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改变:点燃内心渴望,实现终身成长
- (美)理查德·博亚特兹等
- 1529字
- 2024-05-10 13:49:51
同理心教练
本书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在有效地完成教练或其他各种帮助行动后,求助者会产生以下三个具体的变化。首先,他们会发现或重拾个人愿景,包括梦想、爱好、目标和价值观,并使其更加明晰;其次,他们会在行为、思想和感觉上发生改变,这能使他们更接近于实现自己的个人愿景;最后,他们会与教练或助人者建立或维持一种我们所说的共鸣关系,在理想情况下,也会与其他生活中支持他们的人建立这种关系。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我们如何才能从只拥有帮助他人的美好意愿,到真正实现上述提到的三种变化的承诺呢?这并非总是一个直观或明显的过程。当我们尝试帮助他人时,通常会把关注点放在纠正问题上。毕竟,我们往往更有经验,能够看到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有成效,或学到更多。我们知道什么对他人有益,或者我们会把自己代入当事人或场景之中,把自己曾经做过的或可能会做的事情投射到对方身上。有时,人们会向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作为助人者,我们听到了这些人希望缓解症状的诉求,就会针对这方面与他们一起做些事情,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和需求。
这是错误的。在我们尝试教练求助者时,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关注他们的现状和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我们会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但这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持续的学习、改变或适应(如果有的话)。这种方法有时会带来行为上的快速纠正,但人们的这种反应往往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缺乏真正实现他们期望的改变所需要的内在动力;这种方法还可能让人们觉得有必要做些什么,即便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关键所在:这种努力是可持续的吗?它会持久吗?这个人是否具有持续进行改变或学习所需的坚定承诺?
当然,有时人们会面临一些必须要解决的严重问题。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当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弥合的差距或不足时,人们往往会缺乏持续改变所需的能量和动力;反之,当面对一个长期的梦想或愿景时,人们会从这个愿景中汲取能量,并能够努力进行持续的改变,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是如此。
当教练或其他类型的助人者能够创造这样的情境时,我们称之为“同理心教练”(coaching with compassion),也就是说,以真正的关心和关怀来教练他人,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提供支持和鼓励,并促进对方发现和追求个人的梦想与挚爱。凯尔·施瓦茨就是这么做的,她主动联系学生并询问他们想告诉她什么。在本书中,我们将用这种方法与我们称为“服从式教练”(coaching for compliance)的方式进行对比,后者不是帮助人们明晰和实现期望的未来,而是试图引导人们朝着某些由外部定义的目标迈进。如今,从运动训练、教育教学、养育子女到医患关系,服从式教练已成为许多助人行为的默认方法。这种情况在企业培训中尤其明显,特别是在高管教练中,其聘请教练的目的就是来指导高管或员工达到组织内部设定的成功标准。
在某些情况下,服从式教练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一个非常具体的、提前设定的目标,比如晋升到某个职位。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教练很少能促进个人持续性的变化,也无法鼓励他们为发挥自己全部的潜力而努力,更不用说实现它了。而同理心教练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它帮助人们发现自己最希望在生活中成长和改变的方式,并为他们实现和维持这些变化提供路径和支持。我们的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所有那些对我生命十分重要的人都播下了灵感和思想的种子,然后让我自由地朝着最适合我的方向发展,同时一直鼓励和支持我的选择。”
我们认为,这就是优秀的教练所应当做的。优秀的教练和最好的教师、管理者、同事和朋友,会与我们进行有启发性的对话,让我们想要以有意义的方式成长、发展和改变,并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他们帮助我们追求个人愿景,而不仅仅是尽职尽责地履行生活中的“应该”和“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