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 谢合明等
- 6454字
- 2024-05-23 15:26:37
新商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工商管理
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驱动着商业模式的改变和知识的更新迭代,对商科人才的培养在思维、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地方院校应在融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基于新商科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地方院校教学质量,培养一批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关键词:新商科;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1-381和JG2021-913以及西华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jg2021041)的阶段性成果,得到西华大学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变革重构了现代商业环境,驱动着商业模式的演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等内部管理趋向数字化转型。新的商业环境催生了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调整,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现阶段既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又熟悉具体行业运作的复合型商科人才十分短缺。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国地方院校人才模式的变革速度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地方院校如何聚焦新商科教育理念,立足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从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新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地方产业助推产学融合等路径改革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一批能够面向未来的卓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已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商科的内涵
2017年,教育部推出“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重要新概念,在随后的多次研讨会上被提及,学者们也相继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但目前对其概念还没有取得广泛意义上的共识,新商科的内涵和路径仍处在探索阶段。总结来说,新商科是以传统商科为基础,融合新技术和跨学科知识,构建形成的运用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方法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新型商科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一种跨界融合、开放能动的综合性新型商科教育,着力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应当是具有“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技术+”的复合型能力结构、“创业+”的复合型素质结构的综合性人才。
传统商科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以职能为导向培养专职人才;而新商科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对传统商科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将新技术融合到商科教育过程中,以行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的教育范式、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进行的变革,是重塑商科教育的一项系统性变革工程。但新商科建设并不是要颠覆传统商科,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赋予商科教育数字时代的新内涵。“新商科”的新,是以新时代为背景,以新科技革命为支撑,以新经济发展模式为依托,改变传统商科的学科范式,保持与时俱进的商科教育形态。
二、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驱动着企业生产运营模式发生变革。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催生了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商科融合的新商科,对企业管理者紧跟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商科强调新思维、新规则、新理论、新工具的背景下,企业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人才需求特点从传统的单一技能型向创新复合型转变,要求其具备创新思维和多元知识结构,掌握复合性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
(一)思维特征:重逻辑、拓创新
在新商业时代下,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高度融合,行业更加注重人才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具体而言,科学的逻辑思维是指处理问题时产生符合逻辑规律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于现代企业复杂的管理活动,就要求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决策力。在业态模式、组织形式和日常管理革新的新商业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员必须树立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利用发散思维解决管理问题,运用收敛思维做出商业管理决策,发挥联想思维策划管理活动。
(二)知识特征:宽基础、厚功底、融多元
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塑造首先应当积累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宽基础、厚功底”是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维度上的一个通用标准。工商管理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从而具备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其次,由于新商科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这对商科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还应当了解学习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有关的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掌握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做到跨学科知识以及理论与技术的融会贯通,形成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互联网+”时代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
(三)能力特征:稳基础、强拓展
从能力结构上来看,新商业环境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现出稳定基础能力、加强商业拓展能力的特点。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工商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具备学习适应、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基础能力,这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环境不断更新迭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日趋复杂,这就要求新商科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具备更高层次的商业拓展能力,如决策判断、战略思考、控制情绪等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各种融合新技术的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应对新商业环境中层出不穷的新挑战,而这些能力很难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要通过实习实训、工作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加强锻炼。
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准确
培养适应和引领新兴商业领域和商业模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首先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地方院校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学理念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在社会数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然而一些地方院校教学理念落后于经济发展,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培养内容和专业规划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对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照搬国家政策性文件,过度借鉴、模仿其他学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政策文件是从宏观上明确了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定位具有宽泛性和统合性,地方院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具体,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模式难以实现交叉融合
跨学科交叉和新技术融合既是新商科的两大显著特征,也是创新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目前地方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商科课程的融入。目前很多国外一流大学都设置了板块化和综合化的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融合性。而我国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两个板块,课程内容集中在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单一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融合,“数据+管理”“科技+金融”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的掌握。另外,地方院校老师在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上仍以教材和课堂为主,教学方式缺乏对先进教学技术的运用结合,教学内容上对课堂延展至课外、实地学习企业管理等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不足,导致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全面化数字转型的挑战,商科与技术融合的内容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与科技发展保持与时俱进,深入企业管理活动的实践中。目前地方院校人才模式的变革速度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还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实践平台,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院校难以获得能有效利用的实践资源,从而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活动,学生自然就不能切实走近企业增长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不完善。有些地方院校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教学模式形式化问题严重,很多学生并未实际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有些甚至只是应付流程走过场,并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模式缺乏地方特色
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和新职业,区域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亟须大量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地方院校是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主要来源地,立足地方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展开产学融合,成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地方院校很少探究这一人才培养路径,办学定位趋近趋同而对自身特色凝聚不足,较少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产学合作,教学科研与地方发展融合度不高,缺乏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化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模式。地方院校在深入探索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和特色化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新商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数字经济驱动着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带来了大量全新的管理实践场景,企业的管理活动亟须懂管理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院校亟须植入数字经济思维,重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基于地方院校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引领,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在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优势,以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特色,树立具有地方性、应用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院校要准确把握新商业对商科人才的新要求,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强化“开门办学”的理念,建立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商科“思维”将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应用等新兴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融入目标体系,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准确界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地方院校是地方发展的产物,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结合自身历史、地方特点和产业结构,办学定位既传承传统又具有鲜明特色,与地方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二)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所必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新商科与传统商科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新商科教育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地方院校必须要打破学科间、专业间的知识壁垒,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外语+IT”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合理布局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占比。在具体措施方面,加强通识课程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推动素质教育和专业有机融合;建设学科交叉课程,将工商管理与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进行课程交叉融合;开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概论、数据挖掘、Python语言等选修课程;开展学科竞争、双创教育、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掌握跨界知识又懂技术的管理人才。
(三)运用新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打造一流本科专业的新路径。地方院校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区域优势和信息技术革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学模式。第一,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院校要加强建设经济学科专业实验室,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教师实施案例分析、实验模拟、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密切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新技术,推动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地方院校要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运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打造线上精品课程,采取开展翻转式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四)根植地方特色,推动产教融合
产业和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大系统。在数智赋能新商科的背景下,全面推行产教深度融合是地方院校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必由路径。地方院校是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具有产教融合的地域优势。因此,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地方特点,依托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势,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深化校地校企产教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开发利用产学研平台,对标地方行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与课程对接,实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一体化。此外,地方院校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企业建立协调育人机制。
五、结论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现代企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新商科建设给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来了冲击与机遇。针对新时代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院校要根植于地方特点,依托区域平台和资源,贯彻新商科“融合”的理念,构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商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彦丽,薛云.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36):165-168.
[2]赵京桥.信息技术变革下的商业模式演进[J].商业经济研究,2022(6):5-8.
[3]贺宁坡.“数字经济”下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8(12):86-87.
[4]伍耀规,任红.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31-233.
[5]张国平,王开田,施杨.“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50-52.
[6]王洪才.专业集群:应用型高校的前瞻与挑战:兼评《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J].江苏高教,2022(4):75-81.
[7]孔祥维,王明征,陈熹.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8):31-36.
[8]陈晓芳,夏文蕾,张逸石,等.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J].财会月刊,2021(5):107-113.
[9]刘洁,郑丽.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2):7-12.
[10]董开颜,谭博.时代激变下的融合之道与通变之途:“新文科”和“新商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十七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综述[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1,30(1):61-78.
[11]韩国高,陈庭富,刘田广.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产能利用率: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经验发现[J].财经研究,2022,48(9):154-168.
[12]许驰.创新思维培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全面融合研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J].南方论刊,2022(6):89-91.
[13]陈芹,郑月龙.“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117-120.
[14]朱洪波,王友云.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现实选择: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1(8):96-102.
[15]肖建国,李雨豪.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04-113.
[16]廖文龙,刘卫.大数据背景下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2022(20):126-131.
[17]陈恺宇,商子楠.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4):27-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