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谈《卡利古拉》[2]

(在艾贝尔托剧院[3],于排演结束之际,我们向阿尔贝·加缪先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这是属于您本人的“卡利古拉”[4]吗?您在其中曾加以虚构吗?还是说这就是历史人物呢?

我没有进行任何虚构,也没有进行任何渲染。我如实引用了苏维托尼乌斯[5]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苏维托尼乌斯是一位善于观察的记者。

在您看来,卡利古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哪些方面?

他是这样一种人:他对生活的热情引向了强烈的破坏欲,出于对自我的忠诚而对人类不忠。他否认一切价值。但如果说他的真理是否定诸神,他的过错则在于否定人。他没有想明白,在摧毁一切之时不可能不毁灭自我。他的故事是一个高级的自杀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过错的最为人性化也最具悲剧性的故事。

那么您的结论是?

卡利古拉之所以同意赴死,是因为他已然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单独得救,已然明白他无法不顾他人而获取自由。不过,他至少在几年之间,令他的几个朋友以及他本人的生活摆脱无梦的昏睡,没有碌碌无为。

您的对话是直接引语吗?

是的,不过文本是写出来的。在我那些人物的对话语言中,我已经尽力避免不符合时代的东西。我认为戏剧应该被写出来,不过,当然要避免表面文章[6]

一个像卡利古拉一样无比独特的人物形象此前却极少引诱作家们动笔,这一点很让人好奇。我相信,唯有大仲马[7]一人,曾把某位“卡利古拉”搬上舞台。

有人向我指出过这一点,不过我一直没有找到原文。

(将剧本搬上舞台的保罗·厄特利[8]也参与了这次访谈。)

保罗·厄特利:情节在充足的光线下,在路易·米克尔[9]设计的独特布景中展开,布景的构建呈现了一座四壁光秃的宫殿,墙面是被阳光炙烤的石灰之色。

服装呢?

保罗·厄特利:玛丽·维通[10]受到了塔旺壁画[11]的启发,最近一部画册中出现了这些壁画。它们保持着暗红、鲜红和棕褐色系。没有任何美术学院里的那种“古罗马”风格。至于表演,则由二十来位青年演员组成,为首者是饰演卡利古拉的杰拉尔·菲利普[12]


[2]该访谈最初发表于1945年9月25日的《费加罗报》,是该报社为《卡利古拉》首映所作的专访。

[3]艾贝尔托剧院(théâtre Hébertot)建成于1838年,位于法国巴黎,1945年《卡利古拉》在该剧院首演。

[4]卡利古拉(Caligula,12—41):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历史上公认的暴君之一,弑杀无度,行事荒唐,最终遇刺身亡。加缪在剧中重点讨论了卡利古拉在认识到生活的荒诞性之后,如何以错误的方式进行抵抗,最终被荒诞吞噬的过程。

[5]苏维托尼乌斯(Suétone,69—122):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有《罗马十二帝王传》存世,记录了诸多罗马帝王的行为与人格。该书第四卷《盖乌斯·卡利古拉传》详细记录了卡利古拉的言行,其中有不少内容被加缪引入其戏剧情节。

[6]表面文章(la littérature):“littérature”一词在法语中的本意是“文学”,有时也有“表面文章、官样文章”之意。加缪在此提出戏剧要避免“littérature”,一方面是指剧本必须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则是指剧本中的对白应该是日常对话的自然样式,而非过于矫揉造作的“文学”语言,例如法国古典戏剧对白中的韵文。

[7]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法国作家,曾于1837年创作五幕剧《卡利古拉》,全文以韵文写就。

[8]保罗·厄特利(Paul Œttly,1890—1959):法国戏剧导演。其妻玛格丽特·福尔是加缪之妻弗朗西娜·福尔的姑妈,厄特利在加缪与弗朗西娜的婚礼上与加缪结识,一见如故,经常共同探讨戏剧问题。厄特利几乎参与了加缪每部剧作的舞台导演工作,并经常在其中出演角色。《卡利古拉》是他与加缪的首次合作。

[9]路易·米克尔(Louis Miquel,1913—1987):法国建筑师,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卡利古拉》的布景设计者。青年时代便与加缪结识,并作为布景师参与过加缪组建的“团队剧团”,进行过多次合作。

[10]玛丽·维通(Marie Viton,1893—1950):法国艺术家,《卡利古拉》的服装和海报设计者。二战前维通曾在阿尔及利亚艺术界与戏剧界参与过许多活动,因此与加缪结识,并作为服装师参与过加缪组建的“团队剧团”,进行过多次合作。

[11]塔旺壁画:即位于法国西部塔旺古城中的圣尼古拉教堂壁画,作于11世纪前后。

[12]杰拉尔·菲利普(Gérard Philipe,1922—1959):法国演员,23岁主演《卡利古拉》,为其早期演艺事业赢得声誉,之后逐渐成长为战后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明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