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研究
- 王业斌等
- 1951字
- 2024-05-29 13:30:10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详细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提出后,学界从内涵、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等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解读。综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各种理论解读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主攻方向,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二、实体经济质量
在社会经济中,质量高低被广泛认为是事物、工作、产品满足要求的优劣程度,即一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很显然,实体经济质量指实体经济供给对需求的适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可称为“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即产品(服务)、企业和产业等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在内涵上就是要使实体经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需要的程度,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适应消费升级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而要使实体经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实体经济供给层面来看,就是要减少实体经济的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实体经济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因此,实体经济质量,可以从实体经济的无效和低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刻画。具体来看,实体经济的无效和低端供给,可以从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状况得到体现;实体经济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可以从实体经济的企业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得到体现。本研究即从这些方面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特征进行阐述。此外,由于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后文在分析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现状时,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工业,而不包括服务业。
三、传统金融与新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金融业态也不断丰富,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也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
对于“传统金融”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一般将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的金融活动称为“传统金融”,主要指相对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而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一般被认为是传统金融。考虑到传统金融涉及的范畴较广,为使研究重点更加突出,本研究立足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主要从银行业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来考察传统金融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
而对于“新金融”这一概念,学术界和实务界都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对于新金融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则达到了高度一致。“新金融”概念的表述尚没有统一的口径,其原因主要是“新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的一种在不断演进中的金融形态,其业务发展模式的边界还不能确定。
目前,关于“新金融”的概念,也有学者把新金融称为“数字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新金融”概念,即利用新的技术,如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入金融领域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如马蔚华认为新金融起源于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金融业架构中的“底层物质”,从而催生出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因而新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管清友等认为,新金融是依托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利用其IT技术和大量的数据资源,试图绕开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完成客户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从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模式。另一些学者对“新金融”的定义是广义上的概念,即基于互联网的一切金融活动。如彭绪庶认为,“新金融”是相对于原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传统金融活动和金融业务模式而言的,是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催生并完全依托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手段实现的新兴金融模式和新型金融活动的统称。从广义的定义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目前新金融的主体。但新金融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金融,其主体、发展理念、产品、模式更为丰富多元。
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新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在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金融科技、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服务与管理模式等在内的一种金融中介思维的创新、金融服务内涵的深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能级的提升以及金融科技驱动下金融生态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