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朱高煦现在平均每月会在韦氏或者郭氏房里各住十来天,小桃或者小梨那里各三四天。不过因为朱高煦已经近四十岁了,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夜夜笙歌了。

陈木槿那里,朱高煦一两个月也会去一次,看看儿子,顺便也和陈木槿联络一下感情。

陈木槿和“橙埔”在有外人的时候,会叫朱高煦“王爷”,但是私下里,橙埔是称呼朱高煦“父王”的。

橙埔马上六周岁了,明年夏天起就会以“特殊部门子女”的身份进入汉州学堂读书,因为暗卫和情报司的很多人身份都是保密的,汉州学堂中,像他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目前,陈木槿及朱高煦专门安排的教书先生,已经教了他包括汉语、云贵方言和安南方言,还有算学基础等等很多基础知识,不用担心未来的交流问题和跟不上课业。

整个下午,朱高煦都在陪橙埔玩改进了很多版本的战争类桌游,同时一起玩的,还有陈木槿亲卫和暗卫的一些差不多大的孩子们。

这些,就是朱高煦给橙埔未来准备的第一批班底。

戌时,大家都散了,橙埔懂事的拜别父王,然后跟奶娘去睡了,而朱高煦则获得了跟陈木槿独处的时间。

跟当年不同的是,如今朱高煦想要陈木槿尽情发挥,需要说很多好话,再重复很多当年的承诺才可以。

对于这一点,朱高煦也能理解,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陈木槿彻底放心吧。反正他也没打算反悔,再重复一遍就重复一遍吧。

目的达到后,陈木槿也不含糊,使尽浑身解数,跟朱高煦大战一场。客观的说,别管另外几位夫人是否有演的成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最难对付的,就是她。

好在朱高煦这么多年的实践,也算是把当年的“学习资料”都运用的很熟练了,总不至于丢人。

总之,最终,陈木槿还是在朱高煦怀里睡熟了。朱高煦看着她的睡相,多多少少有一点心疼。

不管她如何掩藏,她身上始终背负着复国的压力,和自身力量太小的无力感。也许只有这种时刻,她才能完全放松下来吧。

但是不管如何说,通过这样的联络,双方的感情始终能维持住,那就够了。

永乐十七年六月,发生了著名的望海埚战斗,两千余倭寇分乘战船31艘,在辽东登陆。

辽东总兵刘江(本名刘荣,此时冒用的他父亲的名字),在之前已经布置了瞭望塔,在前一晚上发现了海面东南方向的王家山岛有火光,便提前在望海埚及周边方向设置了伏兵。

等到倭寇行至望海埚附近,刘江指挥钱真、徐刚等将领,率领大军三面围杀,倭寇不得已向西遁逃,刘江等部趁机掩杀,斩首倭寇大半,剩下的倭寇均被俘。

此战之后,朱棣论功行赏,刘江得以恢复本名刘荣,并被封为广宁伯。

此战是明朝对倭寇的第一场大捷,倭寇此时尚未统一,作为倭寇的地方势力,一次性出动31艘战船,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了,肯定不能用后来丰臣秀吉时期的倭寇相类比。

如果明朝后来一直在东部沿海各省能养几支这样的海防部队,倭寇绝对不至于像后来那样猖狂。

九月,“小橙”为朱高煦生下第六女朱浦波,化名“橙波”。

十一月,韦氏为朱高煦生下第八子朱瞻坪。

永乐十八年七月,郭氏为朱高煦生下第七女朱满坤。

八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然经济眼光不太行,但是军事眼光还是很准的。

当年他让第二子秦王朱樉坐镇西安府,第三子晋王朱棡坐镇太原府,第四子燕王朱棣坐镇北平府。

三位藩王占据山陕板块和燕山山脉的天险,再加上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就陆续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和扩展。明军对于北方游牧政权,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此时三个藩王的封地里,人口并不是特别多,财政也比较吃紧,仍需要中央给予财政和粮草等物资支持。再加上三个藩王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如果太子朱标不死,应该可以处理好几方的关系。

然而,意外一个接着一个,太子朱标,亲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先后死在朱元璋前面,而祖上跟军方关系密切的长孙朱雄英则死的更早。

最后,朱元璋不得已,选了朱允炆接班。很多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不选朱雄英同父同母的弟弟朱允熥呢?

因为此时常氏也早已死死去多年,朱允炆的生母吕氏继为太子妃,朱允炆也是嫡子,而且比朱允熥年长。

如果立了朱允熥,那置朱棣和朱橚于何地?

古代很多废长立幼都出了问题,并不是因为幼子不如长子,而是这样做,就会给很多人以夺位的借口。“既然他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因此,朱元璋那时候仅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朱允炆,另一个就是朱棣。其他的任何人继位,都是会给其他人无数借口的。

最终,朱元璋也无法避免“幸福二选一”几乎必选错的这一个魔咒。

说回迁都北京。

明朝此时的主要威胁,依然是北元的各部势力,而他们之中,尤其以东北部、北部的鞑靼和西北部的瓦剌为甚。

在古代,大军远征除了本身消耗的粮草之外,运送粮草的民夫和牲畜也是要吃东西的。

这就造成了随着运输距离的增长,粮草的额外消耗增长会呈现出一个特别夸张的曲线。

做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假设原地打仗额外消耗为零,远征五百里额外消耗为九分之一。

那么一千里就是八分之二(四分之一),两千里就是六分之四(三分之二),三千里就是四分之六(一点五倍),四千里就是二分之八(四倍),五千里就是理论上所有粮草都被民夫和牲畜消耗了,一粒粮食也到不了作战部队手上。

当然了,可以通过多建补给站,层层补给运输来突破五千里这个极限,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粮仓被劫、粮仓被烧等等风险。

如果从南方派出大军,征讨北元,那么多消耗的物资,简直不可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