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人短缺的补救措施众所周知
情形2(贷款人不足)一般是由宏观、金融或某些文化和宗教因素造成的。最常见的宏观因素是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收紧货币政策,由此导致的信贷条件收紧让贷款人不愿放贷。但一旦通胀得到控制(通常在一两年内),央行就会放松货币政策,经济就会回到情形1。
金融因素也可能影响贷款人的贷款意愿,并将经济推入情形2。其中一个因素是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贷款过多导致的银行业危机。当贷款变为坏账时,银行的资本就会被侵蚀。当银行的资本与资产比率低于法定最低限额时,就必须停止放贷。当大量银行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况而无法放贷时,经济就会遭受所谓的信贷紧缩。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过度监管也可能引发信贷紧缩,实际上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真实发生过,当时银行业存款和贷款都遭受了灾难性冲击,信贷紧缩也随之而来。当许多银行同时遭遇不良贷款问题时,银行之间的互不信任不仅可能引发信贷紧缩,还可能导致银行同业市场失灵,这种状况通常被称为金融危机。第八章将进一步讨论这类危机。
当贷款人遭遇不良贷款问题时,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可能会大幅偏离银行设定的实际贷款利率。这是因为银行体系不良贷款问题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并促使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但由于银行贷款受到银行资本不足的限制,借款人之间对可用资金的竞争,使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央行政策利率所隐含的水平。由此产生了“丰厚利差”,只有那些愿意支付高额市场利率的主体才能获得借款。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当局也可能默许巨大利差的存在,以使银行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利用这些利润来进行资本重组。
某些文化和宗教因素也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落后和贷款人短缺,例如禁止放贷以及人们因收入水平过低而无力储蓄等。这些与发展程度相关的问题通常出现在前工业化社会,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解决。最近所谓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就是为了克服伊斯兰国家对贷款的宗教限制。
一个国家也可能因过度贫穷或欠发达而无法储蓄。但是,如果该国的低储蓄源于节俭悖论,那么它将被归类为情形3或情形4,问题的实质还需归咎于缺乏借款人。
贷款人短缺问题如果与文化或宗教因素无关就有补救办法,这些办法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例如,政府可以向银行注资,恢复它们的贷款能力;也可以放松监管,为金融机构发挥金融中介功能提供便利。在银行同业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充当最后贷款人,以确保清算体系继续运行。中央银行还可以放松货币政策。情形2中的贷款人短缺问题,如信贷紧缩和金融危机,将在第八章中详细讨论。
在情形1和情形2下,传统经济学家一直重视货币政策,担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这是有道理的。在情形2下,虽然有充足的私人部门借款人,但(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足够的贷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