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影

  • 书魂
  • 赵祥亦
  • 3900字
  • 2024-01-08 16:48:11

《不虚此行》里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主角,主导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生与死之间的这条道路上,作为人是很难不留遗憾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留有遗憾,无法弥补。这种感受会永远地存在人的心里,当选择回忆往事的时刻,一切都在脑海里重现,这一刻属于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回看过去,发现有多少事情,明明可以改变,却有着各种理由没有去进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珍惜已经成为了过去。

每个人从学校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但工作占据的从来不是全部的时间,人还是有属于个人的时间,只是没有留给父母,夫妻,子女而已。美其名曰是为工作而忙碌,实际上有许多时间,都已经浪费了,再无弥补的机会。人当亲人去世的时候,才发现陪伴时间太少,想陪伴再无机会。看见已经去世的父亲,再看见需要陪伴的孩子,的确需要反思。也许自己在意的一切事物,在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分类,是为父母子女的生活而去进行的,可当忽略了在意自己的人,再怎么进行都无法说是为了一些人进行的,而是为了自己。有时候去想想,会感到自私,困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付出,奉献,但得不到相对的回报,且会得到抱怨。自己听多了也会觉得是牢骚,会不耐烦,突然之间,在耳边说话消失了,再想听也听不见了,回头望去,熟悉的身影,也永远消失在眼前,成为脑海的身影,一举一动却都是熟悉的行为,慢慢的模糊不清了,只能通过回忆来重新想起,回忆久了,能记得仅是熟悉的,其余也在想记住的情况下忘记了。

人在世的时候,想说的话语,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当人去世的一刻,不管是在心中念,口中说,已经永远无法得到回应。安慰的话语,能让眼眶湿润,泪水流干,却也阻止不了时间的流逝,再回想一切都显得平淡。

人是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在面对一切事物的时候,都是戴着面具的,形形色色,各有不同。当自认为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并不能说是了解一个人,只是与一个人生活久了,会觉得能了解一个人的一切,殊不知所了解的是面具呈现的模样,却不是一个人的真心。可作为人一旦认为理解的一刻,就容易忽略一个人的变化,忘记了某一面具仅是为一个人而诞生,并且存活的,而真实的人是会不断变化的。

与长辈的重逢,常会听见他们说起自己年少时的模样,高度,或者是幼稚的话语。产生出偏见性的以为没有长大,可实际上一切都发生变化,却没有去了解,当从他人的嘴里听见,了解的就如同从来不认识过的模样。明知人本存在,奈何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了解,理解,如果可以……多少内心产生的烦恼,都会化为乌有,可惜想了解的时候,人已经不在,再去理解得到的都是忧伤与遗憾。

一个老人身患绝症,意识到生命将会止步,从某种角度来分析,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她意识到了死亡将要来临,会尽可能的在活着的时候,满足一切愿望,尽可能的少留点遗憾,离开这个世上。而无交代的人,倘若死亡,对于死去的人,活着的人,都会留有遗憾,当人站在死亡的边缘的一刻,会回忆自己一生,去思考这是不是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一切过的平平淡淡,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会不会有点懊悔,怪罪自己明明有梦想,却没有进行,当意识到自己一刻,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结束了生命?也有一些直到死亡都没有想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生都非常迷茫,可若有来世,还是希望转世为人,此为轮回。活着的人以为身边的人都好好活着,面对突然的离开,又有着多少遗憾产生,注定都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没有人知道死亡何时到来,请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的活着,再活着的时间里,可能会为工作,生活而焦虑不安,但这一切产生的情绪,在死亡面前都是平静的,都被稀释掉了,面对奈何桥,黄泉路来说,不管人生往何处走,走的是独木桥,通往窄门,还是世人皆可走的大道,通往宽门,最终的终点早已经注定。生为起点,死为终点,起生终死,人在世间,既然活下去了,就不能白白的活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一个抑郁的人会为希望去努力,拼命,幻想着希望达成,成功了人生之路将会有了转折点,从此奔向另一条道路,当回望过去的黑夜,心中有痛,可一笑而过。失败了,又有多少人会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再无动力去进行,回忆着过去的黑夜,有着一种绝望感,他甘心去放弃,会不死心的去进行,可能会在黑夜里永远消失,可能会走到黎明的到来。

经历了六年的抑郁时光,经常会去想要不要放弃,不再去进行,那么付出的一切都会因为放弃而失去意义,未来所过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心中理想的生活,想要再去坚持,进行事物将会成为动力,纵使一步一步走向绝路,也在所不惜。

当写作无法满足物质的需求,会为生活去放弃理想?还是再坚持?闻善如果选择编剧而没有放弃,可能会在编剧之路艰难前行,也许物质上不如写悼词那么富裕,但精神却可能高于写悼词。但作为现实当中的人,会为现实做出妥协的。放弃会感到不甘心,但以专业原因,退而求其次,选择写悼词的,也能让原本的专业有发挥的余地。可同时会出现一种尴尬现象,就是虽然进行,但上不能说上去,下不能说下来,属于二者之间。所能做的是在现实满足工作的同时,为理想留有时间,作为心灵的净土,属于一片安静的地方。当工作进行的一刹那,焦虑,不安,各种担忧,都会随之而来,心会不静,无法专心致志的去写。站在现实当中渴望写出理想的文字,普通人却无法成为偶像剧的主角,因为注定自己是无法经历偶像剧发生的,当真正经历过以后,普通人还会是普通人,从来都没有变化,既然如此,作为普通人的人会认清普通人,改变原有理想的,执着的想法,回归本始,认清现实,治愈本心,才能脚踏实地去进行。

人为经历的一切而治愈,会做出改变,当改变以后,活在第二幕当中,内心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而外表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的活着。

这是一部平静的电影,却如同湖水深不见底,人当观看以后,有经历的人会感同身受,彻底的融入进去,此属于一个空间,而无经历的人可能会感到乏味无趣,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会平静的沉睡,也会随着思考,产生各种空间,想到各种不同的内容。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无法经历各种事情,也看不尽事情的全貌的,所以说人的一生注定有许多事情都无法经历,但却是能想象的,每个人顺着原有的内容,会根据个人的思想,性格,产生各种结果,这些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心灵以内容作为根基,走出的终点。

用电影五个故事去思考,再代入现实,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完成自己职业的内容,再无角度的去观察故事当中的人。没有什么悲痛,痛哭流涕……等等的内容,这些能观之而有所悟,但这一切都属于一个空间,人会顺着这个空间产生的内容有所思考之后,再无思考,因为幻化的虚线成为了现实的实线,人的情绪会随着内容变化,内容停止而停止情绪变化。当这部电影刻意避开这一幕以后,人可能会无思考的走过,但也有可能为这里的空白产生无尽想象,这里的想象属于自己的,那么感受将会高于一切发生存在的。因为这种发生代表的第一种可能性,当与自身不符合,所起到的仅是内容作用,而不是想象以后,身心融入产生的作用。

比方说一个人在市场里行走,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我们无法去观察每个人进行的前因后果,只会根据眼前所见的产生出无尽幻想,如同一男一女打架,知道会觉得没有什么神奇的,像是看热闹似的,然后不再理会,因为以观全貌,可观某一个点却不同,人可能会停止脚步,去想象前因后果,人与人不同,面对相同的事物,会得出各种结论。

同理,借助闻善的角度已经停止,五个故事的背后内容,是可想象,可认为无关紧要的。假设故事全方面呈现,一切道出,将会失去想象,思考的意义。

在网络上,人会根据片面的内容,想入非非,进行各种幻想,全都与现实不符合,但也不会在意,而是去进行,有着一种我言为真相的感觉,决定了内容产生的意义,而不理会真相为何。这样角度不会是偶然的,而是某种角度产生的结果,经历了时间,达到了一致,成为必然。

每个人都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容易带有看过去电影的方式去看新电影,当与已知不符合,会产生不认可,看不进去的现象,在一刻与其说否定,不如消除原有的经验,从新角度去看待,或许能另有收获。

以《不虚此行》这部电影来说,不能说是有高门槛的电影,但的确是需要人能看进去才能理解的电影,会随着故事而进行思考。不是所有内容都能让没有经历过的人能融入进去,但任何一个内容都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对内容进行思考。

看电影能令人入睡,这种说法,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但当理解其中的内容,不为人名而烦恼以后,过去能有入睡感觉的书籍,也会读出味道,犹如一杯清茶,值得慢慢去品。

电影存在教育的内容,但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在学校里,老师会教育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领导会教育员工,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人也会被生活教育。但这一切都不一定会起到效果,人还是这样,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面对哲学,文学,是孔子,还是释迦牟尼,都是相同的结果,次数多了,人会变得厌恶,不愿意再去听,那么再去说也无法起到理想的效果。但人在看书,看电影的过程,在工作,生活当中,会有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人会得到所谓的教育,且欣然接受而不抵触。这种是自己去领悟的,而不是强行灌入的。在电影,书籍当中,某一段话,看似平常,但会为喜欢而记住,属于相同的道理。

在从一段话来说,每个人理解都不同,可以思考出各种各样的道理,犹如人会已知的内容,能去想象各种各样的场景,那一刻所思考,领悟的,将在电影,书籍之外,且会彻底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

有时候自己可以根据书籍,电影上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会比书籍本身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脑海,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等到未来重新回忆这本书的时候,还会记得自己看书时候的想法。写的内容,就是自己理解的产物,未来的自己或许会不经意的把它说出来,那一刻会意识到早就融合在一起了,成为心里的信息储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