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009年也是牛年。我受邀去参加某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合完影后,我和散文组决审评委余光中先生讨要了他的签字,他说了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你们这些获奖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书写,这个奖项如果是你们的最高造诣,那就太可惜了。”那一天,我还有幸和大赛小说组的决审评委——王安忆老师一起吃饭,她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作太浮躁,缺乏真实生活的历练,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空洞。那个时候,我很受触动,决心在创作这条路上,厚积薄发。
到今年,2021年,整整12年,一个轮回,乡愁在两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重读《寻李白》,才惊觉这样的磅礴,只有余光中先生写得出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余光中先生到今天去世快四年了,但是我十分怀念他。想告诉余光中先生,这12年里,我读了厚重的书,行了万里路,遇到了人山人海,还三生有幸,为人妻、为人母。于是,我决定重新提笔,继续抒写我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除了认真磨砺和沉淀了12年的文学梦,更有一腔赤子情怀激励着我,在漫长创作的旅途上披星戴月、风雨兼程。2021年,我们中华儿女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致敬这朗朗乾坤的建党百年。冬去春来,时光匆匆却从未吝啬,流年似水亦不负真心——俯仰之间,很少有人能走过一个完完整整的百年。我的身边却有一位93岁的耄耋老人,他有幸见证了这将近百年的历史传奇。
他就是我的外公。
我外公的入党年龄到今天算起来,估计有75年了。想当年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在1949年前曾是上海中共地下党平凡的一员,他和战友以及老同事们,为了革命的理想铁马冰河。1949年后,我的外公更是主动请缨,参加了舟山战役和抗美援朝。工作后,他又为新中国的石化能源事业殚精竭虑、无怨无悔。我的外公和我的祖国,心心相印,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风雨飘摇。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他早就可以颐养天年,可是只有我知道,他至今依然是一位不负初心的赤子,他也永远是祖国的好男儿。外公不知道,从小我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有了和他一样的“执念”,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盛世之下,我幸有笔一支。琼楼玉宇,就算高处不胜寒,也可两袖清风,只问笔耕不辍。
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场清苦和孤独的修行,如同当代的科学研究一样,惟有家国使命才是引导我们的那盏海天一线的明灯。而立足于今日,一垄流年,半生恩情,我在此不仅仅要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更要感谢李林老师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回归我的作品《鸿荒传》,它是一部长篇神话历史小说。如果说有什么独具匠心和足够令我自得的地方,那便是它的取材。《鸿荒传》寥寥数十三万字,行云流水却不是空穴来风。它主要取材于《山海经》的万千故事,却也旁征博引了其他诸多后世著作里的注释,比如《史记》《列子》《论衡》《淮南子》《水经注》以及《搜神记》等等。一言以蔽之,《鸿荒传》尊重经典,并尝试融会贯通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诸多古籍善本里的神话传说,辅以加工和创作,书写了一段关于人、妖、仙三界与创世真神界之间可歌可泣的上古江湖故事。
不过此处除了许多古代书籍原著,我还是想尽力罗列出现代的许多参考,创作里星星点点的灵感来源于孔丘的《诗经》、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康金声的《汉魏六朝小骈文选》、鲁迅的《唐宋传奇集》等等,也要感谢古诗句网提供支持,让我能方便交叉检索一些古诗词的引用考据之处;更要特别感谢张华老师绘译的《山海经——图译》,庞大的卷宗和描述,帮我在许多原创人物的构思上答疑解惑。另外细节之处,比如美食和服饰颜色,要感谢知乎网站查阅而来的《魏晋南北朝的人吃什么?》以及相关衍生出的古人美食修馔,再到由陈晓卿背书的《随园食单》,最后还有艺萃原创的中国传统颜色知识和网络中关于神话故事反思的优秀视频素材。
以下有全书的剧透,我强烈建议读者们先跳阅到《鸿荒传》的正篇《序曲》,读完全书后再回看我下面的文字。
梦回年少时,“滥觞逶迤”的寻根心绪一直萦绕眉头。我曾在青少年时期有机会读到《山海经》。本以为按照书中的记述,这世间先有“女娲补天”,才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比如在《列子·汤问》中写道: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但是后来某日,我却读到了东汉时期的王充所著的《论衡》。熟读历史的人一定不陌生这本《论衡》,按照当代网络百科口耳相传的评价,《论衡》细说微论,努力解释了世俗对神话和上古历史的疑虑,目的为“明察天下是非之理”。“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便是以“实”为根据而创作,被历史誉为汉朝以来一部优秀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可是,这本文献却对于“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解读。王充认为上古时期,先有共工毁天灭地在前,才有女娲补天。他在《谈天篇·第三十一》中记叙道:
“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论衡》便奠定了本部作品最重要的创作思路,也决定了《鸿荒传》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
过去又有一日,我重读《山海经·大荒北经》,发现上古时期身为三皇之一的蚩尤,在涿鹿之战中为黄帝所杀,身首异处,葬于几处。这一段故事又有一段延绵不绝的叙述: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此处的记录却让我好奇,为什么黄帝的亲生女儿旱神魃,在逐鹿之战中立功后,却不能回到黄帝的疆域?到底是不能还是不愿意?共工又是谁,为什么在昆仑墟附近而人们不敢对其射箭?
后来文思泉涌,我便如痴如醉,翻阅诸多上述的古籍,才了解到上古时期更有一场旷世持久的人、神、妖三界大战。结局是黄帝的后裔——重黎,绝地通天,隔断了芸芸众生和神界的联系。《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此段的记载如下: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后世还有《尚书·吕刑》,此卷宗第一次较为细致地记述了整个经过: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常棐,鳏寡无盖。”
更有孔传对上文的“重黎”进行了解读:
“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于天,明不相干。”
引经据典,仔细查考祝融的出处,他虽为神话里的司火之神,但是也极有可能,祝融便为黄帝宗族里的颛顼后裔,甚至他也被后世称之为“重黎”。不过,再深入探寻,重黎究竟为一人,还是两人?在《鸿荒传》里,便是以一人之名,化二人之形——太阴幽荧拂天也就在著作中呼之欲出了。
“拂天”这一名字是信手拈来,取自前面,“重献上天”的“分天隔地”之意。但是“太阴幽荧”这一位神兽的概念,也有所考据。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的记载,华夏大地的上古时期,曾出过十个最知名的神兽。这十位神兽分别是记载于青铜器皿上的太阳烛照、太阴幽荧和古书中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黄龙、应龙、螣蛇、勾陈。《鸿荒传》此书里,着重取材前六位。
共工曾被认为是炎帝神农的后裔,而祝融也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上古传说之中,还有一场著名的战争,叫作“阪泉之战”,这场战争发生于炎、黄两个部落之间。如果说祝融和共工怒战不周山,再结合他俩分别为传说中黄帝和炎帝后裔的事迹,那么确实,祝融和共工二位与炎、黄二帝休戚相关。
上古时期的古籍善本里,神话英雄人物们是星火燎原又仿佛离离原上草。故事太多又往往在后世乏善可陈——故事之庞杂便是任何人都难以罗列得尽的,故事之单一又是支离破碎且藕断丝连的。不过一言以蔽之,大致回望,从上古神话传说到近代鲁迅的《唐宋传奇集》,最主要的天灾人祸似乎总离不开风伯雨师和洪水猛兽的兴风作浪。
根据我自己浅薄考究的几条主线,又结合魏晋时期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卷四》中关于风伯雨师的只字片语:
“风伯雨师风伯、雨师,星也。风伯者,箕星也。雨师者,毕星也。郑玄谓:司中、司命,文星第四,第五星也。雨师:一曰屏翳,一曰号屏,一曰玄冥。”
另外,细细考究,又有《搜神记·卷一》中对风伯雨师和炎帝神农、以及昆仑墟的记载: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于是我稍稍做了些修改,将风伯雨师化为了元鸟一族的二位公主,其中一位玄冥在篇章里后来化身朱雀,还和上古典籍里的海神兼瘟疫之神禺强遥相呼应。另外一位,则名为屏翳,她正好谐音《山海经·海内经》的“翳鸟”一词:
“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
而后世的《离骚》里也有备注:“驷玉虬以乘翳兮”。此处,翳作鹭。王逸注云:“(翳鸟),凤皇别名也。”再后来的《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拂翳鸟,捎凤皇。”
此处鸟之五彩,也许与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有所联系?为何它躲藏在一乡?我的创作思路便铺陈开来——故事主人公之一的屏翳,由此得来。
重要的场景,起源于另一则《搜神记·卷六》中关于《山徙》的记载,也成了书中神秘的“不周山”的关键构思:
“京房《易传》曰:‘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乱,社稷亡也。’故会稽山阴琅邪中有怪山,世传本琅邪东武海中山也,时天夜,风雨晦冥,旦而见武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时东武县山,亦一夕自亡去,识其形者,乃知其移来。今怪山下见有东武里,盖记山所自来,以为名也。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凡山徙,皆不极之异也。此二事未详其世。《尚书·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士贤者不兴,或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私门成群,不救,当为易世变号。’”
历史上,京房可是易学鼻祖,德高望重,但是传说最后却被奸佞陷害后身首异处。崔波的《京房易学思想探索》一书曾写道“但京房卷入政治,走入了神秘文化的死胡同,不得善终。”另外,按照干宝的《搜神记》里注释,京房的《易传》就是《易妖传》,不过他确信《易妖传》在魏晋后就已经失传。而他笔下的神山,阴晴不定又会山徙,成为“变”的具象象征,这让我联想翩翩:神话中的“不周山”不知所踪,有传说并不存在,有传说华夏大地所有的山都是“不周山”,那么,神山“不周山”是否可能就是《搜神记》会山徙的神山?而祝融上神所居的六合之一东武里、孕育神剑的会稽山、可管理风雨冥晦的仙妖(《鸿荒传》里屏翳和玄冥)等等,便是都出于此处。
如此看来,无论屏翳,还是玄冥,都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而且或许其中还和“五彩”有关。
总而言之,正是从上面各处的解读和拼凑开始,《鸿荒传》的思路也定了基调。它具体围绕的是三个经典的神话故事:“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采用双主线的创作手法。主线一,是从一位创造了补天神石的女孩子(屏翳)的视角,描述她前世今生与创世真神太一之间的真挚感情。主线二,是从另一位神话人物旱神魃(青妭)的视角,描写她因为对父亲轩辕黄帝的误解,在三界纷争中所起到的反面作用。双线明暗交织并进,展现了两次三界大战前后,人、妖、仙齐心协力救世的传奇故事。
而读者们在古籍里读到的其他零碎的神话故事,比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扶桑树下是天涯”“神农尝百草”“相柳三仞三沮”,乃至《列子·汤问》和《庄子·大宗师》中都不约而同提及的“禺强得之,立乎北极”的篇章种种,早已揉碎在《鸿荒传》之中。辅以更为重要的关键神兵利器——禹剑的加持,故事似乎更为圆满。“禹剑”的原形是取材于神话传说中古剑榜首的“轩辕夏禹剑”,此部作品只取最后两字,不求圣,但求仁。
《鸿荒传》里所言的一切,自然只可当作传奇话本,一笑置之。清代曾有经典名著《红楼梦》,它以“女娲补天”的碎石作为开篇,惊起红尘滚滚;那么我也希望《鸿荒传》这部作品,如若女娲补天石的混沌五彩,给大家投射和照亮一些哲学思考。回到现实,我是哲学系科班出身,所以天生执着于此。
《鸿荒传》不仅仅想为经典锦上添花,更想传达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的精、气、神——我自诩,《鸿荒传》传达了许多在当代有正能量的哲学相思情怀:
它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和法家的思想要义与哲学观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例来说,作品有关于孔孟“事之以礼”的孝道文化,有关于佛教不畏困苦的涅槃精神,也有老庄“消息盈虚,终则有始”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还有关于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以法而治”思想。总之,作品不忘初心、胸怀天下、结局向善圆满。
洋洋洒洒写到此处,思绪万千。三杯两盏淡酒后,我想着也许应该再创作几部番外篇。如若有缘,可以让读者在零星之处,体会到家国山河自始至终传承的意义。我初心不忘,孜孜不倦,希望读完《鸿荒传》的读者都可以体感当代散文大家简媜的那句——“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你掌灯伴读”的磅礴慨叹。
这个世界,没有神话中的历史,只有历史中的神话。
三皇五帝、人妖仙三界和神魔鬼怪等等,都只是神话故事对历史的一种怀念。
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正值2021年中秋刚过,年年岁岁又是暮秋一盏。
我有时候想,历史滔滔之中我们都如同沧海一粟,泛于人世江湖之上,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不过一场度己的修行。只是,今年我们不说离人心上愁,只说花好月圆和未来辽阔。
愿蕉叶雨声喧晓枕,愿梦成风楫泛江湖。
徐敏婉
20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