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简单来说,苏珊·L.伍兹(Susan L.Woods)、帕特里夏·洛克曼和埃文·柯林斯(Evan Collins)的这本新书致力于探索正念认知疗法(MBCT)中的具身体现与探询练习,这种探索既不可或缺又与众不同。这一主题虽然在《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Segal,Williams,& Teasdale,2002)第一版一书中有所提及,并在第二版(Segal,Williams,& Teasdale,2013)中得到进一步阐述,但对许多业内人士来说仍显模糊。很高兴三位该领域的顶尖学者将他们集体实践的智慧和临床技能提炼成这本通俗易懂的指南。

约翰·蒂斯代尔(John Teasdale)、马克·威廉姆斯和我在创建MBCT的过程中很早就意识到,教给学员们的“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传统的干预治疗框架来看,有心理教育、技能获取、自我监督和定期主动练习等要素。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在成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治疗师的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对这些要素十分熟悉,因此在相同的框架内实施MBCT教学“似乎”相当合理。然而,在观察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萨基·桑托雷利(Saki Santorelli)和费里斯·乌尔巴诺夫斯基(Ferris Urbanowski)等优秀正念导师工作的过程时,我们意识到,他们的教学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框架:课程内容和大纲是相似的,但教授的要点不同,意图也不同。

具身体现与探询练习是连接MBCT和CBT的桥梁。由此MBCT教师就能够在正念练习中将正念具身体现出来,无论他是在带领练习、回顾家庭练习、讨论消极的自动化思维,还是在评估抑郁症状。这种元框架受到人们在练习正念时所采取的有目的立场的深刻影响,同时强调开放、好奇、接近、友善、不评判和对痛苦的容忍。这种精神状态及其发展,与标志着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思维反刍、担忧、评判、控制和解决问题的精神状态尤其相关,甚至在MBCT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如此。受这些目的影响,MBCT教师在进行具身体现与探询练习时,强化学员以习惯性方式理解其体验的风险就会减少,并邀请他们发现新的和有疗愈作用的内在资源。

然而,正如本书作者所承认的,探询过程通常被认为是MBCT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这就是苏珊、帕特里夏和埃文的这本书如此有价值的原因。他们也阐明了人们一旦学习了课程的要素,就可以超越这些要素,进入教学本身的动态和沉浸式体验中。具体来说,本书包含了作者从多年的MBCT督导、培训和教学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我最喜欢的是TRIP,它是指每周课程的主题(Themes)、原理(Rationale)、意图(Intentions)和练习技巧(Practice Skills),强调对八周课程学习要点的模块化梳理。他们的另一项有用的发现是“五大改变要素”,它们允许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和指导与学员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涉及这一领域的图书非常少,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MBCT的范围,还涉及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和基于正念的总体干预。毫无疑问,阅读本书会让指导教师感受到被支持,并且能够以更高超的技巧、更清晰的思维、更具同理心地了解学员所提出的需求。

辛德尔·西格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