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推荐序 当我们要求情绪价值时,我们在要求什么

携隐Melody

前投行人和招聘官、《纵横四海》播客主理人、携隐教育创始人

如果要为近二十年来亲密关系话题选择一个关键词,我会选择“情绪价值”。

这个词极富意味。一方面,它已成为现代人从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核心价值之一,这反映了我们与父辈在理解亲密关系和两性相处上的根本变化。然而,另一方面,尽管它是核心诉求,却似乎主要出现在女性对男性伴侣的期望中。我们很少听到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强调:“其他的不重要,关键是她要提供情绪价值。”

这是因为男性不像女性那样重视情绪价值吗?并非如此。实际上,情绪价值被视为女性伴侣的默认属性。无论是以外貌取悦丈夫、照顾家庭,还是作为女主人维护亲友关系,或者提供所谓的女性更擅长的共情力,这些被视为女性自然要提供的情绪价值。而那些无法提供这类情绪价值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往往被视为“无价值”。

因此,我对“情绪价值”这一概念有着复杂的看法。它的出现象征着女性开始要求伴侣像她们一样提供情绪价值,实现情感上的平等。但这一诉求的特别强调,而非作为亲密关系中默认存在的要素,也表明了两性在情绪价值提供上的巨大不平衡。

此外,情绪价值的定义广泛而抽象,使得即使女性感知到这种需求,也难以将其具体化为行动要求。什么才是情绪价值?关心、问候足够吗?爱的表达应该如何界定?深层次的交流和认真对话算不算?对劳动的认可、尊重和分担,这些又该被视作情绪价值的一部分吗?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如何为情绪价值提供清晰的定义,将其从抽象且迫切的需求转变为更具体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界定两性在亲密关系中的责任,并评估双方的付出是否平等?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在职场和整个社会的各种场合中,情绪价值扮演着何种角色?

这些问题经常让我困惑,我感觉内心有答案,却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然而,在《情绪价值》这本书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深刻解答。书中最让我惊叹的“啊哈时刻”,是哈克曼为造成这些问题的那头大怪兽赋予了一个名字——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它是我们为了给他人营造良好感受,而将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为了自己愉悦,而是为了他人愉悦所做出的努力。处理琐事、共情倾听、为了他人的自尊“给面子”,这些都是情绪劳动。

只有正确地命名这头怪兽,我们才能真正抗衡它。情绪劳动的准确命名,使我终于看到了通常被忽视、被低估的不是情绪价值(事实上,从“母爱的伟大”到“温柔的力量”,从“解语花”到“正能量”,情绪价值经常被提及、被赞美),而是情绪价值背后的劳动。

“劳动”这个词,使我们暂时放下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之争,回归到一个更基本的真理: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劳动创造的。并不是女性天生就擅长某些事情,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价值,就像天降价值光环,走到哪儿,照亮哪儿,毫不费力。相反,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付出劳动来创造价值。这种认知让长期以来被故意无视的那些为产生价值做出的努力、投入的时间、承担的牺牲,从隐形变得有形。

“劳动”这个词还帮助我们更具象地认识到,那些对女性施加的“好女孩规范”背后的巨大成本。无论是走在路上遭遇骚扰的情绪处理,还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不断纠正,无论是职场中的性别形象管理,还是在性别话题上反复解释女性所处的职场、家庭、社会地位和不平等遭遇,这些都是繁重的情绪劳动。而当前社会对情绪劳动的总体态度,往往是无偿或低偿征用。

虽然女性是在不获得相应报酬和认可的情况下,付出大量情绪劳动的主要群体,但情绪劳动与无偿或低偿相结合,以及与低下地位相结合,伤害的绝不仅仅是女性。这种社会规范不可避免推动所有人尽力逃避情绪劳动。这意味着真正的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稀缺,家庭也越来越不稳定,因为维系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情绪劳动。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在这种无形的歧视下,逐渐放弃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放弃充分感受世界,享受生活和爱的能力。

当一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他并不会自动变成爱和幸福的纯粹接收者。爱是一种主动行为,是从内心生发的力量,是心灵的源泉,而非等待灌注的池塘。越是逃避情绪劳动,我们就越会失去爱的锻炼,这种能力也会逐渐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逐渐失去爱的本能,变成内心渴望爱却总是将他人推开的人。这是当代社会推动的悲剧。

情绪劳动对社会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孩童在充满爱与细心照料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下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工作者在家庭的滋养下勇敢面对职场挑战,老年人在周到的关照下安享晚年。缺乏这些情绪劳动,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在职业领域内,情绪劳动同样发挥着核心作用。每个行业都需要一种情绪稳定、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高压和冷漠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摩擦成本,不仅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还可能导致整个组织结构的崩溃。

情绪劳动,作为维系我们人类社会关系的核心元素,却在当前的社会规范中被轻视,地位如此低下。这是不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这种荒谬性的受害者。在这种奇怪而扭曲的社会规范中,除了极少数利益摄取者,没有赢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种种虚假的“获益”和“地位”中觉醒,追求真正的权利和幸福。

让我们从阅读《情绪价值》这本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