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诵芬:把理想写在祖国蓝天
- 罗元生
- 4406字
- 2024-04-22 15:49:55
序章
“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一
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水平,直接决定着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对于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来说,和平从来就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它需要无数阵列的国之利器作为丰富内涵和强大支撑。
没有制空权的国家遑论国家安全。
没有强大的军事航空工业,遑论人民安全。
1940年9月13日,重庆璧山。
36架日军轰炸机在某型神秘战机的掩护下,与中国空军展开了抗战以来最惨烈的一次空战。结果,中方24架战机被对手零封。
此役过后,中国空军几乎全军覆没。击溃它的,是“二战”中赫赫有名的“零”式战机。
令人唏嘘的是,在飞机设计制造上,中国人一开始并不落后,甚至一度领先日本。早在1909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不到六年,出生于广东恩平的冯如就造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1910年,旅美华侨谭根自行设计并制造出一架船身式水上飞机,参加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并获奖,在国际航空界刮起一股“中国风”。
此后,王助、巴玉藻等人赴美深造。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波音公司前身)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就是中国人王助。
但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王助等人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旧中国几乎没有像样的重工业,连钢铁都需要进口。重工业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中日两国的飞机数量上。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空军有600余架飞机,真正能作战的不到300架,而且严重依赖进口。而“二战”期间,日本共生产6万多架飞机,高峰时年产2.8万架!
悬殊的力量对比,其结果就是,开战不到3个月,中国空军战机损失过半,基本失去自卫能力,不得不依赖美、苏支援。
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极为屈辱的经历。
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日本飞机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横行,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兰州、重庆,所过之处,留下一片焦土。
然而,日军的狂轰滥炸并没有浇灭中国人的斗志。
战火中,年幼的顾诵芬萌生了要设计出中国飞机的报国信念。
与此同时,一大批像他那样的年轻人,立志投身祖国的航空事业,立誓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这批人后来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和栋梁之材。
要造出属于中国人的“有底气、能争气”的飞机,以己之青春融汇于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
时代呼唤顾诵芬。
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航空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业局(代号第四局,简称四局)正式成立,地址在沈阳。
当时,飞机生产线虽有苏联援助,但自行设计却是禁区。顾诵芬认为:“仿制而不自主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
1956年8月,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26岁的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
《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
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顾诵芬等人设计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他冒着生命危险亲乘战机三上蓝天,只为弄清歼8飞机抖振产生的原因;他以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浇灌出我国喷气式飞机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累累硕果,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蓝天……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中国从一代到三代飞机中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研制。他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的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中国引进的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现有条件,创建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攻克了超声速飞机方向安定性和跨声速飞机抖振等重大技术难关,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项专业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顾诵芬主持歼8飞机的气动力设计,并从1972年起全面负责歼8飞机的设计研制;担任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利用先进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大大缩短了歼8Ⅱ飞机的研制周期;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与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TsAGI)合作研究远景飞机布局,为我国四代战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担任C919、歼10、运20、教9等多个型号飞机的技术顾问或专家组负责人等。
歼8系列飞机是中国航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共衍生近20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多世纪。
此外,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诞生了大量创新成果,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技术进步。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
无数科学家青丝变白发,数十年如一日,把论文和成果镌刻在祖国的蓝天和大地。
在《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一书中,顾诵芬回忆那段往事,动情地说:“歼8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这句“连滚带爬”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研制飞机的环境艰苦。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只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顾诵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分忧、为国尽责。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最危险的处境或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都不能轻易放弃。这就是顾诵芬他们那一代人的报国之心声。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1959年,顾诵芬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写道:“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恢复和发展工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个人的一切。”
1981年4月,顾诵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他更对年轻人充满期待:“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这就是顾诵芬。
三
航空科学技术是保卫祖国和发展经济的关键。
“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有70%的技术可通用,通过实施大型运输机项目,将提高我国在大型飞机的气动力、机体结构设计、发动机、航电设备及材料和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制能力,为大型客机的研制创造条件。”
这是顾诵芬2006年7月在一次高层会议上的发言。
2006年夏末,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大飞机专家论证会开始了,顾诵芬是论证会的三位主持者之一。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在关于发展大飞机的决策中,听取了顾诵芬的建议。
2013年1月26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
顾诵芬的设想得以实现,中国的大飞机已经展翅翱翔,必将飞得更远。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为此,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战略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金字塔的尖端,要发挥出战略性、牵引性、标志性作用。
在2021年9月举行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并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战略科学家”的定义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顾诵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91岁的顾诵芬坐在轮椅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章和证书。
台下掌声雷动,老人泪光闪烁。
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国之栋梁,为“战略科学家”立下了鲜明的标杆。
事实上,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性质特殊,顾诵芬为航空事业耕耘几十余载,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因多次获得奖励和表彰,他的名字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
到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工作后,顾诵芬总是高瞻远瞩,紧盯世界航空科技前沿。他注重理论研究,为重大项目的决策、实施建言献策,推动了航空装备和技术发展。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
这就是顾诵芬。
四
“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在这个当年总是“早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的眼中,报国、强国的信念,执着而坚定。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在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
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强烈爱国精神去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唯有胸怀祖国的前瞻之人,才能真正明白,如果“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唯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能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顾诵芬院士说:“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正需要顾诵芬这样一生燃烛、诲人不倦的“人梯”。
他心怀“国之大者”,呕心沥血为未来培养人才。他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共同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这就是顾诵芬。
五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揭晓,顾诵芬榜上有名!
面对采访的媒体,感悟自己70年的科研人生,怀着对后来者的期望,顾诵芬满面春风地说道:“我只说三点:我们做科研工作的,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做事情不能凭空想,要多读书;要有团队精神,尊重团队的每一个同事。”
顾诵芬的心里有国家、航空、飞机、研究所、团队、老同事、老朋友,就是没有他自己。不管接受采访,还是讲座,他讲的都是他们那时设计制造飞机的条件如何艰苦,哪位同志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话飞机就飞不起来,可是对自己的功绩总是一笔带过、不愿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应该受到照顾,谁的日子过得很苦,他都说得清清楚楚,但是谈到自己受的苦时,却总是云淡风轻。
93岁,他仍渴望做个忙碌的“上班族”,虽然身患重症,依然常常出现在办公室里,谈起飞机,便会眉飞色舞。这位看似普普通通的可爱老人,身上有种别样的航空人气质,兢兢业业、低调、谦逊、温顺平和。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
一路走来一路歌。他设计的飞机,飞掠过世界屋脊的山川,鸟瞰过一望无垠的大海,甚至扶摇直上2万米的高空。在他最最柔软无声的心底,用一生时间酝酿的,是那划破长空、最惊天的尖啸。
这就是顾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