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建汉的那道坎

(一)安内:楚汉争霸启示录

1.九死一生的彭城之战

楚汉战争,这场长达四年的争霸战概括起来分两条战线:主线和支线。主线包含三大战役,分别是彭城之战、成皋战役、垓下战役,而支线包含四大战役,分别是三秦战役、安邑战役、井陉战役、潍上战役。

下面,来看主线三大战役的第一大战役:彭城之战。

刘邦出关后,采取大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迅速平定了三秦之地,撕开了项羽在关中设下的警戒线和屏障区。而这个时候的项羽正率大军在“安内”——征讨东边不安分的齐国。刘邦借此良机,一方面以信笺的方式稳住项羽,说是平定了三秦之地便会收兵;另一方面率军大举东进,目标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

当时,刘邦的大汉有塞王司马欣、魏王魏豹、翟王董翳、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赵王赵歇、代王陈馀、常山王张耳、韩王韩信等十大诸侯王相助,总兵达五十六万。

随后,刘邦采取了兵分三路的战略部署。第一路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领,从洛阳直接向东前行,目标直取彭城。第二路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统领,会合陈馀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师,目标直指彭城。第三路南路军由薛欧、王吸统率,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再一路向前,目标也是彭城。

面对刘邦的出招,项羽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略部署,派韩王郑昌和殷王陈平前往韩地,目的是抵挡住刘邦中路大军的推进,同时派“战神”龙且抵挡北路军,派“战仙”钟离眛率兵攻阳夏阻拦南路军。同时,项羽还马上遣使者赴九江,请九江王英布出马支援,彭城之战的外围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打响了。

首先,来看刘邦的先发制人——猛虎下山。

针尖对麦芒,比的是实力和势力。三管齐下,效果果然是看得见的,首先是北路军发威,在定陶击破了项羽手下的“战神”龙且,南下砀和冲破了楚军二王(韩王郑昌和殷王陈平)的阻挡,和刘邦的中路军胜利会师后,一鼓作气拿下了项羽都城彭城。虽然驻扎在阳夏的“战仙”钟离眛是唯一没有辜负项羽厚望的将领,成功抵挡住了汉军南路军的进军步伐,但随着彭城的告破,他一夜之间成了孤立无援的孤军。值得一得的是,九江王英布以“生病”为由,自己安心在九江坐山观虎斗,为了给项羽一个“交代”,他只好派了几千老弱病残的士兵前去支援了事,结果这点兵自然连塞汉军的牙缝都不够。总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彭城,刘邦的先发制人效果显著。

其次,来看项羽的后发制人——灵蛇出洞。

彭城被刘邦攻陷后,楚地成了刘邦的一亩三分地,项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齐国是个“难剃头”,屡平不息,此时还处于动荡状态,如果项羽回师救楚,则面临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进退维谷的危局。如果不去救,继续征服齐地,坐等刘邦的联军在楚国地盘上扎牢了根,到时候只怕想再来撼动他就比登天还要难。

关键时刻,项羽的政治眼光还是体现出来了,他终于看明白,齐国虽然乱,但不足为虑,让他们闹闹也无妨,而刘邦才是心腹大患,不及时拔掉这颗比老虎还毒的毒牙,留下的必定是无穷的祸患,对于他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后果。对于项羽来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考虑,他必须果敢迅速地做出决定。于是乎,他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立马做出了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军事行动:一是让楚军大部队继续在齐国境内“剿匪”,这是“欲盖弥彰”,达到迷惑刘邦的目的。二是亲自带领三万精兵去救彭城,这是“绝处逢生”,达到驱逐刘邦的目的。

这个作战部署的风险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以三万兵力去对付对方五十六万兵力,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项羽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出奇制胜。因为他这时率领的三万兵马不是一般的兵马,而是楼烦骑兵。

楼烦人能骑善射,战国时就给赵国充当雇佣骑兵。秦朝蒙恬率大军击破匈奴,收复河套,筑长城驻守,也收编了不少楼烦骑兵。而在巨鹿之战,秦将王离率领的楼烦骑兵被项羽击败。项羽便借机收编了这支楼烦骑兵,逐渐培养成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此时所启用的正是这个秘密武器。

而项羽和他的骑兵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速度快。因为是专业骑兵,这支队伍的行军迅速惊人,用日行千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速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二是战斗力强。行军到鲁地时,遇到了大汉集团第一悍将樊哙,结果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樊哙被打得满地找牙,狼狈而逃。楚军随后绕道今山东枣庄、曲阜等地,尽量避免和汉军交战,尽量做到快马加鞭,神速至极。最后穿越胡陵后,包围了萧邑,然后一番攻防战后,汉军大败,残余部队逃往彭城。

而项羽没有给他们苟延残喘的机会,穷追不舍地追到了彭城外,从而迎来了楚汉两大集团第一次真正的大碰撞。

战斗很快就一边倒,拥兵三万的楚军,以一敌百,个个生龙活虎、锐不可当。而几十万联军此时还在睡梦中,突遇楚军的大规模偷袭,怎能慌乱两字可以形容。而慌乱的结果是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而趁热打铁也是项羽的拿手好戏,于是在他攻势如潮的攻势下,抵挡不住的汉军只有溃逃的份了。

然而,彭城三面皆陡山,一面环水(睢水),与其向“血山”上求死,不如向“死水”中求生。结果睢水成了汉军心中永远的痛,落水后,被水淹死的大有人在,被自己人踩死的大有人在,被追逐而至的楼烦骑兵砍杀的也大有人在,九死一生而成功过河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死在了睢水之中,以至于出现了“睢水为之不流”的凄惨景观。就连统帅刘邦也是充分发挥脚长善于跑步的特长,在彭城西又利用三寸不烂之舌使得楚将丁公放了自己一马,利用老天爷狂风怒号发威的帮助,才得以成功逃脱,最终有惊无险地逃到下邑,成功脱险。

2.楚汉议和原来是这么回事

彭城之战中,刘邦因为大意,所率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骑打败了。痛定思痛的刘邦很快召开了一次会议,随后制定了“游击战术”去骚扰项羽后方的战略。他于是派卢绾和刘贾率领两万人潜入楚地腹部,很快就与一直在那里搞“游击战”的彭越彭大将军会师了。

三人分工很明确。彭越熟悉地形,负责放火(烧辎重);卢绾和刘贾在外面等着,负责杀人,很快便把项羽的后方捣得一团糟。

而在正面对战中,项羽充分发挥个人善战的特点,将刘邦围困在荥阳达数月之久。特别是项羽派兵捣破了刘邦的运粮通道后,刘邦的好日子便彻底结束了,接下来没粮的紧日子让他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是冰火两重天。这时候的楚军像潮水一般越来越多,他们斗志昂扬,士气大涨,把荥阳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在这个危急时刻,谋士陈平出场了,他给刘邦献出了反间计。

结果刘邦散尽千金让陈平去实施反间计。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果然,陈平在散尽千金的同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很快,楚军大营内谣言四起:钟离眛等人多年征战而未得封赏,有反叛项羽、投降刘邦之心。结果愣头青项羽很快就对钟离眛等人产生了“信任”危机。

这样一来,钟离眛等将领的才干无法发挥,前线作战的能力便大打折扣了。楚军对荥阳城的攻势也因此缓了下来。

至此,陈平的反间计初见成效。接着,他再接再厉,马上施行了反间计更深层次的“攻心战”。

陈平攻心战的目标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结果没脑子的项羽再度中计,很快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范增一怒之下告老还乡,结果病死在归乡途中。

此后,痛定思痛的项羽对荥阳展开了强攻,刘邦眼看抵挡不住,便采取了“诈降记”,用人假冒自己投降,然后乘乱从后门溜走了。

慌不择路之下,刘邦只带了夏侯婴一个“保镖兼司机”。到了齐地后,他上演了“微服私访”,眼看韩信还在睡觉,他迅速做出了偷梁换柱的举动,把韩信的令牌拿在了自己手上,然后理所当然地把韩信的兵权夺过来了,从而使得原本是孤家寡人的自己,一夜之间又变成了拥军数万的主子,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和效果。

刘邦逃走了,项羽顺利拿下了荥阳和成皋,但就在这个大好时候,彭越等人在楚军的后方又是杀人放火,又是烧毁粮道,弄得楚地一地鸡毛,千疮百孔。

彭越这时也充分展示其悍将的作风,他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马上再向楚地的其他地方进军。很快睢阳、陈留、外黄等十七座城镇(均在今河南商丘以西)就由楚旗变成了“彭”字大旗。

这一下事情可就闹大了,后防的危机直接关系到前方的战局。项羽在成皋坐不住了,于是派大司马曹咎守成皋。

事实证明项羽就是项羽,他的剑光指到哪里都是战无不胜的,这次也不例外。彭越连夺十七城,他还来不及高兴,就惊愕地发现项羽的大军已经攻到自己所在的外黄城下了。都说一物降一物,别看彭越平日勇猛异常威不可当,但在项羽面前就像一只病老虎一样,哪里还有半点生机。很快,彭越占领的城池又都被项羽夺了回来。

然而,就在项羽回军的时候,刘邦趁机对成皋进行了反攻。结果守成皋的曹咎是个庸才,很快被刘邦打败,就这样,成皋又重新被刘邦夺回去了。

项羽率大军归来后,经过和刘邦的汉军数轮交锋,双方对峙于广武。汉军的策略很简明,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任凭楚军如何挑战都无动于衷,就这样双方对峙数月后,项羽着急了,他急着与刘邦决一雌雄,原因有两个:一是粮草告急。此时的刘邦拥有敖仓之粮,吃上一年半载也不愁;而楚军后方的粮道被彭越已经糟蹋得不成样子,粮草告急,温饱成了楚军的当务之急。二是局势告急。刘邦重用韩信,让他开辟北方战场,结果不负众望的韩信很快便歼灭了归附项羽的赵王歇、魏王豹,而齐地此时成为唯一“健存”的楚军盟友。如果齐地再失陷,韩信、英布、彭越三虎一旦联合起来,那么楚军将会陷入四处挨打的万劫不复之境。

项羽当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使出了看家本领,打出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亲情牌——黑虎掏心。

项羽此时把在彭城之战中擒获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从幕后推到了前台,绑在大木案上,旁边架起一口大锅,锅下火光熊熊,锅内热气腾腾,然后对刘邦放出狠话,要想你老爹和你老婆活命,投降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项羽赤裸裸的“威逼”,刘邦直生生地回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要我投降,白日做梦。第二句话:我们一同起义,是拜把子兄弟,一起同过窗(共侍义帝),一起分过赃(这个不能无)……总之,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煮杀你爹,那就分一杯肉汤给我喝吧。

见过流氓的,没见过这么流氓的。项羽一怒之下就要动刑,结果“老好人”项伯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在他的劝说下,项羽悬崖勒马,饶刘邦的亲人不死。

总之,项羽的第一张亲情牌,因为刘邦的“无情”而没有发挥作用,黑虎掏心变成了一片痴心。

第二张牌:爱情牌——一箭穿心。

威逼刘邦不成,项羽索性赤膊上阵,约刘邦进行单挑。理由是再苦不能苦百姓,再穷不能穷百姓。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为了让百姓早点解脱战乱之苦,咱们以这种公平公开的方式了却此生恩怨,岂不美哉、快哉。

刘邦呢?当然不会跟项羽比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单挑定输赢的游戏。但面对咄咄逼人的项羽,他也不愿在楚汉两军面前丢脸,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我只和你斗智,不斗勇。

项羽便大骂刘邦是缩头乌龟,并指出他“胆小如鼠、色胆包天、欺世盗名、无耻小人”等“恶贯满盈”,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刘邦便大骂项羽是乌龟王八蛋,并宣布他“杀君弑主、残暴不仁、背信忘义、大逆不道”等“罪十条”,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刘邦那是什么人,是靠一张利嘴闯天下的,到最后自然说得项羽一无是处,说得项羽哑口无言。项羽一怒之下,顾不得文明不文明了,搭弓上箭一气呵成,对着刘邦就射了过去。刘邦猝不及防,箭正中他的胸部。

但刘邦毕竟是刘邦,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就在受伤倒地,众人一片惊呼之际,他忍着伤痛,爬起身子,对项羽大声说道:“项羽无耻小人,暗箭伤人,果然不愧为神箭手,居然射中了我的脚指头。”

用语言迷惑住项羽和楚军后,当天夜里,刘邦用行动(当天夜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巡营)迷惑了手下的汉兵们,然后,悄悄转到成皋去养病,一个月后,康复了的刘邦才又回到一线。而整个过程,项羽都不知情,也就放弃在刘邦受重创期间对其发起最后一击。可以说刘邦的“瞒天过海”之计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总之,随着双方重新进入大对峙阶段,项羽的第二板斧也以失败告终。

第三张牌:友情牌——剑胆琴心。

逼迫人质失败,单打独斗失败,自感时不我待的项羽没有犹豫,也没有徘徊,果断地再度出招,打出了第三张牌:抗汉援齐。

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破魏,破赵,降燕,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大有形成对楚国的围攻态势,此时他又把目标对准了齐地,欲彻底平定北方。面对咄咄逼人的韩信,齐王田广一边把“说客”郦食其扔进油锅炸以泄其愤,另一方面,向项羽示好。唇亡齿寒,目前楚国和齐国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相依相靠,相辅相成。因此,项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决定抗汉援齐。为此,项羽派出了自己最为得力的干将龙且做主帅,外加虎将周蓝、项冠为副帅,并给了他们二十多万楚军,意在一举击溃韩信,解除两翼的压力。

结果轻敌的龙且大败于战神韩信手下,齐地自然也成了汉军的一亩三分地。

总之,随着龙且的惨败,项羽的第三张友情牌宣告失败。而龙且的损兵折将更加减弱了项羽正面战场上的进攻力量,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这个时候,韩信彻底平定了北方,完成了对楚国的剪翼行动。英布所部在淮南也取得重大进展,和刘邦、韩信组成了“犄角”关系链,形成了对楚国三面包围的态势。而与此同时,“钻山豹”彭越也很给力,他的游击军不断扰乱楚军后方,攻占了昌邑(今山东省荷泽市巨野县和济宁市金乡县境内)等二十多座城池,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很快,楚军粮食告急,陷入了进退两难、饥饿难忍、生死两茫茫的尴尬之境地。

腹背受敌,陷于绝境。项羽见大势已去,危局难撑,于西楚霸王四年(前203)八月释放了太公和吕雉,和刘邦签订了和约:楚汉平分天下,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这样,才出现了人们所熟知的“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位于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至今荥阳广武山上还残留着两座古城遗址,其东叫霸王城,其西叫汉王城,相传为当年刘邦、项羽所建造。两城之中有一条宽约300米的沟,就是当年楚汉对垒的鸿沟。

3.项羽自刎之生死谜

“鸿沟和议”后,西楚霸王项羽信守诺言,率十万“疲军”绕南路、沿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然而,汉王刘邦言而无信,他听从谋士张良、陈平的建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最终逼使项羽兵败退守垓下。

项羽和刘邦的最后大决战也拉开了帷幕。是英雄还是枭雄,垓下这一战见分晓。这是项羽率领楚军和刘邦率领汉军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大规模正面作战,也是最后一次,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西楚集团的总兵力只有十余万人。而大汉集团的总兵力高达五十余万。其中具体分布为:刘邦自带军十万余人,韩信拥兵三十余万,彭越拥兵五万余人,英布拥兵五万余人。决战前,刘邦祭出明智之举,把兵权交给战神韩信,让他来指挥这场旷世之战。

韩信也不负刘邦的厚望,马上祭出了高级战术:十面埋伏。

两军开战后,韩信首先祭出打草惊蛇战略。他亲率一部分先锋军主动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那是啥火暴脾气,听说汉军来了,立刻倾巢出动,亲自率领十万楚军发动其标志性的“直线攻击”战术,目标直指汉军统帅韩信,想以雷霆之势将汉军直接击溃。

接着,韩信又祭出抛砖引玉战略。他率的先锋军与楚军稍作简单的“离距离”的接触后,便立马后撤。楚军自然不愿意让他们轻易逃走,于是奋起直追。汉军且战且退,优哉游哉,吸引着楚军进入了他们的埋伏圈。因为汉军已做好坚实的纵深布置和充分的准备,项羽的锋矢根本不能接触到韩信的指挥系统,非但直线攻击战术无法奏效,还使得自身的阵型出现散乱,造成前后军之间严重脱节。眼看已经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早已磨刀霍霍的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自楚军左右两侧迂回包抄楚军侧翼。

最后,韩信祭出了趁火打劫战略。韩信见时机成熟,率军发起反击,他精心布置的十面埋伏开始发威。项羽越来越感到不对劲,以往对手就像一堵墙,一捅就破,但今天的对手就像一团棉花,柔柔软软,层层叠叠,冲破一层又一层,似乎无穷无尽。眼看形势不妙,项羽充分发挥果敢的作风,掉转马头,下令让前军变后军,立马突围。但这时楚军已经深陷汉军的埋击圈,想要全身而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结果可想而知,尽管项羽凭着举世无双的匹夫之勇突围成功,他手下的楚军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大多数成为汉军的刀下鬼和阶下囚。

至此,垓下之战的正面之战以项羽的惨败告终。

垓下大战以楚军大溃败而告终,从而宣告了楚汉之争的主线三大战役落下帷幕,现在汉军要做的就是:收拾残局。

面对楚军采用缩头术的防守,刘邦感到很头疼。正在这时,韩信出现了。他刚刚率大军凯旋,显得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刘邦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马上问计于他:“爱卿,项羽如果一直坚守不出,我们如之奈何?”

哪知韩信听了哈哈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大王,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一只鸟儿不肯叫,该怎么办?”

“等它叫?”刘邦弱弱地答道。

韩信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然后道:“要想让鸟儿叫,办法有三种,一是等他叫,二是求他叫,三是逼他叫。你觉得哪种最好?”

刘邦这回学乖了,直接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这个要看时机和火候。比如在起义之初,我军势单力孤,要想让鸟儿叫,我会求他叫,因为只有他叫了,才能帮助和保护好我们,我们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比如在争霸之中,双方势均力敌,要想让鸟儿叫,我会等他叫,因为我那时没有足够打败对手的能力,只有等待,才可能等到突如其来的好机会。”韩信说到这里,顿了顿,才接着道,“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让一只鸟儿叫,最佳的办法是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击败对手如探囊取物。如果在这样良好的局面下,还一直苦等,一直苦求对手‘叫’,一来可能坐失良机,二来可能痛失良策啊。”

“现在项羽被我们的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困,这的确是良机啊。只是这良策还得请爱卿赐教啊。”刘邦显然听出了韩信话中的“弦外之音”,自然喜出望外。

韩信没再转弯抹角,直接说出了四个字:四面楚歌。

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国之地的歌曲名谣,屈原的《离骚》就是楚歌中的代表之作。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因此,对于楚军来说,楚歌便是他们心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通过唱楚歌的方式,动摇楚军的军心,瓦解楚军的士气。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啊。刘邦大为称赞。

很快,一支由楚军的降兵和汉军中能歌善唱者组成的楚歌“文艺演唱队”便成立了。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如何让楚军们都能顺利听到楚歌,宣传至关重要。刘邦不断增加楚歌“文艺演唱队”人数,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这支楚歌“文艺演唱队”就演奏出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歌声传遍了楚军大营内外。

项羽军中大部分人是楚人,思乡情切,想尽快结束战争,在歌曲的感染下,纷纷选择逃离,楚军铁打的营很快便成了流水的兵……

项羽原本是想等天亮了,组织剩下的三万楚军再和汉军决一死战,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接着,他又听闻楚军将士逃离的消息,心中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阕,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八百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二十八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

后人有诗叹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过激的选择,以至于让后人唏嘘不已,不时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山”的悲悯之情来呢?

后人分析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其自尊心过强,羞于见江东父老父亲。然则,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后人却忽略了,那就是那位如同诸葛亮般算路深远的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知道项羽一定会逃到乌江边来?他为何要冒死来救项羽呢?

要解开诸多疑团,我们还是回到那次乌江大逃亡中来。项羽在慌不择路时,曾向一个田里耕作的老民问过路。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情况万分火急,依项羽的性格是不会主动和“陌生人”问话的,但这个时候的他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一向金口难开的他说出了自毁前程的话。这个对象是找到了,老农在田里耕地,显然是本地人,自然对这一带相当熟悉,因此向左走向右走这样简单的两条路他是了如指掌的,闭着眼睛也知道往哪里走。但偏偏项羽平常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再加上他当大王这么多年了,向来都是被万众景仰的,向来都是他打人骂人杀人,我行我素,因此,才会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还把自己当大哥,当主宰者。

这就是项羽的霸道,但老农不吃这一套,他虽然没法直接跟他的霸道抵抗,却采取温柔一刀,用手随意一指,项羽的命运从此就被改变了。正是因为迷路风波一闹,耽误了时间,项羽成了汉军紧追不舍的对象。连一个老实巴结的老农都敢欺骗他,这是天真而纯情的项羽始料不及的,也是极为震撼的,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对他的心灵冲击堪比“地震”。也正是因为这样,面对此时乌江亭长的恭敬、体贴、谦卑、礼让,项羽丝毫没有被感动,相反,他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亭长是不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

当然,客观分析,乌江亭长的举措确实有可疑之处。

首先,乌江亭长怎么知道项羽一定会跑到这里来?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亭长很熟悉这里的地形,算准了项羽只有从这里才逃得出去。

其次,乌江亭长为什么只弄了一条船,而且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多弄几条船或是搞个船队就不行吗?当然,这也可能跟时间紧有关,亭长可能是听到项羽战败的消息马上赶到这里守候的,匆忙之下便没有工夫做其他事。还有就是亭长对局势很了解,看清了形势,知道垓下之战,项羽必败。一直守在这里,就是希望碰着项羽,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船多了目标大,容易让人怀疑,特别是刘邦的势力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甚至江东都被韩信的大军步步蚕食了。弄个船队,等于掩耳盗铃,自取其咎。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也会判断出乌江亭长是个好人,为什么呢?因为亭长根本用不着这样舍身来救项羽。退一万步来讲,如果亭长是个坏人,或是刘邦的间谍,到了这个时候根本就不用再露面了,因为前有大江,后有刘邦的大部队追兵,项羽已经进退无路。此时如果项羽直接杀了他,自己把船摇到江对岸去,岂不更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项羽的心扉一直不曾为外人打开,因此他为人做事除了鲁莽,便是警惕,除了身边几个最熟悉的人,其他人都是不信的,特别是陌生人,你给他一百个理由也不能让他对你信任。而这次逃亡,项羽在问路时就被一个老农给骗了,给忽悠了,因此,此时面对一脸善意一脸真诚的亭长,他是犹豫的,是怀疑的,自然不会完全相信亭长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来救他的,再加上兵败后自感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的自尊心作怪,最心爱的虞姬自刎而死的灰心作祟,最终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选择了以虞姬同样的自刎方式结束了自己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二)攘外:匈奴的外交政策

1.矛头对外,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一统天下后,刘邦并没有就此过上高枕无忧、安稳舒适的生活。相反,他为边疆问题而烦恼着痛苦着。

挑起边疆纷争的是北方的强悍游牧民族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北方广大的草原和戈壁上,他们从小就能骑善射。凭借这一本领,他们常常到处掠夺奴隶,抢夺财物,扩大地盘。

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争霸时,匈奴人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内部动荡调整。一个叫冒顿的年轻人继承单于之位后,东灭东胡,西征大月氏,北破丁零,南征楼烦,还吞并了乌孙、楼兰等三十六国的大片土地,在大漠南北和现今的东北、西北及中亚、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建立了霸业。

在北方建立霸权后,野心勃勃的冒顿一直觊觎中原的肥沃和富有,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雄霸中原的大汉王朝身上。

他多次侵扰汉之边疆,弄得鸡犬不宁。告急文书雪花般传来,刘邦一怒之下,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的现实,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去抵抗匈奴。

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刘邦挑选三十万精兵,从咸阳直接向太原出发。由于是刘邦亲自出征,很多元老级重臣都跟随他出征了,其中包括樊哙等武将,也包括陈平等谋士。

刘邦大军很快就抵达了马邑。冒顿见汉军势大,于是将计就计,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派一小部军队和其交战,然后故意大败,引刘邦的大军穷追不舍。

当骑兵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步兵和一些落队的骑兵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时天气突然变得奇好。刘邦终于看到了蓝天白云,下令在平城休息休息再说。

结果刚进城,冒顿的四十万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大有包围平城的迹象。刘邦大吃一惊,这平城城小墙薄,被困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他当机立断,马上下达了撤军命令。

这时,匈奴骑兵的叫声越来越大,已从四面八方围集而来。汉军仓皇之下,交起手来,但哪里是人家的对手,只有节节败退的份儿。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刘邦认为凶多吉少时,前面出现的那座大山救了他一命。刘邦喜出望外,下令向山上撤退。这山口两边是峭壁巨石,中间只两丈来宽的口子,易守难攻。这座山叫白登山(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冒顿眼看一时半会儿攻不上去,他是聪明人,知道此时的汉军不到十万人马,而且山上又没有挡风避雨的屋子,这天寒地冻的,只要把汉军围在山上几个月,饥寒交迫之下他们肯定会不攻自破。于是,他马上叫手下四十万人马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刘邦上山后,眉头紧锁:这光秃秃的山上既无衣又无食,自带的粮食只够吃五天啊!更要命的是,他的步兵又被冒顿派人半路拦截住了。

几天过去了,匈奴人只围不打,刘邦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知道再等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暗思破敌之策。

关键时刻,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陈平出场了,他是个精细人,自从被困在山上后,就一直在思考破敌之策,后来他找了几个匈奴人谈话。这次谈话却不经意间改变了一切,因为他了解到冒顿的一些特殊习性和嗜好,一条妙计油然而生。

他低声在刘邦耳边一阵嘀咕。刘邦一听喜出望外,马上从军中找来了能言善辩且懂星相术的李公去办这件事。李公先扮成匈奴人的样子,提着一个大袋子出发了。李公到了匈奴的大本营后,没有直接去找冒顿,而是去找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一个令冒顿俯首称臣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冒顿的妻子——阏氏。

冒顿非常疼爱阏氏,用句话来形容就是“揽阏氏于怀抱兮,乐朝夕与之共”。

李公直奔阏氏“闺帐”,见了面后,先送上礼物再说。他打开袋子,但见里面装满金银珠宝、绸缎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阏氏最喜爱之物,她看了眼睛直发光,一张脸竟如阳光般灿烂。她当下就笑纳了。

收了礼物,她来了个“来而不往非礼也”,直接问李公有何求。李公说他并无所求,此番来只是想转告她一个天象。

阏氏做洗耳恭听状。

李公说:“近几天看天上月亮和星星都呈灰暗之色,就连早上的太阳也灰蒙蒙的,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阏氏问:“这是为什么?”

这正合李公的意,他顺着话就往下说:“这是日月星辰在告诉我们,眼下这场战争与汉人打不得啊!”

阏氏一听大感好奇,于是问一个亲信侍卫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侍卫得了李公不少好处,再加上这几天天气确实有点反常,于是给予肯定的回答。

听了侍卫的话,阏氏又联想到曾听说过刘邦脚上有七十二颗痣,是真龙天子下凡的传言,心里有点害怕了:“人家既然是赤龙的儿子,肯定会得到老天的保佑,杀他只怕对自己不利……”

李公眼看阏氏已有动摇的迹象,不再等待,使出了撒手锏,变魔术似的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送给阏氏。阏氏打开一看,却是一幅画,画中是一个美女,美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阏氏一看画上的女人把自己的美貌给比下去了,自然不干。她一脸不悦地问道:“先生拿这幅美人图有何用处?”

李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脸上却不动声色:“汉帝被单于围困,想罢兵修好,特把金银珠宝奉送给您,求您代为化解。汉帝担心单于还不肯答应,愿将国中第一美人献于单于,只是美人不在军中,所以先把画像呈上,现已派人去接,很快就会到来,还请您代为转达。”

阏氏头摇得似拨浪鼓:“这倒不必了。”她把那幅画还给李公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坚定的承诺,“退兵的事包在我身上。”

陈平就是陈平,料事如神,金银珠宝加天气变化加美女刺激,阏氏就此被搞定,而搞定了阏氏就等于搞定了冒顿。果然不出所料,冒顿被阏氏的耳边风一吹,决定马上撤军。

已断粮好几天的汉军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冒顿的突然撤兵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只是看了又看,探了又探,望了又望,最后才不得不承认:匈奴大军确实走了。

于是,汉军就此完成了他们的首次草原“数日游”——撤军了。于是,刘邦就此完成了人生当中这场不漂亮的征战——打道回府了,一句话:死里逃生。

2.挂帅亲征,这是一个生死的较量

白登山事件发生后,匈奴更加嚣张了,对汉边界进行了更疯狂的入侵。刘邦虽然心有余悸,但此时朝中无大帅,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再度挂帅亲征去平叛匈奴。

汉高祖八年(前199)的冬天,刘邦率大军再次来到了最前线。结果这一次,匈奴和汉朝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就这样,可怜的刘邦劳师动众,忍着酷寒在边疆转了一个多月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此时边疆北风呼呼地吹,一种叫寒冷的东西整天包围着刘邦,刘邦知道自己再这样下去,只怕没有等来匈奴人,自己就会先冻成僵尸了。于是乎,一个月后,刘邦带着众将呼啦啦地又打道回府了。

就在回来的路上,刘邦遭遇了刺客。

说起被刺的原因,故事还得往前推进一年。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自率大军出征,后因轻敌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围困于白登山,后利用陈平之计成功逃脱,但在回来的路上,他把全部怒气发泄在赵王张敖身上。

这张敖是张耳的儿子。他生得唇红齿白面如冠玉,那叫一个玉树临风。吕后见他一表人才,通过多方面观察和研究,最终认为他“诚实可信”,后与刘邦一番商议后,便决定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他。因此,说白了这个张敖已是刘邦的“准女婿”。

当时,面对准岳父的到来,张敖心里那个激动啊。他热情地把吃了败仗灰头土脸的刘邦迎进府中,极尽恭维之能事。别的不说,他甚至连端茶送饭的事都亲自来做,为的只是想讨准岳父的欢心。看着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张敖,刘邦心里有想法了:这样的男人简直就跟妇道人家一样,哪里有半点王者之气?我当初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真是看走了眼。

他在张府住了几天,见张敖天天都是这样地献殷勤,更是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一天,喝了酒后,他把张敖大骂了一顿,然后“怒气冲冲”地起程回洛阳了。

这段小插曲大概就是这样。然而,令刘邦想不到的是,去年他在赵王府中当众谩骂张敖,随后拂袖而去,张敖不断地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他手下的人就有看法了。其中赵国相国贯高和内史赵午等人,跟随张敖的父亲张耳多年,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张耳死后,他们又辅助张敖,看到主子受到了天大的辱骂,这口气他们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他们本来想马上造反,但想到张敖忠厚老实,又是刘邦的“准女婿”,知道他肯定不会同意。他们于是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刺杀刘邦。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成功了,就都留在张敖身边,辅佐他治国安邦;如果失败了,他们情愿承担由此带来的所有责任和后果。应该说他们的确是深明大义之人,想法很周密,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把张敖扯进来。正当他们摩拳擦掌等待机会时,刘邦自己送上门来了。

刘邦第二次出征进攻匈奴时,他空守了一个月的边关。这时已是寒冬时节,刘邦再也不敢逗留,于是班师回朝,回途正好路过赵地。

自从去年闹翻了后,刘邦自己也不愿意再去张敖的府上。于是,他找了一间客栈。《新龙门客栈》里的情节马上就要上演了。贯高等人对这个客栈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店里的老板和伙计及一些食客都是杀手乔装打扮的,厢房的夹层里也都藏好了杀手。可以说,贯高等人在客栈里设下了一个必杀之局。

刘邦在参加完地方官吏的盛宴后,因一路劳苦想早点休息,便起身前往早就预订好的客栈。

在去客栈的路上,刘邦的第六灵感出现了,他突然像怀春的少女般心猿意马起来。他于是问手下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啊?”

“回陛下,这里叫柏人。”他的左右亲信毕恭毕敬地回答着。

“柏人。柏通迫,柏人不就是被迫于人的意思吗?看来此地不宜久留。”刘邦心里这般想着,马上叫道:“今晚不住宿了,连夜回京城去。”

刘邦打消了去客栈夜宿的念头。就这样,贯高等人精心安排的暗杀计划泡汤了。最后,他们只能对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刘邦回到宫中后,匈奴人又恢复了本来的面目,隔三岔五就会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一番抢掳烧杀后便逃之夭夭。

经过两次大折磨,已是风烛残年的刘邦对匈奴人已心有余悸。派兵去打吧,只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匈奴人不拘小节,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闪,你能拿人家怎么办?打,拿人家没办法;不打吧,就更加拿人家没办法。

最后采纳了娄敬之言,对匈奴改为和亲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此来维持边境的和平。

冒顿听说刘邦愿把女儿屈嫁给自己,当然同意。

就这样,刘邦通过和亲的办法暂时稳住了匈奴人。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在冒顿捡大便宜时,赵王张敖也捡了个大便宜。

这次和亲虽然有惊无险,但吕后已觉得山雨欲来风满楼,她怕夜长梦多,于是干脆选了个日子,把刚满十六岁的鲁元公主嫁了过去。这个并不太被刘邦认可的张敖就这样成了大汉皇朝的第一女婿。

但是,他这个女婿并不好当,因为随着刺杀事件的暴露,他这个女婿也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浩劫。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过多久,贯高和赵午等人密谋暗杀刘邦的事就浮出了水面。

刘邦听闻贯高等人谋反的事后,二话不说,就派人把赵王张敖抓了起来。

部下谋反,肯定是主人指使的。张敖被擒后,参与密谋的众臣,知道东窗事发,他们难免一死,于是不等刘邦派人来抓,他们就开始练抹脖子的功夫了。赵午开了个头后,其他重臣纷纷效仿,顿时宫中人头横飞,鲜血直流。

倒了一批又一批重臣后,余下之人也大有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态势。这时候,贯高出现了,他的到来才阻止了大家继续抹脖子。

“谋杀皇上的事是我们自己主张的,”贯高大声说道,“跟大王无关。如今大王受牵连被抓了,我们不能光在这儿要死要活啊,我们要把命留着去替大王申冤啊!”

于是,接下来出现了感人至深的一幕。朝中官吏押着赵王全家及老臣们向京城进发,一些大臣自愿剃了头发,戴上枷锁,甘愿为奴也要追随他们一起入京受审。

到了京城后,除了鲁元公主,其他人一律按罪人对待。而张敖数次上书要求见刘邦,结果却如泥牛入海,无半分音信。狡猾的刘邦已经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处理了。

因为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廷尉暂时把他软禁起来,并不敢乱动私刑。不过,贯高等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

贯高是个硬骨头,他始终一口咬定自己是刺杀事件的主谋。贯高既然总是不肯招供,廷尉为了审出些东西来只得用刑。几天过后,几乎所有的刑都用了,贯高身上早已血肉模糊,体无完肤,但他嘴里还是那四个字:“我王冤枉。”

廷尉没办法了,再审下去也审不出个结果来,只得向刘邦汇报了情况。这时候,鲁元公主早已找到吕后求情,吕后也对刘邦进行了各种劝说,但刘邦对这次刺杀事件始终耿耿于怀。听完廷尉的工作汇报,刘邦又惊又怒,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于是,他决定从贯高的好友入手。

这时候,一个叫泄公的人登场了。

这个泄公和贯高是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后来又都效力于刘邦。只是一个始终跟着赵王,另一个跟着刘邦。

昔日的一对好友在狱中相见了。已是奄奄一息的贯高见了好友自然也很高兴,必要的寒暄过后,两人谈起了故乡,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泄公此行不是来叙旧的,他很快就刺探起赵王谋反之事。

人在狱中,死期在即,面对孤笔薄纸,心境可想而知。然而,此时面对泄公的“言语逼供”,贯高是这样回答的:“有什么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呢?我之所以这样袒护赵王,是因为赵王一直被蒙在鼓里,压根儿就不知道刺杀一案。他没做的事,难道我这个做臣子的硬要说他参与了才是说实话吗?”

泄公完成了他的使命,可以去复命了。

而这时的廷尉也没闲着,他迅速审问了其他老臣,他们和贯高的口供是一样的,都说整件事是他们自作主张,和赵王无半点瓜葛。而吕后这时也坚持进行说服工作。这个霸道的女人甚至说出这是刘邦想方设法剪除异姓之王的一场屠杀。吕后的话给了刘邦很大的压力。

就这样,这个案子查了又查,问了又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人说刺杀是赵王主使的。

查无证据,在舆论压力之下,刘邦无可奈何地降赵王为宣平侯,将他无罪释放。

放了赵王,那么这次暗杀密谋的主使贯高该怎么处置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这时候,刘邦也意识到自己当时对待赵王的态度是不对的,再加上贯高面对严刑逼供,威武不屈,矢志不渝,因此他决定连贯高也一并无罪释放。

泄公一听刘邦肯放过贯高,自然很高兴,第一时间就去牢里告诉好朋友这个消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去竟是和好友诀别的。

“赵王被无罪释放了。”贯高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从牢里跳起来,大叫道,“苍天啊,你果然开了眼!”

“不但赵王被放了,连你也一块被赦免了。”泄公接着说。

“作为人的臣子,我却谋害皇帝,还有什么脸去见皇上呢!大错已铸,恐怕是难以更改了。”贯高的反应出乎泄公的意料。

说完这句话,贯高突然把头撞上了墙,顿时头破血流,一代名臣就此归去了。

生命对所有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伟大的人,低微的人,富足的人,穷困的人,起点和终点,都是公平的。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人用残剩的气力,抒发一生都未曾吐露的心言,或让世人刮目相看,或让世人为之惊叹,或让世人怅然若失,或让世人联想久远。贯高用悲凉的深情,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心语真言。若无此惨死变故,后人怎知他的悲壮与决绝?

总而言之,贯高的死令整个朝廷震惊。后来,无罪释放的张敖亲自穿上孝衣,为这个元老级忠臣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一代名臣最终把忠骨埋在了家乡。

(三)专政:吕氏春秋覆灭记

1.刘邦:一个多情又无情的政客人

刘邦是很有女人缘的,结婚之前就把一曹姓女人勾到手,在婚后一样走桃花运。在与项羽争夺江山期间,前期老吃败仗,却收获了一个年轻美貌、后来影响后宫的女人戚夫人。

戚夫人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山东定陶,她貌美如花,能歌善舞,可谓才色双全。

刘邦在彭城大败逃亡的过程中,连饭也没得吃,逃到一村子里遇见一个老人。老人姓戚,带着十八岁的闺女在此躲避战乱。一见带兵的刘邦,老人吓得连忙下拜,并带他回家里,弄菜弄酒给他吃。刘邦见到老人貌美如花的闺女,顿时动了心思,得知女孩尚未嫁人,心中窃喜。老人看出了他的意思,就说相面先生讲他闺女有贵人之相,难道遇到大王,就是她的前世姻缘?于是要把闺女许给刘邦为妻。虽然说刘邦心里暗喜,但考虑家有妻室,客气了一番才应下。据说,刘邦是解下自己的玉带作为定情之物。

后来这个戚姓女子为刘邦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名叫刘如意。刘邦东山再起后,也没有忘记这位令他蚀骨销魂的美人,把她接到了身边。从此,戚夫人跟定了刘邦,后来成为刘邦后宫的宠妃。

戚夫人并没有像童话里描述的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她一边享受着刘邦对她的宠爱,一边在吕雉面前战战兢兢,时时提防突如其来的飞刀。

而刘邦呢?他与吕雉的感情本来是不错的,她毕竟是自己打光棍时的发妻。但在夺了天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戚夫人正值年轻貌美,魅力无限。而吕雉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人老珠黄,成了“豆腐渣”。好色的刘邦自然独宠戚夫人了。

吕雉和戚夫人都不是吃素的,两人分别当了刘邦的皇后和爱妃(夫人)后,明争暗斗起来。起先戚夫人占上风,刘邦每次外出都由戚夫人陪侍,而把吕后丢在后宫。本来已定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戚夫人却希望让自己十岁的儿子如意继位。刘邦也不看好刘盈,觉得他性格不像自己,而如意却很聪明,有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当刘邦把自己废太子的想法拿到朝上商议时,如果不是有口吃的大臣周昌冒死力谏,戚夫人的阴谋差点就得逞了。后来,戚夫人又多次向刘邦提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情,但年老的刘邦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在吕后的精心策划下,太子的势力已形成,没有办法废了。年幼的如意被迫离开京城到三千里外的封地为王。

戚夫人致命的弱点是,不懂政治,她把刘邦当成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不会笼络人心,没有建立自己的党羽,除了刘邦,没有人把她放在眼里。而吕雉恰恰与戚夫人相反,她有着蛇蝎一般的心肠,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副菩萨面孔,她因人而异,或送美女,或送珠宝,广结善缘。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死后,刘盈继位,贵为太后的吕雉把手中的权力棒伸向了戚夫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女性的美貌往往对男性才具有杀伤力,对女性不管用。假如这个美女不自量力,倚仗美貌横挑强邻,美貌就会变成自戕的匕首。戚夫人就是这样。后人常常将戚夫人之死归咎于吕后的残忍。但是,在当时那种她不杀别人、别人就杀她的社会环境下,吕后做的事符合她的性格。戚夫人之死最该负责任的是她本人,虽然吕后的手段过于残忍,戚夫人却也是咎由自取。戚夫人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规则,仅仅凭刘邦的宠幸就屡屡挑衅吕雉,从一开始就陷入不对等的局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去世。戚夫人的悲惨命运正式来临。吕后掌权,“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人彘虽然凄惨,但戚夫人心中更凄惨,这种凄惨的始作俑者根本不是吕太后,而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是位有着超级智慧的人,他在生前应该也看出了吕后不是等闲之辈,特别是当他最宠爱的戚夫人还轰轰烈烈地进行过后宫“一姐”之争时,他为什么不直接除掉吕后,以绝后患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吕后有恩于刘邦。

吕后原本吕雉,她是典型的富二代,但在年纪轻轻时便被吕公“下嫁”给四十岁的“混混”刘邦,原因是刘邦有大富大贵之面相,吕公相中了“一脸龙相”的刘邦而把女儿嫁给了他。在那个父命难违的年代,吕雉只好委身嫁给一穷二白的刘邦。

事实证明,吕公是慧眼识人的,刘邦从乱世中一步步逆袭成皇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吕家功不可没,出钱又出力,帮刘邦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也正因为这份功劳在,刘邦不敢轻易对吕后“动武”,以免引起众怒,动摇他一统天下的根基。

其次,吕后是刘邦的原配。

在中国古代讲究长幼有别,特别是原配的地位和身份是与生俱来,高人一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称帝后,尽管最宠爱的人是戚夫人,但实际上他不敢乱动吕后,这从他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结果因为吕后联合大臣的反对而不能如愿,就可见一斑。

最后,吕后深谙政治之道。

吕后尽管狠毒,但刘邦还在时,她到处装可怜,博同情。同时,她很聪明地巴结和联合朝中重臣,得到了萧何、周勃等人的支持。这和政治幼稚的戚夫人是有天壤之别的。再加上吕后机警,刘邦健在,她装老实,让刘邦找不到杀她的理由和借口。

当然,刘邦如果铁了心,一定要除掉吕后,他还是有这个能力和魄力的。只是,他不愿也不敢动吕后,害怕那些忘恩负义的舆论压力,害怕背上千古骂名。

2.吕后:一个心如毒蝎的权术人

汉惠帝七年(前188),汉惠帝刘盈病逝。刘盈英年早逝后,朝中陷入一片悲伤的海洋中。几乎所有人都为这个善良而纯洁的皇帝感到惋惜和悲悯,唯独吕后心中有悲却说不出口。

对于吕后来说,她唯一的儿子死了,能不悲伤吗?同时,他吕家人又都势单力薄,她在悲痛儿子时,更担心的是朝中政权的稳定啊!

都说危难之时见人心。作为“二进宫”的陈平,他当年从项羽手下转投到刘邦手下,后来又得到重用,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这次他同样也不例外。他通过察言观色,通过心理学分析,找出了吕后“欲哭无泪”的症状后,来了个对症下药。

他下的不是一般的药,而是两个人:吕台和吕产。吕台和吕产都是吕侯之子,也就是吕后的亲侄子。他的提议是这样的:为了宫中的安全,请求太后封吕台、吕产为大将,统率南北二军。

陈平之所以“屈服”吕后,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吕后以狠毒著称,其残忍可以说令人不寒而栗,其“三宗罪”便是最好的证明。

第一宗罪。在屠杀功臣中,她用竹签击杀汉室第一名将韩信。她担心韩信有谋反之心,威胁大汉的江山,于是利用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韩信拿出免死金牌,吕后却视而不见,将韩信用布袋罩住,让士兵用削尖的竹签刺布袋,使得韩信惨死。同时,吕后又诛杀了韩家三族,过程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宗罪。在对待另一位功臣彭越上,在刘邦削去其梁王的爵位,并将其发配至蜀地后,吕后却以为他平反为由,将其引回都城,并指使彭越的门客冤枉其阴谋造反,最终被刘邦诛灭九族。彭越死后,吕后将其剁成肉酱分赐给各诸侯品尝,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

第三宗罪。前面已经说了,刘邦在世时,戚妃和吕后争宠,使得刘邦差点换掉太子。后在朝中大臣们的反对下,改立太子之事才没有成功。从此,吕后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刘邦死后,吕后亮剑了,她先是将戚妃关押在永巷,让她每天手握几十斤重木棍舂米,折磨她。随后传召其子刘如意进宫,将其杀死。最后,吕后将戚妃剁去手脚,废去眼、耳、鼻、舌,把她整成了骇人听闻的“人彘”,其心术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

而吕后的亲生儿子傀儡皇帝刘盈见了“人彘”后,一病不起,不到二十五岁便离开了人世。

陈平亲眼见识了吕后的残忍,为了自保,他决定先“屈服”吕后,以后再伺机而动。

而面对陈平的奏折,吕后心里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陈平也。”于是,她连必要的客套都免了,直接就准奏。吕产管南禁军,职责:负责宫中安全保卫工作;吕台管北禁军,职责: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

这一招果然够绝,吕后顿时就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陈平不会想到的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封吕台、吕产为京城南北禁军统领,这竟成了吕后打造吕氏天下的第一步棋。此后的吕后极力想打造“吕氏春秋”,而要完成这一宏伟计划,首先得把吕家人封王才行。但关键时刻,刘邦临终前搞的那套看似儿戏般的拜把子喝血酒仪式起作用了。事实证明,刘邦当时的高瞻远瞩果然是无人能及的,“非刘氏而王,天下人共诛之”。这个“歃血同盟”就如如来佛祖的魔咒一样,成了吕后填满欲壑的拦路虎、绊脚石。

如何让吕台、吕产这些她的亲侄子称王,成了她的一大难题。难归难,但吕后也知道,如果能把朝中三位重量级人物王陵、陈平、周勃搞定了,吕家人封王那就易如反掌。鉴于陈平识时务地主动提出重用吕家人,陈平这一关算是不攻自破了。周勃这个人虽然正直,但还是“好说话”的,而且权位相对于王陵和陈平来说又要低些。因此,现在只要搞定王陵就行了。于是,吕后把王陵叫到宫中,说出了想封吕台和吕产为王的想法。

结果,王陵丝毫没给吕后面子,他想都没有想就义正词严地否定了吕后的想法。其实,他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搬出刘邦当年留下的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人得而诛之。吕后想封吕家人为王,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歃血同盟”。偏生这个王陵好不识抬举,哪壶不开提哪壶。

吕后脸色阴沉得快要拧出水来,却又不好当场发作。大义凛然的王陵还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对吕后来了个“拂袖而去”。

这下可激怒了吕后,她决定对王陵开刀。当然,鉴于王陵有“刘邦当年指定的丞相继承人人选”这把尚方宝剑,如果直接撤了他的职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样无勇无谋的事,吕后是不会做的。明的不做,那就来暗的。她对王陵的职务来了个“变通”:拜王陵为太傅,免去其丞相之职;明升暗降。吕后的招果然高明。

面对吕后的出招,王陵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毫无办法。什么太傅,这明摆着是一个挂名的“悬空之职”啊!做个闲官干不了实事不是王陵的性格,与其惹人烦还不如自己识趣。于是他以“身体欠佳”为由愤然辞职。

这正合吕后心意啊!吕后马上便在王陵的辞职信上批复了。而空出来的丞相一职,吕后直接就给了她的老情人审食其。要想打造“吕氏春秋”,朝中的重要职务就得都是自己人来把管才行啊。圣旨摘录为下:“拜原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拜审食其为左丞相。”

按理说,圣旨都是简短的。这次的却不一样,后面还有批注:右丞相不参与朝政,只是管理宫中杂事。说白了,陈平的右丞相之职相当于郎中之职。

于是乎,朝中大事都是左丞相审食其说了算。

当然,审食其也不是吃素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一上任就开始排除异己,把那些不忠于朝廷的官员一律撤职,让那些不听他和吕后话的一律“下岗”,让那些凡是看着不顺眼的一律退休。

而御史大夫赵尧便“有幸”成了审食其第一个开涮的对象。赵尧犯了什么罪呢?审食其给他定的罪是:趾高气扬,看着不爽。太后当即给情人出气,撤了赵尧的职务,让她沛县的亲信人物任敖走马上任。

刘盈死后,吕后通过培养亲信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把大汉江山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上。就这样,吕后一手打造了独掌朝政大权的“吕氏春秋”。

3.陈平:一个铲除吕氏的掘墓人

吕后八年(前180),吕后死后,朝中文武大臣开始忙碌起来,太后的丧事得隆重才行啊!因此,陈平和周勃等人一下子由闲人变成了大忙人。就在陈平和周勃等人忙碌的同时,吕氏家族的顶梁柱吕产和吕禄也在忙碌着,他们不是为太后的葬礼而忙,他们居安思危,在失去吕家的顶梁柱后,在想着如何使得“吕氏春秋”继续下去。

吕家人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族会议。会议由吕氏家族中资历最老的吕禄主持。吕禄首先抛出了“趁众人为太后办丧事这个大好时机,将所有反对吕氏的大臣一网打尽”的方案让吕家人讨论。

当然,他提出这个设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现在负责长安保卫工作的南北两支禁军分别握在他和吕产手上。然而,令吕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美好意愿马上就被泼了一盆冷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方案的就是南禁军头领吕产:“就算控制了长安,控制了朝廷那又如何?咱们现在毕竟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禁军啊!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还掌握在荥阳的陈平和灌婴手里,一旦朝中有变,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吕产提出这一观点后,吕家的会议马上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是啊!他的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当年刘邦的高瞻远瞩再次得到了证实,他当年命灌婴驻守荥阳是有深意的,就是为了防止日后吕后及吕家人作乱啊!因为存在致命的“软肋”,这次吕氏家族会议的结果很简单:没议出什么名堂来。

对于吕氏家族的人来说,这次会议没有议出什么东西并不重要,但对别人来说那就是“打草惊蛇”了。

告密的人是刘章。

刘章是刘邦的孙子,抱负极高,在奉吕后之命成功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后,聪明的他并没有对吕家的女人采取“冷暴力”政策,而是极尽温柔之能事,把吕家的姑娘哄得很开心。

这次吕氏家族紧急会议没议出个结果来,参加会议的吕禄之女回来后一直闷闷不乐。于是,善解人意的刘章又开始花言巧语地“嘘寒问暖”,最后从夫人嘴里知道“吕家人想诛杀朝中大臣”一事。

这让刘章大吃一惊,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了,否则大汉江山的旗帜就得由“刘”字变成“吕”字了。于是,刘章找到他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两人商量一番后,马上就派人把此事告诉他们的兄长齐王——刘襄,要他快快率领齐兵西征,他们在京中做内应,除掉吕氏族人。

刘襄的封地原本是齐国,自从吕后掌权后,已把齐国分为四国:除了齐国,还分成了琅玡、济川、鲁三国。他自然对吕后很不满。

刘襄一边积极联系刘氏诸侯王联手共同对抗吕氏,另一边又派人到朝廷,告诉朝中重臣周勃。周勃接到密信后,极为震惊,马上找朝中另一重臣陈平问计。

两人商量后决定发动政变。

吕后八年(前180)九月十日,此时距吕后病逝还不到一个半月,这一天成了“吕氏春秋”的最后祭日。

陈平和周勃针对吕禄和吕产,采取了分而制之的行动方针。

周勃马上把郦食其的儿子郦寄叫来,对他进行了密示。郦寄一到吕府,首先对吕禄来了个下马威:“我奉皇帝之命而来。”这句话大大加大了他话语的分量,吕禄不知是真是假,被震得云里雾里。

郦寄不给吕禄喘息的机会,接着道:“现在大王在朝中已成众矢之的,皇上要大王赶快去封地。否则将大祸临头!”

吕禄早些时候对郦寄的“丢兵权保封地”的方案虽然有点犹豫,但毕竟他本人的意愿还是偏向去封地做一方之王的。只是迫于族人的反对,他才没有最终做出抉择。此时得了郦寄的“皇令”,他也觉得现在能平息齐王和周勃的叛乱,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交出京城北禁军的兵权,然后去赵国当他的赵王去。

面对和吕家最为亲近的郦寄投来的殷殷期待的目光,吕禄终于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他拿出印权交给郦寄,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传令下去,由太尉(周勃)接管北军(禁军)。然后,他带着家人上路去封地了。就这样,郦寄凭着和吕家的交情,凭着一张利嘴就把吕禄搞定了。

周勃接任北禁军头领后,马上就对士兵进行了整改,他号召士兵们全都起来反吕,并且充分发扬民主的作风,给了他们二次选择的机会,愿意效忠吕氏的袒露右臂,愿意效忠刘氏的袒露左臂。这些士兵早就对吕氏不满了,此时自然呼啦啦地袒露左臂加入扶刘灭吕的行动中来了。

要消灭吕氏,搞定掌握南北禁军头领的吕产和吕禄就行了,现在吕禄被搞定了,就只剩下吕产了。只要把吕产搞定,诛吕行动就再无悬念了。

吕产听到贾寿的“前方工作”汇报后,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特别是贾寿的那句“怕是现在交了将印去封地也为时已晚”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吕产决定对皇帝“动武”,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吕产于是带了几个得力武将直奔未央宫去找皇帝。哪知他一到未央门就吃了闭门羹。

宫廷之内竟然有人敢来阻拦他,他恼羞成怒,正要叫武将一起上,宫里却突然涌现几千名手持刀剑的士兵来。为首的那个气宇轩昂、虎虎生威的人竟然是朱虚侯刘章!

吕产眼看风头不对,马上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刘章大声叫道:“吕产想造反,大家抓住这个叛贼啊!”

几千士兵一窝蜂冲向吕产,吕产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只有逃的份儿了。幸亏他带的几个武士本领也非同小可,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众人追击的步伐。

半路上,吕产终于等来了他的支援部队。刘章的几千人马面对上万禁军,情势突然发生逆转,已变得凶多吉少。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天再一次显灵,突然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就在这时,刘章显示出一个将才的气魄和才干来。他大声叫道:“这是天要灭吕氏啊!大伙儿杀啊!”

刘章的话一出口,数万禁军也惊得云里雾里,说实话,他们虽然是吕产的部下,但早已对吕产不满了,此时又见老天也站在正统的刘氏家族一方,一时间再无斗志,一些人逃命去了,一些人反戈一击,反而加入了诛吕行动中。总之,在一瞬间,数万禁军竟然烟消云散了。

吕产见自己大势已去,只好使出吃奶的力气逃命,最后逃到了一座花园,花园的厕所成了他人生的最后归宿。刘章那饱含怒火和怨气的一剑终于结结实实地刺在了吕产身上……

随后,周勃马上派人追上了正在去往封地的吕禄,也给了吕禄当胸一剑。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吕氏家族的成员都成了阶下囚。而吕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物吕媭因为不服陈平和周勃的叛乱,用恶语对陈平和周勃进行人身攻击,结果以“诽谤罪”被乱棒活活打死。

吕氏家族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结果是:燕王吕通被杀,鲁王张偃被废,济川王刘太被改为梁王。树倒猢狲散,至此,吕氏家族杀的杀、逃的逃、走的走、散的散,四个字: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