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三卷)
- 朱耀辉
- 5513字
- 2024-05-07 18:35:28
宫闱角逐
刘彻雄心勃勃,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可眼下,朝中却是一片死气沉沉,大臣们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的大有人在,最显眼的是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
这二人正是景帝的忠实大臣,妥妥的老好人。想当初,景帝将自己的儿子和江山托付给他俩,是希望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继续贯彻执行下去。
不过很可惜,这两人唯唯诺诺、老实本分的做事风格显然不合刘彻的胃口。刘彻一即位,就找了个借口,把这两人给贬职了。
朝廷三公的位子空了出来,大伙儿跃跃欲试,都等着竞聘。然而刘彻根本没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直接宣布了人选。
丞相:窦婴;
太尉:田蚡;
御史大夫:赵绾。
除此之外,刘彻还任命了新一任的郎中令:王臧。
在这里,有必要翻一下这几个人的简历。
窦婴前面已经介绍过,他是窦太后的侄子,不过他推崇儒学,跟崇尚黄老学说的老太太不是一路人,好几次跟老太太起了冲突。
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弟弟、刘彻的娘舅。窦婴当上大将军之后,声势很旺,彼时的田蚡只能靠外戚关系混了个普通的郎官,由于他本人个子矮小,颜值又低,所以在朝中默默无闻。
为了巴结窦婴,田蚡没事儿就到窦婴的府中晃悠,只为了在他面前混个脸熟。在窦婴家的酒宴上,田蚡主动充当服务员的角色,端茶倒水传菜,一会儿跪,一会儿立,就像窦婴的儿孙辈。
虽然颜值差了点儿,但田蚡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最大的优势是口齿伶俐,嘴皮子比较厉害,很得王太后的赏识。景帝晚年,田蚡终于熬出了头,当上了中大夫。
赵绾和王臧背景相似,两人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大儒申公。
想必你已经看出来了,这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儒学的忠实拥护者。刘彻这么做,很显然是想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儒学班子。
领导班子组建好了,下一步就该干点正事儿了。经过讨论,刘彻定了一个初步的目标:设明堂,巡天下,改历法,易服色。
有没有感觉很眼熟?
当初汉文帝在位时,就曾想过改历法、易服色,可惜一腔热情却被新垣平的案子给浇灭了。从那以后,汉文帝就对这些事情不太上心了。
巡天下,明显是刘彻少年心性作祟,天下那么大,他想出去看看。
设明堂是眼下的头等大事,要知道,这明堂乃周天子接受诸侯朝见的场所。刘彻大搞土木工程,除了重申上下尊卑之礼,还因为明堂乃儒家之周礼,这么搞明显是想提高儒学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赵绾给刘彻提了个建议,请他的老师申公出山,主持明堂。
在当时,儒学虽然还没有取代黄老之学,在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基础,也出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济南伏生,以研究《尚书》而闻名,想当初,中央派晁错到齐国留学,学的就是伏生的学问。齐人辕固生,以研究《诗经》而闻名。鲁人申公,“鲁诗学”之开创者,同时也是荀子的再传弟子。这三人都是国宝级的人物。
对于这个提议,刘彻很快就给了答复,他派了赵绾和王臧,带着厚礼,驾着豪车去迎接他们的老师。
刘彻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申公,结果一看,这老头已经八十多岁了,须发皆白,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这让刘彻大失所望。
年龄这么大,还能干活吗?
不过,既然把人家请来了,总得聊聊吧。
刘彻向申公请教治乱之策,结果申公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治国其实没那么复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刘彻很失望,这就是你给的答案?
你看看人家董仲舒,一个“天人三策”,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论文,你怎么就不能多说几句,提点有建设性的方案呢?
申公一摊手:我要说的就这些,没了。
刘彻或许不会明白,申公活了八十多岁,阅世较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看似简单而又朴素,实际上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
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实践,如果你不去做,那么一切都是枉然,比方法更关键的是行动。离开实干,再漂亮的口号也是空中楼阁,再有分量的担当也难以落地生根。
然而,年少的刘彻并没有领会申公的意思,他对这老头很失望。不过,人都来了,总不能马上轰走吧?于是,刘彻只好给了申公一个太中大夫的头衔,安排在鲁国“驻京办”居住。
刘彻虽然很想有一番作为,可他很清楚,他虽然是皇帝,但他身后还坐着一位深爱黄老之治且高寿的老祖母。
可别小看这位老太太,她历经三朝,是黄老之治的坚定拥护者,又位居权力核心。刘彻要以儒家取代黄老,窦太后就是最大的难关。
转眼就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新年伊始,赵绾就烧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他建议刘彻以后乾纲独断,大事不必向东宫汇报。
东宫,也就是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边,简称东宫。刘彻平时就在未央宫办公,窦太后住在长乐宫。不向东宫汇报,指的就是不必向窦太后汇报工作。
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听完,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提前跟我们商量一下?窦太后历经三朝,她的权威是那么能轻易撼动的吗?赵绾这个小年轻,把政治斗争想得太简单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老太太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
她虽然老了,眼睛也看不见,可头脑依旧很清醒。你这么搞,不就是想剥夺我参与朝政的权力吗?怒不可遏的老太太当即斥责道:你是想当第二个新垣平吗?
这话一出,大家都害怕了,毕竟,谁都知道,新垣平已经被打成了一个反面人物,老太太拿新垣平举例子,明显是要深入追查下去!
老太太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必须一针见血。很快,在老太太的授意下,有关部门立即行动,严查赵绾、王臧等人贪赃枉法的罪行,在得到确实证据之后,将两人下了狱。
作为班子成员,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也受到了牵连,两人被罢免了官职。申公一看情况不对,主动称病告老还乡了。
赵绾和王臧绝望了,深知得罪了窦太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两人最后在狱中自杀。
不仅如此,老太太为了进一步掌握军队,任命李广、程不识二人为宫中卫戍司令,提拔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并废除了一切改革事项。
面对这个不争气、不听话的孙子,老太太一度有废黜刘彻另立新君的想法。
第一次改革就这样哑了火,刘彻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经此打击,他变得萎靡不振、提心吊胆,这种情绪带到了家庭中,与皇后陈阿娇的关系也不如以前了。
刘彻与陈阿娇的婚姻,是从“金屋藏娇”开始的。
阿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窦太后宠爱她,汉景帝宠爱她,骄纵跋扈的馆陶公主宠爱她,年幼的胶东王刘彻也宠爱她。
然而,当两个人的地位发生转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馆陶公主的扶持下,刘彻登上了帝位,阿娇做了皇后,一切心愿达成。然而,悲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陈阿娇骄横任性。
她从小没有吃过苦,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她母亲是馆陶公主(以前叫长公主,现在称为窦太主),是景帝时朝中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其人泼辣大胆。陈阿娇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和母亲一样泼辣,要什么就会有什么,连要皇后之位都轻易得到了。
其次,陈阿娇没有生育能力。
陈阿娇虽然当了皇后,可她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刘彻本就是一位好色之人,眼看后宫的妃子越来越多,陈阿娇又心急又吃醋,却毫无办法。母亲馆陶公主也坐不住了,到处给阿娇寻良医觅好药,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九千万钱。可是大夫找了一大堆,补品补药吃了一大堆,阿娇的肚子却是半点反应都没有。
看过宫斗剧的人一定知道,要想在后宫中站稳脚跟,除了皇帝的宠爱,还需要能生孩子。母凭子贵,如果没有孩子,在后宫中将会备受冷落,甚至地位不保。
然而,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陈阿娇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她不懂如何维护一份感情,每一次只能跟刘彻大吵大闹,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除此之外,馆陶公主的掺和也加速了刘彻对阿娇的反感。
帮过女婿的丈母娘很容易插手女婿的家事,当女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丈母娘就会忍不住提醒:你小子有今天,可都是我们家帮的,没有我,你还在胶东玩泥巴呢,做人可不能没有良心!
不过很可惜,这种提醒让刘彻很恼火,一方面是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是有被限制自由的感觉。
面对骄纵的陈阿娇和丈母娘,刘彻感觉自己压力山大。
刘彻有时候会问自己,如果自己不是皇帝,阿娇会嫁给他吗?
想来是不会的,刘彻与陈阿娇属于政治婚姻,他俩能走到一起,不过是各有所图而已。馆陶公主需要与皇帝联姻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刘彻也需要馆陶公主的大力扶持,以便在皇位争夺战中逆袭。
每一次,刘彻受了气,总会到母亲王太后那里倾诉。这个时候,母亲总会耐心劝他:你现在刚刚即位,羽翼未丰,大臣人心不服,太皇太后那边怒气未消,还需要长公主协助,所以还得笼络她们。
没办法,刘彻回去后只能继续哄阿娇。
这种家庭生活让刘彻感觉透不过气来,为了逃离,刘彻经常打着除灾求福的幌子,到外面驰骋游猎,放松放松。偶尔,他也会到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上坐一会儿。有一次,刘彻打猎归来,又去了姐姐家。
对于弟弟的驾临,平阳公主早有准备,当即盛宴款待。酒至半酣,平阳公主双掌一拍,但见无数俏佳人恍如天仙突降,翩翩起舞。一时室内香风四动,春色无边。
刘彻身边不乏美女,早已是阅女无数。不过这次,一位舞姿曼妙、容貌清秀的女子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眼前的这位女子,明眸皓齿,婀娜多姿,何止是倾国倾城,她的一笑一颦,都牵动着刘彻的神经。刘彻正当欲火熊熊之年,顿时欣喜若狂,只看得骨酥筋软,鼻血如注。
平阳公主见状,轻声说道:她叫卫子夫,陛下若是喜欢,我将她送你可好?
刘彻高兴得直点头:还是姐姐最懂我。
就这样,卫子夫离开平阳公主府,成了刘彻的女人。就在她即将登上车辇时,平阳公主抚着她的背说,将来你若是富贵了,可别把我给忘了呀!
你没有看错,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平阳公主还是要设法攀附和讨好刘彻的。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卫子夫。她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出身卑微,年少时就被送进平阳侯曹府当了一名歌女。她与刘彻的相遇,完全是平阳公主精心策划的结果。
两人有了鱼水之欢,卫子夫原本以为,自己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然而,后宫中美丽的女子何其之多,她就像隐藏在森林中的一片树叶,根本得不到刘彻的注意。那一日的临幸,成了她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当她在灯下独自神伤,为自己的命运流泪之时,可曾有人留意这个可怜的女人,哪怕轻微的一瞥?
整整一年时间,刘彻都没有来看过她一次,陪伴她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
没有爱情滋润的女人,犹如没有雨水浇灌的花朵,时间一长就会枯萎。一年后,宫中按照惯例,要清退一批久不承欢的宫女。卫子夫得知消息后,托各种关系,终于见到了刘彻。
一见到刘彻,卫子夫哭得梨花带雨。既然不喜欢自己,当初为何要带自己入宫?如果真的不爱了,不如放手,还自己自由吧!
对于男人而言,女人的眼泪是温柔的武器,何况又是这样一位楚楚可怜的女子。刘彻一时动了怜香惜玉之心,再次临幸了她。
不久,卫子夫怀孕了。
自从卫子夫怀孕之后,刘彻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以至于冷落了陈阿娇。
事实已经很明显了,皇帝没有问题,那么问题自然是出在陈阿娇身上了。为这事儿,陈阿娇又哭又闹,不过明眼人都看出来了,陈阿娇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局面了。
为了挽回局面,陈阿娇只能向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求援,请她给自己出个主意。
面对女儿的哭诉,馆陶公主自然也很着急。不过眼下,卫子夫有孕在身,受到了严密的保护,要想从她身上下手,难度有点大。因此,她把目光投向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他们的母亲叫卫媪,是平阳侯上的一个佣人。卫青的父亲叫郑季,是个县级小吏,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入平阳侯,认识了卫媪。两人你情我愿,一番干柴烈火后,卫媪怀孕了。
有了身孕的卫媪只得将孩子生下来。因为母亲姓卫,所以这个私生子就叫卫青。
由于生活艰苦,卫青稍微长大一点后,就被送到了生父郑季家里。可想而知,卫青的私生子身份在郑家是得不到认可的,处处受到排挤打压。
在郑家,卫青干的永远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放羊、种地、劈柴、挑水,几个兄弟也从来不拿他当自己人看待。他如同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一般,在郑家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有一次,卫青到甘泉宫里办事,一个在宫里做苦力的犯人看见卫青身材魁梧、相貌不凡,称赞道:兄弟,我看你面相,将来注定是个贵人啊,相信我,你将来肯定能被封侯。
卫青却谦虚地说:你说笑了,我就一奴才命,每天不挨打就不错了,哪里敢想封侯。
历史书在提到一些大人物的少年时,总会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我看来,这种称赞实在不足为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长辈们当面夸赞: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将来一定有出息!
在屈辱、孤寂、无助中长大的卫青,学会了一样本事,那就是忍!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才能得常人之所不能得,这份忍耐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懂事后的卫青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回到了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府的一名骑奴。
卫子夫和卫青姐弟俩非常要好,馆陶公主的计划是,派人抓住卫青,暗地里杀掉他,以此来激怒卫子夫,进而致其流产失宠。
计划很顺利,卫青在半路上被一伙儿不法分子绑架,带到了一处偏僻的地方。如果不出意外,这里将是卫青的丧命之处,大汉帝国也将失去一位卓越的将领。
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卫青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平时人缘极好,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公孙敖。得知卫青被绑架后,公孙敖二话不说,立即带了一帮兄弟四处查访,在找到绑匪的藏身之所后,直接杀进牢房把卫青救走了。
公孙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兄弟情谊,他对卫青没的说,赴汤蹈火,无所畏惧。将来,他们还会共同走向战场,并肩战斗。
此时的卫青十五六岁,小小年纪就已历经人间疾苦、生死磨难。
刘彻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陈皇后在针对卫子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封了卫子夫为夫人,提拔卫青为建章宫总管,后来又封为太中大夫。
从公元前138年到前129年,近十年间,卫青一直陪在刘彻左右。
他待人和气,从不与人争论计较,在官场上也不追求出风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卫青在朝中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众人眼里,他只是一个靠外戚身份吃闲饭的人而已。
然而,只有卫青自己知道,这绝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闲暇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到郊外纵马驰骋,心如满月弓,志似穿云箭,他在向往着天下,而天下也在等待着他。
很多时候,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来吧,伟大的事业正在召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