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农村社会学关系网络研究

近几年,研究者继续在社会群体行为模式研究领域借助ABM仿真模拟方法,考察同辈群体效应(Peer-Group Effect)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针对农村家庭对于新品农作物的适应性问题,研究者以对中国10个农村的实证研究结果为数据支撑,设置农村家庭行为决策主体,将邻里情况、亲缘关系和土地面积作为主要变量,考察各子系统间的互动情况。研究者将亲缘关系网络映射到地缘网络之上,从而形成一个双层的复杂网络。在进行仿真模拟运算后,研究结果证明:一方面,决策者首先会受到亲缘关系的影响,其次是从社会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能够对决策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同辈群体的行为模式的改变和外部客观因素,会促使决策者迫于外界压力而改变其行为决策(Xiong et al.,2018)。

还有一些学者运用NetLogo平台设计仿真实验,研究规则格子网络、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三种典型社会网络拓扑结构下合作的演化,判断哪种网络更有利于合作的发生。学者们引入网络规模、初始合作概率、背叛收益、邻居节点选择方式、交互规则等因素,研究各个变量如何影响合作的发生和持续,并比较不同的演化结果。实验发现,规则格子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共性更多,而无标度网络更有利于合作的进化。因此,设计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影响,以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合作发生并得以持续(章平 等,2019)。

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对人们的行为实践、社群信念、知识扩散以及教育不公平等因素的影响已构成了一整套社会动力学机制。从概念层面来看,该机制是在一定社会结构下将行动、行动者和行为约束(规则、制度)作为社会模拟研究中的三个主体,将目的、物料和技术作为研究模型系统的基础参数。主体受到社会结构、文化历史的影响和不断更新的社会秩序控制,每一次行为都在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潮流趋势协同演化下,在个体多次交互后生成仿真运算结果(Narasimhan,2017)。

具体而言,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建模包括构建主体的行为、认知和心理模型,以及对群体行为特点进行分析,还包括对社区结构、主体间交互模式、当地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建模。凡是利用ABM仿真模拟方法进行人类社会变迁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都会面临如何设定复杂网络节点连接性质、如何设定系统参数,以及如何使模型演化具有收敛稳定特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