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十年来梦一场
- 李煜:南唐家国四十年
- 滕毅
- 10831字
- 2024-04-16 15:26:17
出生便是帝王家
杨吴天祚三年(937),七夕,金陵,齐王府,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成为南唐国主,被称为李后主的李煜。按照中国史书的习惯,著名人物往往都自带光环登场,要么是夜梦天神、红日入怀、异香满室等祥瑞之兆,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要么就是长相让人过目不忘,比如蜀汉先祖刘备不仅耳朵大,两手下垂的时候还能超过膝盖。
李煜也不例外,史书记载他是“重瞳”,即有两个瞳孔。尽管用现代医学来看,“重瞳”是一种眼科疾病,但在古代,却被认为是富贵之相。历史上有记载的“重瞳”只有六个人:仓颉、舜、重耳、项羽、高洋、李煜。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仓颉造汉字;舜,三皇五帝之一;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项羽乃西楚霸王;高洋是北齐皇帝。至于李煜,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巅峰,唐诗宋词,他就是宋词辉煌的先声。虽然他后来不幸成为亡国之君,但文坛地位难以撼动。
尽管自带光环,但跟他后来传奇且悲剧的命运相比,他的出生,并不引人注目。这一年政治舞台上最耀眼、最传奇的人,是他的爷爷,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李昪当时的名字仍叫徐知诰,一身兼任吴国太师、大元帅、齐王,名义上的皇帝杨溥,不过是任他摆布的一个傀儡而已。徐知诰八岁的时候,还不过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如今距离皇帝之位仅剩下一步之遥。
当年正月,徐知诰下令建造太庙、社稷坛,改牙城为宫城,任命左右司马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并设置文武百官。三月,他立长子徐景通——李璟(即李煜的父亲)为王太子。金陵城内,大街小巷到处都听到儿童们传唱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有人私下解释,“东海”是齐王徐知诰的爵名,即东海郡王,“鲤鱼”上天就是要成龙当皇帝,意思就是徐知诰要当皇帝。
不久之后,有天夜里,金陵城内突然响起钟声,很多老百姓从睡梦中被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纷纷惶恐不安。第二天一大早,就听说敲钟的人被抓到了,还是个老和尚。老百姓纷纷去衙门围观。徐知诰本人亲自组织公审,老和尚在公堂之上一点也不紧张,解释道:“不是故意吵醒各位,只是因为突然想到一首好诗,激动得睡不着,只好敲钟抒发一下心中的喜悦。”这下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什么好诗值得如此兴奋?
老和尚不慌不忙缓缓吟来: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徐知诰听完之后笑道,“好诗好诗,恕你无罪”,不仅当场释放了和尚,还重赏了一大笔钱。大部分围观群众目瞪口呆,表示一头雾水的时候,脑袋机灵的已经反应过来,“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不就是应和“东海鲤鱼飞上天”的谶言,暗示徐太师要当皇帝嘛。
舆论都造成这样,再看不出来就是真傻了。徐知诰的心腹们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请求他赶快称帝。吴国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内枢使、忠武节度使王令谋一把年纪,牙齿都掉光了,还拖着病体入宫劝说傀儡皇帝杨溥禅位。孤家寡人的杨溥无计可施,整天嘀咕,“吴国的国祚到头了”,身边人只得宽慰他,“国家气数已尽,这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改变”。
镇南军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李德诚赶到金陵,率领百官联署,劝徐知诰不负众望,上顺天意,下体民意,早点接受禅位。由古至今,世界上最不费力的,就是锦上添花,一片劝进声中,号称山林隐士的沈彬也不甘寂寞,主动献上《观画山水图》,并题诗曰:
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
这一年年初,石敬瑭从洛阳迁都到开封。前一年年末,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军队的支持,起兵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建立起五代当中第三个王朝——晋,史称后晋,并改年号为天福元年。他付出的代价是向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称“父”和割让“幽云十六州”。前者让他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后者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保护河北平原的地理屏障,此后在与北方势力交手时总是沦为下风,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原王朝念念不忘的心病。
跟随石敬瑭车驾前往开封的,不仅有朝廷文武百官、后宫嫔妃,还有禁军将领赵弘殷和他十岁的儿子——赵匡胤。金陵到开封距离差不多六百一十公里,今天坐高铁最快只要四个多小时,但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却分别属于两个国家。如果一切按部就班的话,李煜和赵匡胤两人的人生之路几乎没有悬念,也不会有任何交集:李煜出生就是帝王家庭,一生锦衣玉食,诗酒年华;赵匡胤将会子承父业,成为五代乱世中的一名职业军人,征战四方刀口舔血。
但他们所生活的十世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
这是一个王冠坠地、等级崩解的时代,也是一个草根逆袭、平步青云的时代。面对权力的诱惑,忠诚变得廉价,亲情荡然无存,王朝国度更迭无常,皇帝成为高危职业。从朱温弑杀唐朝末代皇帝开始,走马灯一样换了多个皇帝,每个朝代顶多只能传两代人,最短的皇帝在位半年不到,最长的在位十年,平均下来,每个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五年。
李煜出生这一年,距离唐朝灭亡已有整整三十年,原先的唐朝疆域内,分布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即“五代十国”。《水浒传》开篇有一首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说的就是这段时代,“五代”即中原依次出现的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即先后出现的十个地方性割据小国,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汉。
江湖不问由头,英雄不问出处。这些国家的建立者,大都来自社会底层。伴随着唐朝的崩溃,凭靠世家大族出身或是读书入仕改变命运的通道,都不得不让位给武力,让草莽英雄们找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不管出身如何,农民还是马贼,只要手头有兵,就能称帝称王,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譬如吴王杨行密,早年是山贼;闽王王审知是河南农民;吴越国王钱镠年轻的时候,靠贩卖私盐为生;楚王马殷,第一份工作是木匠。当然,还有曾经在寺庙寄食的孤儿徐知诰。
这一切,要从一场相遇说起。
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即使已经过去近四十年的时光,当徐知诰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弯腰肃立的文武百官时,依旧能想起他六岁那年第一次见到杨行密的那个清晨。当时的他,是一个被濠州开元寺僧人收留的孤儿,靠着僧人的施舍,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完全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灰暗且绝望的人生,在他见到杨行密后戛然而止。一个是六岁的孤儿,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大唐淮南节度使,两个人的生命轨迹在这一刻相遇。过了这个下午,徐知诰的命运将因为眼前这个人而发生神奇的转变。
徐知诰,原本姓李,徐州彭城人,生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9)。那时的大唐王朝日薄西山,各个藩镇不关心民生,整天忙着打仗兼并。皇帝的政令不出大明宫,“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朝廷对这些飞扬跋扈的割据势力束手无策,普通的老百姓如同蝼蚁一般生活。
他六岁这年,朱温率军进攻徐州,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终。年幼的小李,跟随伯父李球、母亲刘氏一起逃难到濠州,伯父、母亲相继病故后,只得栖身濠州开元寺,像很多孤儿一样,在乱世中艰难苟活下去。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取濠州,在当地名刹开元寺拜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小李。杨行密注意到这个小男孩不仅相貌奇特,而且质朴聪明,满心喜欢,决定将他带回家中收作养子。濠州就是今天的凤阳,三百多年后,有一个叫朱重八的人也在凤阳城西南凤凰山日精峰下的於皇寺出家为僧,后来改名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的两座寺庙,先后走出两个皇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之最。
小李被杨行密带回扬州后,并没能进入杨行密的家门,因为杨家人尤其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看不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不屑与他兄弟相称。杨行密没办法,只好把他托付给了徐温,说,“这个小孩相貌不同于常人,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可惜我的儿子不能容他,只好托付给你。”从事后的发展看,这次小小的意外,应该是命运女神再一次地垂青于他。如果真的成了杨行密的养子,小李或许永远不可能写下自己的传奇。
徐温当初也是私盐贩子,虽然没什么武艺,不能冲锋陷阵,但却很有谋略,在以草莽好汉为主要构成的杨行密团队中,显得颇有远见。当初杨行密攻克宣州后,所有部下都忙着抢劫金银财宝,只有他去开仓放粮,赈济老百姓。徐温资历老(杨行密创业团队“三十六英雄”之一),又不掌握军队(“未尝有战功”),从古至今这种下属最让人放心。杨行密任命他为衙内右直都将、左长剑都虞候,掌握侍卫亲军,保护杨行密及家人安全。
就这样,小李转而被徐温收养,并改姓为徐,名知诰。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收养义子风气最盛的时期,豪强们有三五个义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比如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十三太保”,就全部是义子。收养义子最多的是前蜀皇帝王建,相传有120人,其中有名有姓的有40多人。这种风俗最早起源于胡汉杂居的河朔地区,后来逐渐成为乱世中一种壮大实力和培养心腹的手段。小李变成小徐的同时,杨行密的事业也正处于一个急速上升期。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杨行密被唐朝廷拜为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包括扬州、润州(镇江)在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都成为其势力范围。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的生存基本依赖淮南等东南八道的赋税收入,所谓“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漕运阻绝不通,则上下皆无以供给”。润州是江河交汇处,大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汇入长江,来自江南的粮食都在这里集中,再从北岸的扬州伸向华北腹地。掌控大唐经济命脉的杨行密很快就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对象。
两年后,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朱温派遣大将葛从周、庞师古统率大军分兵两路南下进攻淮南,结果惨败,庞师古战死,出发时七万人的大军,最终活着逃回开封的不足一千。战事结束后,杨行密写了一封信给朱温,信中用轻蔑的口气说,“庞师古、葛从周太差了,你自己带兵来跟我决战还差不多。”
击败朱温后,杨行密声势大振,不仅守稳了淮南的基本盘,还向东攻占了苏州、常州,又出兵向西夺取光州、黄州、蕲州、鄂州,此后又多次击败朱温,成为阻挡其南下的定海神针。朱温及其后继政权既不能夺取淮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财力物力,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就只能继续维持下去,直到后来有人能打破这个平衡为止。
在被收养后,已经改名徐知诰的小李,终于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又转而陷入了一种比饿肚子还要紧张的人生。和所有寄人篱下的人一样,小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时时察言观色,生怕讨别人不开心,或担心做错什么事情。他除了要无微不至地侍奉养父母,还要处理好和他们亲生儿子之间的关系。
九岁那年的一天傍晚,徐温让他掌灯时,他随口吟成咏灯诗: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明着讲灯,实则希望养父像对灯一样善待自己,一个九岁的小孩能写出这样语带双关的诗,着实让徐温刮目相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徐温此后果然更加用心栽培这个送上门来的孩子。随着年岁渐长,徐知诰也确实没让徐温感到一丝失望和不满。有一次,徐温得了重病,徐知诰和妻子王氏不眠不休在床边照理。徐温不管何时从昏睡中醒来,只有徐知诰夫妇坐在身边服侍。徐温让他管理府中事务,不仅各项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阖府上下没有人不说他好话。
史书上说,徐知诰长得高大威猛,宽额高鼻,仪表堂堂,“及长,身七尺,方颡隆准,修上短下,语声如钟,精彩铄人”,不仅喜欢读书射箭,走起路来龙行虎步。在养父徐温眼中,他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他教育儿子们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做事能像徐知诰一样吗?”
孤儿当上了皇帝
历史学家柏杨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王朝更替的时候,提出过“柏杨瓶颈”:即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有瓶颈危机,就像瓶子一样,当一个王朝传位到第二代或第三代继承人的时候,就处在瓶颈时期。出现危机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王朝刚刚建立,需要时间积累威信,新政施行也需要时间验证,人事布局还未稳定,再加上皇帝本身的领导才能未臻成熟,出现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新政权倒塌。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官拜东面诸道行营都统、中书令,因为国主姓杨,为了区别三国时期的孙吴,又被叫作杨吴。唐哀帝天祐二年(905),杨行密病死于扬州,时年五十三岁。今天从合肥出城往北开车六十里路,有一个叫吴山镇的地方,镇子的西北郊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庙——吴王庙,庙背后就是杨行密的陵墓——兴陵所在,当地人将这座小山一样的陵墓称之为“吴山”。杨行密当过农民、当过兵,参加过叛乱,有勇有谋,一生当中几乎从没打过败仗。他死的时候,吴国已经成为南方实力最强、面积最大的割据政权,假如老天让他多活几年的话,五代十国或许是另外一个走向也未可知。
杨行密死后,杨吴政权很快就遭遇了柏杨所说的“瓶颈危机”。他的儿子杨渥不仅欺凌蔑视父亲的一帮老部下,还试图剥夺他们的权力。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左右牙指挥使张灏、徐温发动兵变控制杨渥。第二年,张灏、徐温合谋杀害杨渥。不久之后,徐温又诛杀张灏,扶持杨行密的次子杨隆演继位。此后,国中大权逐渐被徐温所掌控。
杨吴天祐六年(909),徐温决定物色一个人去治理升州(今江苏南京)并训练水师,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控制朝政。徐温之所以经营升州,不仅是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广陵之外,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徐温虽然名列杨行密三十六兄弟,但排名却是最后一位。杨行密时期的很多老臣宿将仍在,对他独揽大权心存不满,尽管已经制服刘威、陶雅、李遇等老兄弟,其他人仍然让他不得不暗自提防。随着徐温的权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值得信任且有能力的班底。这个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徐知诰自然就进入了徐温的视野。
杨吴天祐六年三月,徐知诰被任命为升州刺史,这一年,他才二十岁。很多人在这个年龄,还没机会进入官场,而他起步就已经很高了。徐知诰此时还不知道的是,他和他的家族,将和南京这个城市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此时的升州早已没有六朝时的恢弘,隋开皇九年(589),隋朝大将韩擒虎率军攻克建康(今江苏南京)后,隋文帝杨坚为了永绝后患,下诏“平荡垦耕”城邑宫室,昔日富丽堂皇的六朝宫城、府第名园、亭台楼阁全部被夷为平地,辟作农田,供百姓耕种,数百年繁华刹那间烟消云散。
对于优秀的人来说,只怕你不给他平台,一旦有了平台,就如鱼得水。徐知诰到任之后,就专心经营升州,并尽心恢复。当时的地方官大多都是职业军人,尤其擅长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徐知诰经营升州时,一切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勤奋好学、敬重文人,自己也很注重勤俭节约,执政非常宽容仁爱,老百姓提到他,都竖起大拇指。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经过徐知诰的精心经营,昔日破败的升州逐渐恢复了六朝时的风采。徐知诰主持的城建工程从杨吴天祐六年开始动工,一直到杨吴武义二年(920)最后完工,前后花了十多年。徐知诰不仅手笔很大,规划也充满了先见之明,不仅整体南移城市,改变了六朝建康城只包容宫殿衙署的旧格局,还把石头城及秦淮河下游两岸最为繁盛的商业区及人口集中的富庶区全部划入城内。令人称叹的是,徐知诰在规划道路建设时,不仅路面铺砖,道路两侧还开排水沟,并杂植槐树、柳树作为行道树,简直引领时代之先。
修缮后的城墙周长达到十二余公里,基阔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开城门八座,除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外,另外开辟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龙光门。后来北宋的江宁府、南宋的建康府、元朝的集庆路(今江苏南京)都是以徐知诰规划的升州城为治所所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并改名为应天府,此后在这里称帝,并再次扩建成为明代都城,其实最初的蓝本都来自徐知诰。杨吴天祐十二年(915),徐温被吴王任命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兼侍中,封齐国公,并总领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之地。他起初在润州建立霸府,来升州巡视时,惊喜地发现徐知诰治理下的升州市面繁华、府库充实,顿时决定抢为己有。不久,徐温把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一则监视吴王杨隆演,二来锻炼行政能力,自己则移镇升州遥控朝政,并将其改名为金陵。
杨吴天祐十二年,徐温任命长子徐知训为淮南行军副使和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不久,又擢升为吴国内外马步都军使、昌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在这期间,徐知诰被从升州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团练使。一个在朝廷中枢,一个在地方转圈,这就像是一个家族企业,外人再有能力也只能做到高管,自家儿子水平再差也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徐知诰再吃苦再努力,待遇和亲生儿子还是不一样。可惜虎父犬子,杨行密和徐温都是一时豪杰,生的儿子却是竞相比烂。
传说中的“坑爹”往往具备的特征就是:喜欢惹事,也敢惹事,只是惹事后,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这种人,通常都存在智力、能力上的缺陷。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徐知训简直就是一个“坑爹”的典型。徐知诰在升州广收人心培养班底,获得了朝廷内外一致好评。徐温给了徐知训最好的平台,指望他继承基业,他却把从上到下的所有人得罪了一遍,最终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他在广陵正事不干,整天以凌辱吴王杨隆演为乐。两人一起演戏,徐知训自己扮演主角,吴王扮演僮奴,头发扎两个丫角,穿个破旧衣服当跟班。还有一次,徐知训和杨隆演一起到禅智寺赏花,徐知训酒喝高了,就开始臭骂杨隆演,直到把杨隆演都骂哭了,还是喋喋不休。杨隆演的左右随从担心徐知训情绪失控,想偷偷带杨隆演离开。没想到徐知训更加恼羞成怒,拿起铁锤当场砸死了杨隆演的一名亲信。杨隆演被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不动,徐知训这才骂骂咧咧地回家睡觉去了。
李德诚是最早跟随杨行密的老部下,时任抚州刺史,徐知训听说他家的女伎才色双全,就跟他讨要。李德诚婉拒了徐知训,说他家的女伎都是既老又丑,实在不配侍候贵人。徐知训看信后破口大骂,说李德诚连几个家伎都不肯给,分明是瞧不起他,发狠要杀了李德诚,连同他的妻室一同夺过来。李德诚赶紧花重金买了几个美女送往广陵,才把这件事摆平。
徐温经常夸徐知诰能干,导致徐知训更加嫉恨徐知诰。有一次,徐知训召集几个兄弟喝酒,徐知诰因故没参加,徐知训大发雷霆,扬言道,“讨饭的家伙不想喝我的酒,难道是想试试我的剑吗?”
不过徐知诰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历来欲成大事者,大都懂得隐忍,亦懂得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特别是实力不如对手的时候。徐知训此后几次三番想暗杀他,他都选择了息事宁人。恶人自有恶人报,徐知训很快就碰到了命中的克星。
朱瑾是淮南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其雄武倜傥,有吞噬四方之志,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威震中原。他成为唐朝册封的泰宁军节度使时,徐温还只是一个私盐贩子而已。杨行密之所以能建立吴国,有一大半的功劳来自朱瑾。徐知训年幼的时候跟着朱瑾学习兵法,俩人有师生之谊。杨吴天祐十三年(916),宿卫将李球、马谦挟持吴王杨隆演,以勤王的名义发动兵变,召集库兵讨伐徐知训,几乎攻破宫门。朱瑾正好从润州来到扬州,顺手率部击溃乱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擒斩李球、马谦,救了徐知训一命。
可就是这样一个救命恩人加师生之谊的长辈,徐知训也要往死里得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大概就是徐知训的人生信条。他听人说朱瑾有匹名马,大咧咧地开口就要,朱瑾很不客气地拒绝了他,心想“我在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没想到徐知训遭到拒绝之后,竟然派刺客去刺杀朱瑾。结果朱瑾三下五除二把刺客都团灭了。事后朱瑾也没声张,就当没有发生。
按理说,这事到此为止也就罢了。然而徐知训这种坑爹货永远不知道“挫折”二字怎么写,他就是属于那种根本没有脑子,能力二流不到,偏偏特能惹事的奇葩。“我打不过你,可是我的官比你大”,他到徐温那里打小报告,并强迫吴王在泗州设置静淮军,然后下诏把朱瑾外放过去担任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突然外放很有可能就是死刑命令的前奏。后梁太祖朱温就是在任命次子朱友珪为莱州刺史之后,被后者反过来弑杀。熟知历史的朱瑾到此时终于明白,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徐知训是决心要他的命了。
杨隆演是傀儡,徐知诰是养子,李德诚是地方官,都只能让着徐知训。朱瑾不是这样的人,武人的血液依旧在身体里燃烧,既然忍无可忍,无法再忍,不如先下手为强。相比于徐知诰在金陵的表现,徐知训完全没有一点点政治手腕可言。他甚至嗅不到空气中危险的味道,杀心已下的朱瑾为他摆下了有去无回的鸿门宴,他却依旧欣然赴宴。杨吴天祐十五年(918),朱瑾以临别赠送宝马为由,邀请徐知训来家中赴宴,席间趁其不注意,将其当场击杀。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庸人缺乏的,恰恰是自知之明。可以说,正是徐知训这种四处咬人的疯狗性格,决定了他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江湖凶险,更不知道进退的行事风格。这种做人风格发展到最后,要么自己丢人失份儿,要么丧失回旋的余地,直接被人一刀反杀出局。
徐知训带来的家仆听说主人被杀,吓得一哄而散回去报信。朱瑾割下徐知训的首级,随即来到吴王府,找到杨隆演说,“我今天为国去贼,为民除害”,希望杨隆演抓住机会振作一把,里应外合铲除徐温势力。所谓“贼”是窃国,“害”是蠹民,朱瑾连口号都代杨隆演设计好了。此时徐温人在升州,徐知诰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吴王只要登高一呼,未必不能趁机铲除徐温在广陵的势力,利用长江天堑,接管扬州的控制权,营造既成事实。
可惜机遇只适用于勇敢的人,杨隆演看到徐知训的人头,吓得魂不附体,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颤抖地说:“这事是你干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朱瑾气得暴跳如雷,“婢女生的儿子果然不足共事”,将徐知训头颅狠狠地抛在地上。此时徐知训的亲兵接到消息已经追杀到了吴王宫城门外。朱瑾势单力薄,只好翻墙而逃,结果不小心摔断了腿。眼看追兵将至,朱瑾长叹一声,“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便挥剑自刎了。
徐知训的死亡,意外导致了吴国中枢的权力真空。关键时刻,徐知诰之前暗插的心腹马仁裕,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到润州。徐知诰迅速以讨平叛贼为名率兵渡江,抢在徐温之前进入广陵,控制朝局造成了既成事实。当徐温来到广陵时,尽管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但长期栽培的长子意外被杀,还是让他决定大开杀戒,诛戮所谓的朱瑾同党。徐知诰赶紧劝阻,并且罗列了徐知训欺凌吴王、臣僚的种种言行,徐温这才稍微平息怒气,所有幸免于难的人内心感激徐知诰。
与此同时,徐知诰还给徐温设了一个局。徐知训的府中有一个密室,徐知诰直等到徐温来后,才带他去当面开启,结果发现里面做的是徐温等人的木偶,而且都被用刑具捆得结结实实,尤其是徐知诰等兄弟还被设计成被斩首的模样。徐温看了之后,气得大骂,“这条狗死晚了”。这个密室之前从没打开,徐知诰还很有先见之明似的请徐温先看,恰好里面还是证明徐知训罪恶的证据,这就很让人遐想徐知诰在其中的作用,毕竟徐知训是长子,一切都是靠徐温的庇荫,并没有太多的理由要这么做。
不管如何,徐知训的死还是深深刺激到了徐温,此后直到死,他再也没有迈出篡位这一步。他提拔二儿子徐知询,同时又不肯采取严可求的建议除去已经势大的徐知诰。道理他不是不懂,但同时代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那里,无论长子,还是次子,能力都不如徐知诰。自古至今,硬把能力不行的人推上重要的位置,不仅害人,也必将害他自己。徐温的最后十年是在彷徨、苦闷和听天由命中度过的。
尽管吴国彻底变成了徐家天下,杨家只是象征意义,有人劝他干脆取而代之,徐温回答说,“当初先王(杨行密)临终前本想传位给刘威,是我极力反对,才传位给烈祖(杨渥),当时先王在病榻上就落泪了,如今我如何忍心做这种事情”。杨吴顺义七年(927)十月,吴国大丞相、东海郡王徐温去世,寿六十六岁。此时,他的头上已经有七个头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和曹操、高欢、宇文泰等一样,他始终以权臣自居,完成了对杨行密的承诺。
徐温如果篡位,可以把帝位顺理成章地传给亲生儿子。但他并没有,所以权力再大也不过是个权臣,当他死后,新一轮的争斗就开始了。徐温死后不过九天,他的亲生次子徐知询就继为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尉,守中书令,金陵尹,以控制吴国上游。徐温尽管容忍了徐知诰的存在,但也给徐知询留下了足以自保的底牌。毕竟徐温已经经营金陵多年,不仅城市地理位置重要,还有大批忠心的部下。
不过徐知询同样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当初徐知询在宣城为官的时候,聚敛苛暴,老百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据说他有一次进宫侍宴的时候,席间上演优伶戏,有个伶人假扮鬼神,旁边就有一人问:“你是谁”。答:“我是宣州的土地神,因为父母官进京,把我跟地皮一起刮来了。”“刮地皮”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徐知询的官声之差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史书中说徐知询不仅懦弱、缺乏远见,而且待弟弟们很薄情,因此几个弟弟都跟他离心离德,向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徐知诰。这样的人很快就被徐知诰斗败,被远远地打发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封东海郡王。杨吴大和六年(934),徐知询在郁郁寡欢中病死。
多年前,徐温跟杨行密夸徐知诰,意思就是这孩子英俊杰出,其他人的孩子都比不上他,结果真的是一语成谶。徐氏父子消失后,再也没人能够阻挡徐知诰称帝的步伐。杨吴顺义七年十一月,也就是徐温去世一个月后,在徐知诰的策划下,吴王杨溥正式称帝,追尊历代帝后,大赦,改元。从吴王到吴帝,杨溥依然改变不了“工具人”的身份。他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不停地给徐知诰加官晋爵,为他在权力之路上不停地铺砖,直到无限靠近皇位那天。杨吴大和六年(934)十月,吴国皇帝杨溥下诏封徐知诰为大丞相、尚父,嗣齐王,赐九锡。杨吴大和七年(935)十月,杨溥下诏封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齐王,以升、润等十个州为齐国。徐知诰装作诚惶诚恐,推辞不受。
杨吴天祚二年(936)正月,徐知诰在金陵建立大元帅府,设六部,长子李璟为太尉、副元帅。同在南方的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不久,徐知诰改名徐诰,“知”字去掉了,等于告诉天下:我和徐温的儿子们,不再是兄弟关系。
南唐升元元年(937),十月初五,李煜快满百天的时候,徐诰连续推辞三次后,终于“勉为其难”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升元,同时改金陵为江宁府。因为他的爵位是齐王,所以新王朝的国号为齐。以开国皇帝的封爵作为新王朝的国号,是元朝以前的惯例,如刘邦是汉王、曹丕是魏王,李渊是唐国公等。
徐诰即位后,给禅位的前皇帝杨溥赐了一个尊号:“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感谢吴帝让出皇位的高风亮节,不过这只是一个安抚人心的花招罢了,被篡位的皇帝能保住性命的都没几个,哪能继续住在皇宫。杨溥是个聪明人,主动请求皇帝让自己搬家。
南唐升元二年(938)五月,杨吴最后一个皇帝——杨溥,按照徐诰的旨意,从广陵崇德宫迁居到润州丹阳宫。扬州到镇江一江之隔,登船之前,杨溥潸然泪下,吟诗一首: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此时还不满周岁的李煜并不知道,这首诗因为太过凄凉,和几十年后他的境遇又太过相似,以至于之后的很多人都忘记了原先的作者,误以为是李煜所写。
不过当时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想到,李煜未来会成为南唐的帝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