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礼物与手工实践

1940年,在民族危亡、外敌侵略之际,顾诵芬在10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担任中学物理老师的堂叔顾廷鹏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个航空模型小飞机。

那个航模是木结构的杆身,以橡皮筋为动力。

顾诵芬如获至宝,非常高兴。

父亲见他如此喜欢,便带他到上海一家航模店又买了一架舱身型飞机模型。

那个商店是香港人开的,那个航空模型是进口的。当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动力的航模从柜台上起飞,撞到天花板下来还能继续飞的时候,顾诵芬看呆了,喜欢之情难以言表。

“我父亲看到我这样的情况,就咬咬牙给我买了一架,那时候花了好多钱,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回家以后,我们家的亲戚都议论,说我父亲对我太惯了。”

顾诵芬从此便沉浸在飞机模型的世界里,开始了造飞机的伟大梦想。

飞机模型拿回来后,天气好的时候,顾诵芬就拿到外面飞,下雨时就在屋子里飞。当然了,飞飞撞撞的,飞机就坏了。坏了,顾诵芬就自己修。但是有些问题不好解决,如它的机身结构是用轻木条粘起来的,那轻木条当时我们国家是没有的,都是进口的,那怎么办?

“我就只能用火柴杆来替代轻木条粘起来。胶水那时候也没去买,但是知道用胶片在丙酮里面化开以后,凝固了就可以当胶水用,而且干得很快,这样我就用这东西补飞机。飞机的蒙皮要薄,而且不能很结实,要有韧劲儿。这纸我们家有,因为我父亲那时候看古书,有些重要的文字他要用这种纸描下来。这样,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个航空模型。

“再加上我父亲给了我一套不全的《小学生文库》,那是30年代专门讲航模的书,我看了很感兴趣,反复地读,对航模慢慢就钻进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消磨在做航模上。”

有一天,顾廷龙在旧书店看到了半套商务印书馆出的《小学生文库》,很便宜,就买了回来,放在顾诵芬屋里的一个藤书架上,占了一层。

《小学生文库》是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文库性质的小学生读物,作者包括近百位教育家、文学家及各领域的专家,涵盖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做模型的、讲音乐的、讲历史故事的,什么都有,总共45类共500册,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半套《小学生文库》,真是成了顾诵芬的最爱。

课余的时候,顾诵芬经常阅读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

后来,顾诵芬从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上知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模型制造方法,但上海当时条件有限做不了。

1939年7月,顾廷龙应叶景葵、张元济盛邀,从北平赴沪参与创办了私立合众图书馆。

于是,顾诵芬随着父母,全家离开北平赴上海。

在当时的时局和环境下,举家南迁,无疑是个坚定而艰难的选择。

回到上海以后,父亲安排顾诵芬到龙华小学上学。

这所小学离顾诵芬家很近,从家出发,进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南门,出北门就到了,不用过马路,中午家人可以送饭到学校。

在龙华小学,让顾诵芬感到最开心的是老师不要求撕书了。

在燕京大学附小时,教科书里只要有“抗日”字样的书页,都要求撕去。对于受父辈影响、自幼就爱国的顾诵芬来说,这一做法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也感到屈辱和压力。

到上海后,不仅不要求撕书,书中抗日的内容老师也会在课堂上讲。

顾诵芬回忆:“在北平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撕掉课本中有‘抗日’字样的书页,到了上海就不这样了,1939年那时候日本人还没有进租界。所有的教科书,有抗日内容的都没有影响了,照样念,所以感到压力就要小得多。对于小学生来讲,也有这个信念,什么台儿庄战役那些都讲,教科书里都有,八路军那些事也都有,语文教科书里都有这些内容。”

刚刚进上海的小学,顾诵芬遇到了一个困难,就是在燕京大学附小的四年里没有学过英语。而上海的学校三年级就有英文课,要插班就要补上英语。叔叔顾廷凤从ABCD教起,让顾诵芬的英语水平在短时期内赶上了同班同学。

龙华小学是一所弄堂里的小学,没有操场,最多就是让学生在弄堂里做做操。那时候,小学生都要开展童子军活动,顾诵芬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结绳,而且学得认真专注。

顾诵芬小学毕业照

当时,上海的工业基础比北平好,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多一些。在小学开展劳作动手课,有木工活,需要学生购买钢丝锯,做些简单的木具模型;还有用石蜡、石膏模等浇制立体模型的课程。这对动手能力的强化非常有益。

顾廷龙在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

1940年1月18日,“芬儿本学期成绩揭晓,获冠全班,可喜。一班四十七人”。

1941年6月25日,顾诵芬小学毕业,“芬儿领得毕业证,获得第五名,可喜”。7月2日,“芬儿领到文凭,并得品学兼优奖。可喜何如”。

1941年,顾诵芬升入育材中学读初中。

育材中学在抗战前就很有名气,校长吴耕莘,安徽歙县人,早年赴日考察政治及社会教育,所著《国语文典》是一部关于中文语法的重要著作。吴耕莘特别强调,“育材”的“材”是“材料”的“材”,即学校的宗旨是要为社会造就一些可用的人才。

在育材中学读书时,学校设置手工课,顾诵芬就开始自己动手制作航空、航海模型。

看书学到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顾诵芬动手制作和实验的兴趣。

他喜欢用橡皮泥做各种模型。

1944年7月18日,叶景葵先生七十大寿,顾诵芬送上用橡皮泥制作的栩栩如生的一个寿星老人。

叶公公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富有特色的生日礼物,不停地夸奖顾诵芬灵巧聪慧。

顾诵芬住的房间与厨房离得很近,他便利用炉火学会了钎焊。

顾诵芬回忆说:

“我还去研究了一下钎焊用什么焊药,查了一些书,发现最好是用电池外面的芯片泡在盐酸里面,实际上就是用氯化锌做介质,然后焊。我从焊漏盆开始,一开始焊不上,因为焊药不对,后来我从亲戚家里要来一点盐酸,泡了旧电池的芯片以后焊得很成功了。

“这是自己试出来的。很方便嘛,那时候没有电烙铁,就在火上烧红了烫,逐渐可以做更多焊的东西。

“做木工也行,我房间有地方,买了钢丝锯就可以干起来。

“除了航模以外,我还做潜艇模型,也是从《小学生文库》或《科学画报》上看来的办法。原理很简单,就是把木头雕成一个潜艇的样子,然后底下挖掉一块以后放铅,使其变成一个中性浮体。稍微摁一下它就下水了,再靠后面那个舵面上用橡皮筋做的螺旋桨,一有速度以后,水冲到后面的尾舵,潜艇自己就能下潜。水池去哪里找?叶老先生家里有一个花匠,他那儿有一个很大的缸,缸里储水,我就在那缸里玩潜艇。那些木工、钎焊,还有蜡模,在家里都能干。

“那是初中的时候。”

《顾廷龙年谱》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大雨过后,路上积水成河,顾诵芬“以乌贼骨制为小艇放玩,邻人皆叹赏”。

顾诵芬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在育材中学,他可以说是品学兼优,一直在全班名列前茅。

1945年,父亲从上海开明书店买到一批苏联航模制作方面的书。顾诵芬发现以当时家里的条件都能做成,如以橡筋为动力的汽车模型等。在上海,无论是合众图书馆开创时期的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还是后来他在长乐路的居所,院内都有一处开阔场地,这为他制作和放飞航模提供了条件。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顾诵芬仍饶有兴味:“不仅看了书可以做飞机模型,还可以到院子里去放飞,这样更促使我对搞飞机有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顾诵芬心无旁骛,他用从童年培养起来的专精、执着和爱好,生发出对飞机设计制造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