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广施恩德,方可成就一位仁君,不是吗?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青方星
- 2084字
- 2024-01-05 08:00:23
大明帝国尚在筹划朝堂的大范围改革,后宫却在不声不响迈出了变革的步伐。
在洪武三十一年的盛夏,马恩慧集合了宫中所有局司,宣告了一套全新的宫廷规则。
这套规则不仅涵盖了日常饮食和作息时间,更创新性地加入了探亲休假制度。
宫中的每位宫女和太监每月享有两天的休假,期间可自由离宫探亲,不受限制。
特别的是,每逢春节,宫女们将被允许回家团聚,时间长达半月。
对于那些家乡遥远的人来说,假期还可以适当延长。
为确保新制度能够顺利实施,马恩慧严令,禁止任何内官故意设立阻碍或妨碍宫女和太监的探亲或月休权利,同时强调适当的调休安排。
规定所有离宫的太监和宫女,严禁泄露内宫机密。
一旦发生违反,取消其所属司或局的所有人员的休假和探亲权益,并按照内宫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新的后宫制度为久已沉闷的皇宫带来了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
所有宫女和太监都互相传递着这一喜讯,甚至有些宫女和太监主动聚集在长安宫外,泪流满面地跪地感谢皇帝和马皇后的恩惠。
不久,整个后宫都传颂着“圣明皇帝”与“慈悲皇后”的称号。
三德子站在长安宫门口,目睹了这温馨场面,感动得眼眶湿润。
当他看到朱允炆和马恩慧出现时,他激动地高声呼喊:“皇上仁慈,皇后慈爱。”
随着他的呼声,其他人也纷纷加入,他们的声音在整个后宫中回响。
朱允炆面带严肃,对着跪拜的众人说:“若有懈怠或疏忽,朕必严惩,现在各自回去继续各自的工作,不要再在这里停留。”
众人再度俯首顶礼,感谢天恩,随即在其他太监的指引下,纷纷离去。
“为何哭泣?”
朱允炆见三德子泣不成声,轻声询问。
三德子急忙回答:“陛下,奴是被感动了,现在我感觉活着有了希望。”
朱允炆放声大笑,说道:“你应该说,终于觉得自己像个人了。”
三德子带泪点头。
不就是这样吗?
朱元璋时期的太监们活得毫无尊严,稍有差错便可能被朱元璋处死。
特别是在朱元璋晚年,他的行事更加严厉残酷,导致所有太监和宫女们都提心吊胆,如临深渊。
马恩慧看到丈夫开心,心情也放松了些。
她陪着朱允炆走在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有些担忧地问道:“陛下此举,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朱允炆凝视着湖水中的倒影,总不能直言是因为自己前身曾因轻视太监,结果导致他们被朱棣收买,最后成为朱棣的助力吧?
“广施恩德,方可成就一位仁君,不是吗?”朱允炆平和地说道。
马恩慧坚定地点了点头,补充道:“陛下必将成为千古明君。”
朱允炆摆手示意,说道:“明君之类的称号暂且不提,我只是认为,既然来到这世上一趟,若不做些有意义的事,就辜负了我心中的抱负。”
“来一趟?”马恩慧疑惑地重复道。
朱允炆并未多解释,而是伸手握住马恩慧的手,说道:“内宫的事务,就托付给你了。从今日起,我需要全神贯注于治理朝政。”
马恩慧脸颊微红,有些不好意思地想到,朱允炆竟然在众多宫女太监面前,握着自己的手。
“请陛下放心。”马恩慧柔声说道。
朱允炆看着脸颊泛红的马恩慧,轻轻一拉,亲吻了她的眉心,随即松开手,带着一脸忍笑的三德子和其他太监离去。
......
次日,在奉天殿的朝会上。
朱允炆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全体朝臣,眼中闪烁着坚定的斗志。
他认出了一些官员,但还有许多面孔,即便在记忆中,他也无法对应他们的名字。
朝堂的核心官员他还是辨识得出,如六部尚书,以及建文三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后者,应该算不得傻,不过有些固执罢了。
除此之外,‘战神之一’的李景隆,‘好圣孙’解缙、魏国公徐辉祖等一众重要大臣亦齐聚一堂。
这是朱允炆自热孝期开始以来的第二次亲自主持朝会,上一次则是他登基之际。
朱允炆沉思良久,深知自己不具备朱元璋那般精力,无法一日处理数百事务。
也没有朱元璋那种雷霆手腕,一查出问题便立即处决,即使错杀也不在意。
更缺乏足以操纵朝臣的高智慧。
也不能忍受那种无暇休息的紧绷生活……
总而言之,朱允炆无法像朱元璋那样亲力亲为,直接统领中枢六部,处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国事。
朱元璋不喜权力分掌,因此在‘胡惟庸’一案中彻底废除丞相之职,将权力集中于自身。
但他低估了丞相的必要性,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
几乎每天都有超过两百份奏折送至朱元璋的案前,涉及需他亲自批复的事件更是多达四百余件。
尽管朱元璋曾是放牧者、兵将。
但连日来的劳累与压力也让他不堪重负。
最终不得不妥协,从翰林学院中选拔一批学子,以协助其审阅奏章。
这些翰林学子,实际上便担任了朱元璋的秘书角色,这也可看作是明代内阁的初步形态。
朱允炆无意发表如“朕熬夜至凌晨三点处理国事”之类的感慨,所以决定推行内阁制度,将丞相的部分职能委托给内阁,自己则保留最终的决策权。
此时,内监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承运以来,致力于驭驾国事,然事务繁杂,精力难以周全,朕深恐因差池而误国误民,贻羞于太祖。”
“得众卿家辅佐,朝纲得以整肃,民心归顺。”
“朕虽年轻,治国之经验尚浅,必须以贤良臣子为师。”
“朕素闻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皆有过人之才,能治理国政,特命郁新、张紞、解缙为大学士,担任内阁阁臣,共议国是。”
“将文华殿更名为内阁院,六部及十三省的所有奏事,均由通政司转交内阁。”
“内阁阁臣负责审阅并批注,随后上报御前。”
“朕批准并盖章后,再由通政司传送至各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