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千古一帝

公主府离皇城的距离不算远,马车仅用了半炷香的时间就抵达皇宫入口处。

待巩永固下了马车,与宫门口处的通传值班太监说明了来意后,他们很快就获得崇祯的召见。

可崇祯此时很是忧伤,对于探索朱媺娖那梦的好奇之心也都淡了下来。

盖因他今日在乾清宫懋勤殿中批红时,看到给事中吴甘来的请发粟以赈饥奏折。

“时山西、陕西自去年八月至于是月不雨,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民饥而乱兴,而明将多杀良冒功。中州诸郡,畏官兵甚于‘贼’。”

如此奏折对于有心做中兴君主的崇祯来说,可谓是沉重的打击。可他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想当年他意气风发地扳倒魏忠贤,在大臣们的吹捧下又撤下了大量的厂卫人员和权力。至此,崇祯就开始明白他哥天启皇帝为什么要重用太监了。

满朝的文官们,党同伐异时个个都是能人,计谋百出。但是国家天灾人祸要问策时,他们又都是束手旁观,一副“我们都听你皇上的”。

好不容易有人提出了不错的策略方案,可就因为动了一点他们的利益,就会遭到他们极力反对,不许实施。

或者是策略方案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因为提出策略的人不是他们东林党的,他们也要想尽办法阻碍它的实施,免得对方在朝堂上做大。

至于天灾人祸发展成什么样,他们才不关心。只要影响不到他们的权力,外边的人就是死绝了,他们也不在乎。

总之,朝廷有任何的政策,必须是不能伤害他们乡绅士商的利益,也不能是由其他党派的人所提出。

皇帝要实施什么策略还得向他们妥协某些条件,获得他们的同意才行,不然他们张嘴就喷你是一个只会“与民争利”、“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

但是你要让他们来解决问题,他们就是“你是皇帝,我们都听你的”。

你要是生气了,要给他们廷仗。

嘿,他们更加高兴了,纷纷正衣引颈,弹冠相庆。

那是仗罚吗?那是证明自己是千古清流的表现啊!怎么能不欢喜?

后来崇祯也想明白了,又想重新拾起厂卫权力来护卫皇权。可惜他又不到跟他哥一样的洒脱,还爱惜自己在文官们口中的名声,便又不敢给厂卫过多的支持。

于是东厂的人也就不敢真做事。毕竟你崇祯反复无常的,又不愿意背负一点的骂名,我真要为你把文官们给得罪狠了,文官们到时候集体编排一些自己的罪名,你崇祯肯背负骂名来报我?

锦衣卫那边,自崇祯二年扳倒魏宗贤撤卫后,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被杀,新的锦衣卫指挥孟明是一个新任的无名之人,后世有名的骆养性也只是南镇抚司佥书而已。

整个锦衣卫衙门几乎是半死不活的,大部分底层锦衣卫因为没有什么收入,只能另谋出路。

“皇爷,驸马爷带人在门外等候了,是否宣他们进来?”此时,伺候在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来到了崇祯案前轻声询问道。

闻言,崇祯放下了手中的御笔,伸了个懒腰后,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又揉了揉看奏章看得发酸的双眼后。这才缓缓地开口对着王承恩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遵旨。”王承恩回了一句后对着跟在身边小太监点头示意了一下。

只见那小太监立马走出了门外,让巩永固和张克清进来。

由于得知张克清是第一次面圣,为了防止张克清在崇祯面前失礼,巩永固一路都在给张克清恶补着面圣的相关礼仪知识。

可惜这段路的距离终究是不长,一盏茶不到的功夫,他们就抵达了懋勤殿门外。

直到他们被宣入内,巩永固都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来得及跟张克清说。心里只有期盼着崇祯不会因为张克清失礼而动怒才好。

很快,在太监的带领下,张克清终于是见到了这个在后世中受了很多争议,却是很受人敬佩的皇帝。

只因他没有给朱家丢人,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刻,崇祯皇帝正坐在批阅奏折的案桌前,饶有兴趣的打量着张克清的样子。

与崇祯那种柔和儒帅的脸庞不同,张克清的脸庞更加的菱角分明,一看过去就有种阳刚气息,在面相上就给人一种张克清为人很正直的样子。

可惜就是瘦小了一些,不过还年轻,也不碍事。

崇祯在打量着张克清,张克清也在打量着崇祯。

而在张克清愣神之时,却听到一个尖尖的太监声响起:“大胆,见到皇上还不赶紧下跪?”

此时,刚刚行完君臣跪拜之礼的巩永固,也没有注意到张克清竟然还没有下跪,心里却是无奈的道:“教了他这么多,却是忘了他一个草民见到皇帝会害怕一事。”

巩永固也顾不得什么殿前失礼一事,连忙扯了一下张克清的衣角。

这时,张克清好像是才回过神一般,慌慌张张地崇祯跪了下来说道:“皇上,实在是对不起,草民不是有意要失礼了。主要是一看到你就被你那英伟的气场给镇住了。”

“我在民间这么多年,就没有看到过有比你还英姿飒爽的男子。特别在民间听闻你的事迹后,我觉得你未来必定会是‘千古一帝’的第一人。”

张克清这话一出,巩永固立马感到自己完全是低估了这小子。

他这哪里是榷场,分明就是一个会吹嘘拍马的奸诈之徒。这么溜须拍马的话从他嘴里面说出来,他也不脸红的?

“千古一帝吗?你为什么会觉得朕是千古一帝呢?哈哈哈....”只见崇祯在听完了张克清的话后,竟忍不住地开怀大笑了起来。

如果是朝中的大臣们这样吹捧他,崇祯会觉得有些尴尬,可张克清是来自民间的百姓啊,这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千古一帝称呼啊,有多少帝王敢想,又有多少大臣愿意给出一个帝王这么高的评价?

“这必然是这个民间百姓发自内心的想法。”此刻,崇祯一扫了批阅奏章时的阴霾之气,很是满意的看着张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