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过龙涎

应本色此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位龙涎江三一渡口引道使者,黎念先生的话。

因为,应本色心底深处认为,无论是四师兄季澄神,还是五师兄萧澄意,他们先前所做的决定,和所行的事情。

都有他们自身的道理,和自身的立场,且并未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四师兄季澄神,出身于大景帝国皇室,也因此,他的幼年时期,并未受过普通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苦。

加之,当年的四师兄季澄神,前脚在皇宫里刚被人图谋,后脚就被师尊平常真人给带走。

所以,于人心险恶方面,在早些时候,确实也认知并不深刻。

因此,无论是对待那欲害他的景国皇室,还是对待那已经害了他的阴阳宗女修,总是会因为所谓血脉,因为所谓情义,而留下一线。

这种品质,通常来说,都是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精神供养的家庭,才有可能出现的品质。

并且,这种品质,从根本上而言,并不是一种不好的东西。

但,面对弱肉强食的这方天地,面对这残酷无比的人心难测,这种品质却难免,会给人一种妇人之仁,犹豫懦弱的感觉。

而五师兄萧澄意,自幼年之时便生父早丧,母亲改嫁,叔伯兄弟更是如同豺狼恶虎。

侵占了五师兄,萧澄意的家产还不够,因担心留有后患,更是把年幼的小萧澄意,于寒冬腊月间,给赶出了家门。

势必要借助寒冬腊月时节,要人命的严寒,为自己家除去最后的隐患……

幼年的小萧澄意,先是家中乍逢大变,而后更是面临生死危机,艰难求活。

听五师兄萧澄意曾言,他并不是没有去求过生母。

但求来的,却是只有谩骂,只有假装不认识自己亲生儿子的冷漠……

于是,小小年纪的萧澄意,那一颗小小的心,便也开始渐渐的冷了下来。

同时,小萧澄意也发现,原来他的秀才父亲,教给他的所谓仁义道德,什么用都没有。

不仅换不来半粒粮食不说。

并且更多的时候,还可能会变成别人刺向自己的尖刀……

五师兄萧澄意总是说:

“那一天,若不是姜家那个小丫鬟,将一盆尚且有余温的碳灰,自姜家大门之中递出。”

“恐怕那时的萧澄意就很难,撑到师尊平常真人,亲自来到他面前,带着他上潜龙山了……”

“也难保,世上也早就没有,萧澄意这个人了……”

所以,萧澄意发自肺腑的敬爱,救他性命的师尊。

与此同时,也发自肺腑的敬爱,对他爱护有加的师兄们。

更是真心诚意的,把知禅寺当做他自己的家。

当然,这里边的师兄们,并不包括季澄神。

因为萧澄意一直认为,自己才应该是四师兄。

当年之所以打不过季澄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早年间的生活过于困苦,身体底子不如锦衣玉食的季澄神扎实……

应本色有时也会,把自己带入两位师兄的角色中去,他会像如果自己是两位师兄,自己会怎么做?

最后得出的结果却是:

“如果他是四师兄季澄神,身为前太子,为了使景国的百姓,不至于因皇权更替的动乱遭殃。”

“他可能,也会为了不辜负父皇母后,让他做一名贤君的教导,从而委屈委屈自己,去接受一个什么狗屁逍遥王的封号……”

“而如果他是五师兄呢?”

“面对那样的遭遇,他应该会比五师兄做的更狠。”

“不仅要灭掉,那些叔伯兄弟家的满门,还要抽其魂魄。”

“那天如若心情不佳,便拿出魂幡对其魂魄,狠狠折磨一番,以泄心中不快。”

“此外,那对自己见死不救的生母一家,也万万不可放过!”

“应尽数杀之!”

所以,因此种种,应本色很客观的认为,两位师兄的行事风格,都是很有道理,也是很有原因的。

师兄们有师兄们的经历,他应本色也有着自己的经历。

也因此,不必刻意模仿师兄们的行事风格。

尽管,应本色隐隐觉查到,他似乎是受了五师兄萧澄意不小的影响……

毕竟那次下山,于临近佛牙小镇的幻海竹林之中,他确实起了,要把雾灵姜清波,给弄死的心思。

后来,如果不是雾灵姐妹中的,姐姐姜凝雨的及时出现,让应本色看不透其修为,心下生出了些许忌惮的话。

恐怕此时此刻的姜清波,早就被神海内漂浮着的那口金钟,给炼化了……

毕竟,这口金钟的神异强大,作为现今泄金钟主人的应本色,却是感受的一清二楚……

最终,已然于黎念的摆渡小舟之上,闭目盘膝而坐良久的应本色,却是在思索一番过后,对着黎念郑重的回复道:

“多谢黎念先生提点。”

“应某感激不尽。”

龙涎江上,波涛滚滚,时而卷起几丈高的浪花。

应本色乘坐的黑色小舟,于滚滚江水之中,平稳向前。

而双手握有一把白色船桨,此时正在划船的引道使者黎念,却是在微微一颔首后,高声吟道:

“死生等同视,万物本无别。”

“遁入虚空里,尽是寻路人!”

………………………………

“好一句尽是寻路人!”

“黎念先生,这是又有所得了?”

名为“孤舟”的黑色小船旁,正漂浮在江水之中,施法消弭江中,时而卷起的波涛。

推着小船稳稳向前行去,立于小船船尾,距离小船约一丈距离的,小禅河河伯薛远山,高声称赞道。

应本色也是连连点头,赶紧拿出了五师兄萧澄意送的竹简,虚空镂刻了起来。

下山之前,师尊道主平常真人就曾语重心长的告诉他:

“其实这众生啊,皆是在寻路。”

他老人家在寻路,知禅寺中的各位师兄在寻路,天底下的修行人,甚至花鸟鱼虫,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在寻路。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路在这大千世界之中。

“而寻路,即是寻道。”

正在应本色陷入思索当中,一时不能自拔之时,一道颇为不和谐的声音,却自江水之中,忽然卷起的一柱通天水龙卷内响起:

“诸位前辈,小王早就听闻潜龙山知禅寺的大名,不知盛名之下,究竟如何?”

“敢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