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朱棣最后的远征

明军历次远征漠北,基本上都是春季出发,尽量在夏季或者初秋决战,无论是否能达成决战目的,秋季必须撤退。这是中原王朝一千多年以来总结出的经验。

从战术角度来看,一是因为中原王朝远征的补给,通常只能坚持几个月。这还是仅有数万战兵的情况下。

如果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发动几十万大军远征漠北,那么即使你把整个华北地区的所有男丁全部征为民夫,补给恐怕也只能坚持一两个月。

二是因为,漠北地区秋季后期开始,将进入寒冷的天气,这时候再撤退,一旦被拖住,就会有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甚至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从战略角度来看,也能让游牧民族进退两难。

中原王朝在强盛时期远征游牧政权,最大的难题不是决战,而是游牧政权打不过就跑,你根本找不到人。

夏季和初秋是草场最丰美的季节,牛羊和马匹也要在这个季节养膘以准备过冬。

朱棣在夏季和初秋寻求和北元决战,如果北元选择逃跑,就势必会影响这一年的牧马和过冬准备,让他们冬天冻死更多的牛羊,饿死更多的人。

而且,朱棣这种时候,抵达的通常是北元最重要的草场。

比如永乐十二年远征瓦剌时,占据了哈拉和林附近的大草原,那是成吉思汗的龙兴之地。

而用了二十年这一次,朱棣夏天抵达了东蒙古最重要的草场,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也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御的最大区别。

主动进攻虽然会在作战兵力和补给上处于巨大的劣势,但是却能在作战时间和作战地点上,占据主动权。

被动防御的劣势,最好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战。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率领瓦剌大军,驾着已经在夏季吃饱了的战马入侵大同,蒙古其余诸部入侵宣府、辽东等地。

朱祁镇当时就非常被动。

如果不管,那这些地方势必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轻则损失大量财物和人口,重则有一座或者多座重要边防城镇丢失。

但是如果管,也是很难受的。

前一世的朱祁镇在这一次出征前中后犯下了多次失误,最终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不必说。

咱们假设一下,就算朱祁镇真的英明神武,在八月份,一到大同就直接击败了也先。也先只要逃跑,朱祁镇又能如何?

这时候派出大军去追杀也先部队么?即使你的补给等等都已齐备,可以立即出发,那么你杀到哈拉和林附近,已经是农历十一月以后了,也先不和你打,你会冻死多少人?

被动防御的话,游牧政权可以输无数次,而中原王朝的一次惨败,就会让中原王朝几十年缓不过气来,甚至有灭国的风险。

说回朱棣远征鞑靼,阿鲁台也不是一个草包,他虽然在围攻兴和卫,但是同时也在东边设置了不少哨探。

朱棣大军刚到宣府,阿鲁台大军就趁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

朱棣大军六七月份抵达呼伦贝尔大草原,阿鲁台又逃了。

此战虽然没能在军事上重创阿鲁台部,但是朱棣命令手下对草场进行了一些列破坏,阿鲁台部的实际损失,恐怕并不太小。

回师途中,朱棣还横穿了大兴安岭,从东北部进攻了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也就是朵颜三卫,此战朱棣采取骑兵在东部绕后,神机营在西部山地埋伏,大军渡河掩杀的战术,重创兀良哈部,兀良哈部余党投降。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了,朵颜三卫不是在靖难时期就已经投靠朱棣了么?朱棣现在怎么还打?

在朱见深的成化年间之前,从来都没有朵颜三卫参加靖难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当年讨论建州女真问题,以汪直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马文升为首的主和派争论之时,马文升为了自己的立场而编造的。

后来才被包括《明史》在内的多部史书引用。其实关于明朝的很多谣言都是走的类似的路子,但是由于当时大多数文人并没有后世一样的知识储备和完整地地图,闹出了很多笑话。

比如姚广孝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来回传送;近千平方公里的战场各种花式折叠;李景隆隔着几十万大军大吼一声保下朱棣;强迫症朱棣都拿下浦口了,非要绕道镇江渡江再返回金川门进南京城等等。你以为朱棣在玩贪吃蛇么?

这些谬误只要是认真看过详细史料的人,稍微想想都知道不可能,其中肯定是有一部分内容是伪造的。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准备再次亲征阿鲁台,但是此时听说阿鲁台被瓦剌所败,就未出兵开战。

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率军进犯大同、开平等地,朱棣率军追击阿鲁台,阿鲁台却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流域。

此时朱棣已经六十五岁了,可能他也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因此急迫的想要尽可能削弱北元势力。

阿鲁台又跑了,但是朱棣在位的最后几年里,瓦剌部的脱欢趁着阿鲁台和明军周旋的机会,俘获了大量阿鲁台的马驼牛羊和部众,势力慢慢强大起来。

只看这几年,在战略上来看,是脱欢赚了,阿鲁台和朱棣都赔了。

阿鲁台虽然在对明军作战时总是跑的很快,但是在骚扰明军这件事情上,是真的头铁。他等于是被脱欢当了枪使。

而他最终也终食恶果,宣德年间,阿鲁台部被脱欢先后击败,最终阿鲁台和他的儿子失捏干都被脱欢所杀,让脱欢几乎统一了东西蒙古。

朱棣如果能多活几年,后面大概率会轮番打压瓦剌和鞑靼,这样做,虽然会有一些损耗,但是比起被北元反复劫掠来说,损耗肯定要杀的多。

把北元纳入版图绝对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需要持续向华北以及更靠北的地方移民,修建城池,并缓慢推进,这需要几代人持续推行这个政策。

汉唐时期虽然也多次击败漠北各游牧民族,但是始终也没法在这里长期有效统治,东北亚大草原上,一旦出现权利真空,总是每过几十年就能重新孕育出一个游牧政权。

可惜的是,后来的朱高炽和朱瞻基,并未延续朱棣的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