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邦的认知,最初源于他的那首《大风歌》。
第一次读到《大风歌》,是在十多年前的初中阶段。那时的自己在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涌动,豪情万丈,为刘邦的见识和胸襟佩服不已。
多年后,当我在社会上奋斗打拼,几乎快被磨去棱角和锐气时,再一次读到这首诗,忽然很想哭。那一刻,我第一次触及了刘邦的内心世界,抛开胜利的欢喜和游子归故乡的荣耀,我看到了年迈的刘邦对于自己事业未尽的深深遗憾,这是一曲胜利者的人生悲歌!
那一刻,我忽然泪流满面。
从那一刻起,我决定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汉帝国的开创者。
当我重新梳理他的历史时,却发现他身上掩盖着厚厚一层的历史尘埃,遮盖了他本来的面目。大龄晚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贪酒好色、蹭吃蹭喝、满嘴大话,这些都构成了刘邦的人生底色,怎么擦也擦不去。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布衣起家,最终成功登上九五之位的皇帝,难道这就是他的全部标签?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泼皮无赖,为何最终能击败西楚霸王项羽?
事情一定没有这么简单。
怀揣着这样的目的,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翻开了手头那本早已泛黄的《史记》,再一次穿越时光,回到了秦末汉初那段岁月。
这一次重读,我又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邦。
这个刘邦,虽然也是满身缺点,但我却从他放浪形骸的外表下,看到了一个任侠重义、领导能力突出、不拘小节的形象。
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成年后的刘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孤身一人,远赴魏国大梁,想到信陵君门下做一名门客。
不巧的是,等他到大梁城时才得知,信陵君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这时,有个叫张耳的人对他说:“走吧,跟我去外黄,包吃包住。”
刘邦就这样跟着张耳,度过了一段任侠尚义的游侠生涯,而这段经历也让他养成了崇尚自由、豁达大度的性格。
常常有人提出异议,为什么刘邦这样一个地痞无赖,却能驾驭各色人物?上到身为贵族的张良、县吏萧何,下到游士陈平、狗屠樊哙、落魄贵族韩信、车夫夏侯婴、强盗彭越,都心甘情愿为他卖命?他身上到底有何魔力?
这就要说到刘邦卓越的领导能力了。不得不承认,刘邦本身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草莽出身的刘邦,没有专门学习过领导力之类的管理学课程,但他知人善任,给下属充分授权。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让人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刘邦用人的核心。
汉王朝建立以后,在和臣僚探讨汉兴楚亡的得失时,刘邦曾经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权力、运用权力,还需要适时适度、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权力放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充分施展个人能力去完成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的任务,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在此过程中,刘邦虽然经历了鸿门宴的屈辱妥协、彭城之战的惨败、荥阳突围的狼狈以及与项羽对阵时中箭的凶险,但他凭借着身边的这群哥们儿弟兄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居然挺了过来,在最后一战中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并建立了大汉王朝。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证明,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
然而,在光芒万丈的功业后面,我却看到了一颗孤寂的心灵。
年少只知项羽勇,中年方懂刘邦难。即便贵为皇帝,刘邦依然有很多的无可奈何。
在登上皇位后,他的人生关键词依然是忙碌。那些分封的异姓王在封国并不安分,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他不放心,本想派太子刘盈领兵出征,但是所有人都说太子不行,连自己的皇后吕雉也哭哭啼啼地说:上虽苦,为妻子自强。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强撑病体,一次又一次地领兵出征,到各地去灭火。
面对自己心爱的戚夫人和幼子刘如意,刘邦本想改立太子,不料却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在吕后的安排下,太子甚至请来了刘邦也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太子站台。年迈的刘邦猛然发现,太子一党早已根深蒂固,而那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吕雉,也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极度渴望。面对这一切,刘邦却无能为力,他甚至想到,自己身为天子,却可能保护不了最心爱的女人!
晚年的刘邦猜忌之心日重,他甚至不相信与自己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卢绾,也不相信自己的妹夫樊哙。他不惧死亡,但在权力中浸淫多年的他,早已被权力吞噬,愈发变得患得患失,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你见证了他的崛起和荣光,也目睹了他的归途,原来,命运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2019年3月31日凌晨,写于西北一座雨水中荒凉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