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在这个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我很高兴,为刘珂羽老师的书作序。

刘老师来自胜利小学,我印象中的她是一位敬业实干的优秀教师,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教育情怀浓郁。2018年7月,刘老师受上城区教育局的委派,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支教,因工作联系,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历时一年半的支教生活,不只是一次付出与历练,更是一次成长与超越,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工作视角和思考方式。更为难得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笔耕不辍,将所见所感所思所做集结成这本《行走在山间——恩施支教手记》。读罢全书,一卷支教团队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上城教育人倾情投身脱贫攻坚的昂扬斗志令我感慨万千!

本书成稿于2021年,这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上城教育人劈波斩浪,砥砺前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交出了时代的答卷。我们先后与贵州雷山、湖北恩施、新疆阿克苏、西藏那曲、青海德令哈、四川雅江、安徽祁门等地开展对口支援和教育帮扶,共建共享上城“美好教育”成果,有力推动了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近五年,全区有许许多多老师参加各类援派支教任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典型,他们俯身前行,把上城美好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大漠边塞,他们躬耕理想,将杭州引领未来的基因输送到黔江两岸,他们秉持初心,让浙江共同富裕的理念绽放在祖国的南北大江。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刘老师正是这些优秀援派教师中的一位。她所在的支教地鹤峰县位于恩施州最南端,山路盘曲陡峭,交通极为不便。到鹤峰后,她克服语言、饮食、居住环境等种种困难,第一时间投入教育教学。这本书中,有她与当地孩子课内课外的相处细节,有她对苗族、土家族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还有她参与国家扶贫工作的点滴记录,文字虽朴素淡雅,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份热忱、坚定和深情。

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刘老师的支教心路,也是全体上城支教老师甘于奉献、无问西东的生动写照。这些支教老师们远赴他乡,扎根边陲,躬身为桥,连接山海,他们用双手触摸当地的教育脉搏,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广袤大地,用笔尖倾泻一路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坚持“播好一粒种”,手把手为一线教师诊断课堂,助力学校重构校园文化,汇聚社会力量开展公益课堂;他们坚持“打开一扇窗”,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帮扶,除了带来专业经验和丰富资源外,也充分展示上城教育的先进理念,为当地教育部门和师生打开新的视野。他们坚持“架好一座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帮扶学校带来社会捐赠、资金援助等各种资源,还通过线上线下“四个同步”,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深化两地交流。

刘老师在书中写道:“个体的力量虽有限,但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这是新时代交给支教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上城人应当肩负的教育责任。在此,向所有上城支教老师说一声感谢,道一声辛苦,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它关乎生命的状态与气息,也关乎奋斗的根基与归宿。江河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上城人将继续弘扬扶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以主动担当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洪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踔厉奋进,永不止步。

是为序。

2022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