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余家村的资本萌芽

第二天。

留在十里营处理砖窑的县支行行长,刘大年,来到路边买早餐。

还没想好吃什么,就听到排队买油条的人们,在小声议论。

“那么大一袋子,全是钱!”

“俩壮汉抬着都吃劲。”

“我的天,得有好几百万吧?”

“是啊,用化肥袋子装着,也不怕撒咯。”

“撒了你也不敢抢啊,那壮汉给你一拳,你怕不是要躺半辈子。”

“余阳也是好脾气,当初黄麻子抄过老余的家,这次余阳带着那么多人过去,连本带利的算完,丢下钱就走。”

“换成我,肯定把黄麻子家给拆了。”

“好脾气?你是没见刘狗子的惨样,余阳还了钱,拿那么一沓百元钞,把刘狗子的嘴巴都抽肿了。”

“谁让他嘴巴臭呢。”

“就是不知道张海会怎样。”

“张海那么好的人,又没欺负人家,用不着跑,听说老余借他5万,余阳还了6万。”

“想不到种豆苗那么赚钱,几天的功夫,那小子就发财了。”

“是啊,一袋子钱,还完账,还剩下一大半呢,我看着都眼馋。”

县支行行长刘大年,已经知道余阳在搞豆苗,更知道许多人开车去排队。

但从未想过,余阳会赚这么多。

并且结清民间贷,还剩余颇多。

如果银行晚几天收走砖窑,说不定现在已经拿到20万贷款,更不需要为砖窑头疼。

“贪念啊!”

刘大年知道问题出在哪。

无非是余村长说要25万买下砖窑,其中20万补上贷款,多出来的5万,银行这边分一分。

否则他一个支行行长,才不会参与进来。

而现在……

犹如股票,被套牢了。

当然,刘大年不着急卖砖窑。

因为那砖窑的价值,少说上百万。

放在那,等同固定资产,上级不会怪罪。

只是现在没人买,暂时无法变现。

刘大年听着议论声,吃完油条和胡辣汤,起身返回小旅社。

走到半路,忽然抬头。

下雪了。

……

村长家小洋楼。

余阳用一夜时间,结清了老余修砖窑欠下的民间贷。

忙完之后,抱着无债一身轻的念头,安心睡眠。

没想到一觉睡到晌午头,拉开帘子,外面大地都已经泛白。

“下雪了?”

自家豆苗需要阳光,这一下雪,怕不是要断了财路。

余阳套上军用棉大衣,急匆匆赶到自家院子。

然后便看到八十多个壮汉,挤在塑料大棚里忙活。

“差点忘了,昨天有64家村民改造了火炕,等于占领了64处房屋,自家新增64个农夫。”

“这么说,一个农夫持有1分地,咱的改良型农田,可以扩建6.4亩。”

“如果加上之前的2.5亩,总产量几乎翻3倍……”

余阳一边思索,一边走进塑料大棚瞧瞧豆苗。

奇怪的是,依旧在生长。

“不是说,必须阳光充裕,才能成熟吗,现在没阳光,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哥闻言,有点像看傻子,“如果没阳光,岂不是乌七八黑,比晚上都暗?”

“是啊!”

余阳恍然。

虽然下雪看不到太阳,但白天依旧有光,并且也是阳光。

旋即余阳又发现,豆苗生长速度加快了不少。

这次他没问大哥,而是暗中观察……

左边区域2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减半,以前需要30天,现在需要15天,估计豆苗收割时间,也会从5个小时,变成2.5个小时。

右边区域5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大幅度减少,现在只需要6天。

南边区域有10个农夫,但周围豆苗成苗时间依旧是6天。

余阳明白了。

农夫的作用,是加快农作物生长。

如果单块农田内,增加农夫数量,这个效果会叠加,但存在一定上限,无法秒产。

余阳琢磨片刻,想到了流水线。

如果把改良型农田,切割成十数个小方块。

单块面积内,让农夫数量达到上限,将豆苗生长速度提升到极致。

也就是1小时收货一轮。

A区成熟,农夫转移B区。

咱派人到A区收割,同时B区成熟,农夫转移C区。

咱继续派人到B区收割,同时C区成熟,农夫转移D区,再派人给A区铺设沤好的大粪增肥……

以前都是全部种植,等成苗后,壮汉休息,俩堂弟收割,忙完之后农夫继续种植。

现在改成流水线……

89个壮汉,2.5亩农田,从早上5点,到晚上6点,总产量至少能翻3倍,甚至能达到5倍。

就是不知道哥哥们愿不愿意。

这567,远比什么996都要狠啊。

再就是,产量暴增,必须进行掩盖。

比如对外宣称,部分豆苗来自北边荒地里的塑料大棚,用于集中保温。

比如六叔搞定大型拖拉机的车厢之后,开始连夜往外运。

比如兜里有钱了,再收购几批二手的农用拖拉机,继续定制车厢,扩大车队规模。

至于为什么非要二手货……

这年头路不好走,买了新车,也会变旧车。

余阳认真研究之后,认为以上想法可行。

当即招呼大哥,开始测量。

等农田切割完成,再让木材厂送来大号三合板,互相隔离。

然后从村里招几十个小媳妇,负责收割、装筐。

再招十几个劳力,负责外运、装车。

另招几个老汉,负责沤肥、铺粪。

既然采用流水线,咱工资肯定不能按日算,计件。

收割装满一筐,2毛钱。

外运装车一筐,1毛钱。

增肥铺平一块田,1块钱。

余阳通过村里大喇叭,把内容通知全村。

很快,村里男女老少涌进村长家的小洋楼。

“三元,奶奶才65,还是个小媳妇呐。”

“您老还是去六叔家看戏吧,以后吃穿我全给你包了。”

“三元,俺出来干活,家里火炕怎么办?”

“跟六叔一样,平时不用管,豆苗我帮你们卖,月底等着拿钱。”

而腾飞的豆苗产业,甚至引来了村长那一支。

村长的二堂兄,期期艾艾道:“俺能报名吗?”

“只要品行端正,手脚麻利,吃苦能干,来者不拒。”

“哎!”

当然,村长二堂兄的做法,也让村长那支许多人看不下去。

“走狗!”

“叛徒!”

“吃里扒外!”

二堂兄:“我问了菜贩子,上午750筐,下午750筐,等北边5座塑料大棚投产,1500x5,每天出货7500筐。

外运装车一筐一毛钱,这次招15个劳力,只要我坚持下来,一天到手50块钱,这工作去哪找?”

村长堂弟堂叔们的脸色,立马变了。

这年头,城里的工薪岗,每个月才五六百。

而乡镇工资更低,除了出远门上工地,村民就近打工,一天能拿5块钱就要谢天谢地。

现在有个一天50的活放在眼前……

“村长!”

“村长,我也要报名!”

“村长,你家小洋楼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