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智能座舱定义

近几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也逐渐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座舱因为具有移动的空间属性,自然也得到重塑的机会。同时,5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人机交互、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等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智能座舱未来的发展,甚至引发变革。目前,各大主机厂、供应商与部分生态玩家均将视线聚焦在智能座舱领域,欲提前布局,占据智能座舱生态圈内的优势领地。不难看出,在很多车型的座舱设计中,座舱已不再是车机加仪表这样的形态,而是能够将各种零部件整合起来,提供给用户一种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一种可进化的拟人助理,以便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极具情感化的用车体验。

然而,由于智能座舱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涉及的细分技术种类繁多,业界对于智能座舱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以至于企业的玩法各不相同。在这样多方混战的局面下,探索出一条广泛认可的智能座舱落地路径成为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座舱”?对于消费者而言,座舱就是目光所及、耳朵所听、触觉所至的一切可以交互的内饰或零部件,包括座椅、灯光、空调、方向盘、车机、仪表、抬头显示仪(Head Up Display,HUD)等。

什么是“智能”?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这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只是照搬前人,则不算是智能,智能需要打破知识和想象的壁垒,掌握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用现有的技术去解决以前不敢想的痛点,这个结果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叫“智能”。这里举个通俗的例子:当年苹果公司(智能手机的鼻祖)推出iPhone时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当各家手机厂商在结合各种场景更改物理键盘时,他们选择做一款可以用软件来实现变化的键盘,这样就可以持续迭代键盘,而不用老是更改机型。这个例子就体现出评估巧用现有的技术去解决一个不敢想的痛点,这种突破体现出了“智能”的效果。

那什么是“智能座舱”?其实就是用现有的技术去整合座舱内可交互的内饰或零部件,去解决原来难以解决的痛点:

特斯拉第一代Model S采用了一块17in(1in=0.0254m)车机屏幕,整合了内容以及复杂的车控按钮,以方便驾驶员获取信息并做出交互。这就是智能座舱。

搭载斑马1.0系统的荣威RX5用语音控制整合了所有可调节控制的功能,包括空调、车窗和天窗,用一种眼不离路的交互方式帮助驾驶员在车内进行更好的交互。这就是智能座舱。

长安UNI-T通过搭载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和座舱监控系统(In-cabin Monitoring System,IMS)[1]摄像头可以主动感知用户所处的场景,理解用户的意图,主动交互,让用户的需求“零”次交互即可满足。这就是智能座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