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三小只”悲惨的797生活
- 我朱高煦只想当个富贵王爷
- 奔跑的毛熊
- 2086字
- 2024-03-04 23:42:43
(为书友20210601234652652、wwmase12、隠翁、南征北战定国公等加更)
新学堂的主要学生来源,就是朱高煦自己的孩子们,以及朱高煦手下所有心腹以及各单位中高层领导的子女们。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这样的学堂,很有可能会成为一所纯粹的“准贵族学校”。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朱高煦还特别规定了,新学堂的中学部中,要拿出百分之三十的名额给予在罗县学堂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
百分之三十看起来很高,其实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百分之三十是按照汉州学堂的人数计算的,而汉州学堂的人数和罗县学堂的人数差距巨大。
比如目前,第一批汉州学堂的学生仅有三百多人,百分之三十的名额就是三百多人乘以七分之三。(没错,是七分之三,不是十分之三,十是总人数,七是“准贵族”人数),也就是一百多人。
要知道,现在每年从罗县学堂及各分校,升入罗县中学的学生,有数千人,从数千人中挑选一百多人,虽然不是百里挑一,也是五十里挑一。
能入选其中的孩子们,只要自己不是太不努力,未来应该都能有一个好的前程。
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不在汉州城,所以朱高煦还在学堂附近给这些孩子专门建设了宿舍,并任命手下心腹作为“监护”,亲自照顾并管理他们的相关事宜。
新学堂里,终于成功的采取了男女同班的制度。
相比于十多年前,当时的罗家寨学堂想要施行男女同班时遭遇到的阻力,这次遇到的阻力竟然出乎意料的小。
就连那些自己家是女孩的学生家长,几乎都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的。
根本原因在于,这所学校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甚至就连朱高煦自家的孩子们,也在这所学校上学。
而且毕竟,这所学校里的学生,还是男多女少。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即使自己的女儿真的在这所学校里,被哪个男孩子骗走了,那也十有七八会成有一个不错的婆家,要是万一成了哪位小王爷的妻妾,那可就是一步登天了。
最坏的结果,自己家的女儿被同样是平民阶层的同学骗走,那这个同学也一定是很有才华,未来有前途的人才。
女孩的家长们都不反对了,男孩的家长们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
因此,大明朝,男女同班的第一所学堂,终于成功开设。其实这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同班的学堂,撇开上古那些不可考的时代不谈,东汉的邓绥太后掌权时期,就曾经出现过这种学堂,只不过学生仅限于贵族而已。
新学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与传统的学堂不同:每日辰时至午时为授课时间,午时至未时为午饭及学生休息或自由安排时间,未时至申时则为学生自己复习,及提问时间。
申时之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根据自己的情况,由父母或者“监护”带回自家或者宿舍。
年龄较大的孩子们,则可以自由选择继续在学堂学习,去参加选修课或者社会实践,或者回家。
选修课一般都是科技方面或者工匠技艺方面的,但是也有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每天会有几种,学生们自由选择。
为了防止有些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啥都想学却啥都学不好,朱高煦规定选修课的“特约讲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成绩,安排学生们的座位。
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就可以坐在前排中央的位置,成绩一般的学生就坐在两边或者后面,而一旦座位不够了,成绩最差的那些学生想学,你就站着听。
你要是真有能力,学一种精一种,那也没问题。不然,你不想站着听,还是专心学习某几种比较好。
但是问题还是来了,只要朱瞻城、朱溪月或者朱瞻垣去学哪个选修课,那个教室总是跟后世春运那几天的绿皮火车一样,人满为患。
不管是这些学生自己的心机,还是他们父母的指点。总之这种情况不太好。
朱高煦不得已,还是对每个选修课的人数,进行了上限设置,每间教室三十个座位,而最多再有三十个人站着听,他们也被安排在教室的两侧和最后排。
虽说名义上是按照成绩排座位,但是无论是“特约讲师”还是学生们,就算再傻,也不会让朱高煦的孩子坐到边上或者后面去。
人人平等,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朱高煦的孩子们,没有搞一个特别奢华的“专座”,只是坐在普通的制式桌以上,只不过坐在前排正中,已经算是很低调了。
除此之外,朱高煦的孩子们,自然还会带着一些亲卫和侍从,保证他们的安全,并保证他们及时回家。
学堂每逢初一、初八、十五和二十三休假,方便住的比较远的学生们回家探亲。
除了这些公共课之外,朱高煦还给自家的孩子们,安排了一些其他课业。
比如,每个休息日,要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这几天,在知识上、为人处世上都学到了一些什么。不要求字数,但必须言之有物。
作为一个现代人,朱高煦对于文章的要求,和朱瞻基这个好大侄儿,完全相反。
朱瞻基很有才华,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写诗、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要不是他死得早,恐怕在艺术上的成就,要直追当年的宋徽宗了。
此外,他还开创了“台阁体”文风。
这“台阁体”,就是一种专门为歌功颂德而生的车轱辘话,洋洋洒洒一大篇,好像说了很多,仔细一看,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上行下效,在宣德年间,台阁体是大臣们晋升的必备技能,被后世狂吹的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也都是此中好手。“台阁体”之所以叫“台阁体”,就是由这三位台阁重臣而来。
除此之外,朱高煦还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兴趣,以及未来给他们的发展方向,对他们有一些定制化的教育。
快乐了几年的“三小只”们,从此过上了797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