,企业研发中心49家。2005年的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3.9%,其中工业占55.5%;外贸出口占全市的67.4%,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79.5%,滨海新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局面形成。
2005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超过浦东。特别是“十五”期间,工业战略东移步伐加快,共有236家企业迁入滨海新区,项目总产值762亿元。由此,滨海新区工业比重达到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滨海新区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区域,带动作用已经形成。
这个时期发展方式的特点是在量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引进和改造。集中力量吸引外资投向制造业,同时将天津市原有的工业基础向滨海新区转移。工业成为滨海新区的优势。此时的滨海新区实际上是一个“大型工业开发区”,是工业东移的承接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试验区。
(三)滨海新区科学发展——推动国家战略实施(2005年至今)
2006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国务院关于推进滨海新区有关问题的意见和新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按照这个功能定位,2007年滨海新区全方位、多功能开发建设启动。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64.1亿元,增长20.5%,占全市比重达到47%;服务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6282.8亿元,增长20.8%;外贸出口245.3亿美元,增长17.3%;天津港货物吞吐量3.1亿吨,增长20%,集装箱吞吐量710万标箱,增长19.3%。截至目前,滨海新区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一批提升产业能级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新一代运载火箭、造修船基地加快建设和前期工作,中新生态城开始建设。产业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东疆保税港首期封关运作,滨海高新区正式开工,中心商务商业区高层楼宇建设加快。开发区西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在功能开发、产业聚集、环境提升等方面有新进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内首只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进驻,全国保险改革试验区确立。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创新海关监管机制取得进展。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天津港30万吨原油码头投入使用,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完成,京津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城际铁路通达滨海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泰达模式”、“临港模式”、“北疆模式”基本形成,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后,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明显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进入了功能完善和改革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的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新区的发展思路转向追求内涵为主的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由强调工业东移和利用外资,转变为招商选资和以改革创新促生产方式转变。但是过去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过分强调工业重要性、过分强调区域内部各地区发展经济积极性发挥的惯性依然存在,片面地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的新区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仍待解决。
二、滨海新区转变发展方式约束条件的分析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精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按照这个要求,从目前发展状况看,滨海新区要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排头兵,仍存在一些约束条件。
(一)产业结构偏重,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剖析新区发展思路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工业战略东移一再被强调,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加工制造业领域率先开放,以及滨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等国有大型企业的基础支撑密切相关,建设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经济新区成为必然选择,也造就了新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2007年,滨海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3∶71.7∶28。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工业比重偏低,2007年占工业增加值的13.9%,低于全市3.2个百分点;从另一方面反映新区就业人数,尤其是外来就业人数少、人气难以提升。另外,占用土地多、耗用水资源、能源多、环境污染重的重化工产业比重过大,达到37.5%(主要包括冶金、石油石化、电力热力制造等),水资源严重缺乏、环境压力大。与此同时,产业扩张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企业与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距离。
第三产业的滞后发展制约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2007年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28%,比2003年又下降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人气不足。长期以来,滨海新区三大城区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铁路、公路、国道与工业区交织,居住区建设空间狭小。2007年,新区房地产业的比重仅为2.05%,低于全市1.7个百分点,使得区域内部常住人口增长缓慢。二是服务东移慢。由于过分强调工业东移,多年来“服务”功能“东移”明显偏慢,现有制造业核心企业的许多配套产品和服务是由区外供给的。以海关为例,2005年天津海关才全面入驻新区,与多年来形成的新区外贸总额占全市的比重、通关业务量比较明显滞后。三是重点产业层次较低。从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的重点看,物流业和金融业是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而目前新区物流业水平不高,低价值的散货在港口吞吐量中占了很大比重,散货码头几乎占据了海河南岸的全部岸线,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煤炭和铁矿石的堆场。即使是集装箱运输,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以海陆联运的方式完成的,从事集装箱拆装箱服务的仓储设施占据了津塘公路两侧的大片土地。金融业的发展一直被忽视,尽管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已经相当于浦东的85.9%以上,但却没有一个能够和其经济规模相匹配的金融贸易服务区,而规划的中心商务商业区目前拆迁尚未全部完成,各商务楼宇都刚刚动工,规模优势还难以形成。
(二)外资比重偏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必须肯定,外资经济在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新区受国家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大。如1998年、1999年,新区发展速度从20%多下降为13.8%和14.7%,依赖国际市场必然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自主性减弱。摩托罗拉公司,曾是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由于企业战略发生变化,导致生产和出口受到影响,使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下降。同时,由于缺少统筹规划,产业上下游缺乏紧密的配套环境,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特别是一些大型外资企业缺乏对新区其他企业的带动作用,使新区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群落和产业链。此外,外资过多的占用资源,“挤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尽管新区是天津市体制最活、优惠最多的区域,但优惠政策的普适性较差,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快。2007年,新区民营工业企业比重仅为3.8%,低于“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50.2个和6.1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一是从高技术产业比重看,2007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7%,比2005年又提高5个百分点,但与深圳、浦东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内部结构也不协调,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占70%以上。生物医药占10%左右。新能源、新材料更低,不足5%。二是从企业性质看。外商企业过多,但跨国公司高端技术研发部门并未转移到新区。新区很多高新技术外资企业都是以组装加工为主,造成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成本高达91.8%。三是从创新投入看。新区R&D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略高于全市2.3%的水平,发明专利少,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与深圳、北京、上海等不可同日而语。四是从体制机制看,创新融资体系不畅,技术产权交易不活跃。尽管高校众多,但人才利用方面仍存在问题,每年进入新区的高端人才匮乏,亟待研究留住、引进人才的特色政策。
另外,相关政策也不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如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的专利审查周期长、信息化水平低;对自主驰名商标的国际申请和保护缺乏经费支持;在国家支持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尚未破题。配套创新政策方面,对自主产权产品出口退税支持效果不明显、不突出,缺乏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在滨海新区先行解决,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投资增幅偏低,功能区建设仍需加快
1994~2004年,滨海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663.8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36.9%,年均增长18%,增幅仅比全国同期高2.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深圳、浦东建设前10年分别增长55.8%和22.8%的投资水平。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10余年间,新区投资增幅有5年甚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远低于全市这方面的投资强度,使新区配套条件难以满足产业承接的需要。从功能区建设看,新区八大功能区成立已有3年时间,控制性详规仍未全部编制完成。且仍有4个功能区正在基础施工,大项目建设中需天津市配套的工程建设明显偏慢。
(四)改革力度偏弱,多领域改革亟待破题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和金融改革仍需深入。首先,滨海新区不是我国法定的一级行政区划。作为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是隶属于天津市(省级)的县市级行政区划,有着自身独立的法律地位;东丽区无暇街、津南区葛沽镇又各归属于本区政府管辖;由北疆、南疆、海河三大港区组成的天津港甚至仅归属于天津港集团公司,而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级别;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作为功能区,则由作为天津市政府派出机构的开发区管委会(现在的滨海新区管委会)的管辖,管委会本身并非是一级政府机构。各个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地区行政干预的力量较强,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顺畅。
金融创新方面,尽管设立了国内首只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但基金实际运营效果并不理想,近两年时间渤海产业基金仅投资了天津钢管公司一个企业,“基金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盛况”还未形成。一批资产管理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相继成立,目前在津注册中小股权基金累计达到116家,总额超过282亿元,但所投项目寥寥,有些甚至仅是注册在新区、投资主要在外地。可见,间接融资先行试点对经济的影响力有限。而设立全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仍在积极争取,特别是今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资本市场也受到不小影响,近期推出OTC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滨海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明确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特色,改善发展环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把握好的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突出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用改革开放促开发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增强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发挥土地对经济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发展。
主要任务是: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研发转化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集约用地,降低能耗,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搞好环境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滨海新区要注重发挥五个作用,即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为此,应尽快转变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更加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进而达到三次产业提升、需求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强化政府引导与组织协调职能。强化投入支持、政策引导、体制保障。三是实施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结合新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环境承载能力,着重抓好国家确定的重点创新领域,如生物技术、装备制造、节能减排、民航科技产业、科技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实现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传染病防治、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的突破。四是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学习和再创新,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转化能力。
四、滨海新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以滨海新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1.深化新区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确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吸引外地民营企业入区发展,发挥其在市场开拓、整合资源、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外,允许其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二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支持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发类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加快大学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区间、部门与地方间的统筹协调,改革完善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
2.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加财政直接投入。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明确法律和制度保障。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加强财政研究开发经费的监督管理。二是制定有利于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力度,探索对高技术创业企业统一按销售收入4%计征增值税,研究简化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产品出口纳税程序,试点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出口退税比例。三是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与技术的规定,明确规定政府对本国产品、工程和服务的采购中自主创新产品的比例不低于50%。
3.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
一是优化高技术产业化环境。加强国家级滨海高新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健全创新投融资渠道。加大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的力度,鼓励企业并购、尽快设立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立退出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健全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搭建各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三是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在办公场地、税收、融资、户籍、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更大便利。
4.造就雄厚的创新人才队伍
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新区就业和创业,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高学历、高素质、高新技术人才,以及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各方面创造优厚条件,吸引他们到新区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落实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高度重视利用京津两地的各类人才。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与重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发型、技能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鼓励高技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为新区服务,构建新区发展所需的人才库和人才网络。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委托海外人才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营销推介。
5.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
一是以部市共建滨海高新区为突破口,鼓励更多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落户新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落户。二是建立环渤海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
(二)整合现有资源,理顺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以产业优化提升为载体和依托,而最终高层次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作为保障。
1.促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合理分工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新区的重点产业,要紧紧抓住优势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关联关系,延伸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一方面要完善新区产业布局规划。在完成新区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制定优化布局的引导政策,包括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规定各区域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鼓励新增和搬迁改造工业项目按照产业类别和技术层次向适宜地区集中和转移。鼓励同类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节水型产业、低污染产业。划定生态保护区范围。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要重点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的配套企业,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提高产品本土增值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重组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在加快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对已建和在建工业园区进行功能整合,如汉沽工业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使开发区不再发展化学工业,腾出土地和环境容量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而汉沽化工业园区则专注发展精细化工。因此,应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区内各工业园区和功能区之间自主合作,明确产业分工,规范和协调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一致对外。
2.理顺新区管理体制
虽然新区现行管理体制曾经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这种管理体制与新区环境已不适应,区域内聚合效益已经受到影响,无序竞争和内耗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加强各区之间的合作,在区域内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管理体制。一是适度集权,加快一体化。修改滨海新区条例,扩大新区管委会的权力,包括干部推荐权、财政预算管理权、土地规划管理权。解决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的问题,加强集中统一,使其所承担的职能、责任和权利相对应。待时机成熟,确立滨海新区为天津市的法定建制区,理顺新区管委、开发区管委会、保税区管委会和相关行政建制区的关系,实现滨海新区从功能区向新城区的转变。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大胆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银团贷款、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发行建设债券和企业债券,申请上市等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深入推进公共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特许权转让、政府回购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推行资产证券化运营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
(课题负责人:杨振江,课题组成员:尹宁、蔡京津、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