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锋芒乍露
首份工作:洛阳北部尉
人活一辈子,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转折点,毫无疑问,初次迈入职场门槛,是个很重要的考验。
从青年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要经历许多挑战。在职场,有许多明的暗的规则,如何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如何和领导同事处理关系,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二十岁的曹操,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洛阳北部尉。洛阳是东周故都,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初,曾一度想定都洛阳,后来出于种种考虑,才放弃洛阳,建都长安。但长安经历数次战乱,早已破败不堪,因此,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决定定都洛阳。
作为天下首善之县,洛阳荟萃天下风物,是大汉王朝的中枢所在地,天子脚下,华盖云集,豪门比邻而居。
然而,洛阳地界的官不好当,基层官吏的日子,更是不好过。
曹操担任的北部尉,就是一份棘手的工作。
东汉时期,县一级的政府一般设置县令(小县称县长)一人,下属县丞一人,县尉二人(小县一人),县丞负责民政、税收、文书等,县尉负责缉盗、刑狱、治安等。
洛阳是首都所在地,管辖面积大,人口众多,各项事务繁杂,两人肯定忙不过来,故而设置东西南北四位县尉(据《汉旧仪》和《唐六典》记载),曹操担任的北部尉,主要负责洛阳北部地区的社会治安。
曹操的这份工作,是由尚书右丞兼京兆尹(相当于现洛阳市市长)司马防(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就是他的儿子)推荐的。
但是,曹操很不满意,他心中属意的是洛阳令,而不是洛阳北部尉。
汉朝官员任命程序大概是这样,先是地方上提名推荐一些品德高尚(比如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和邻人)和才学优异的人,授予孝廉、秀才等称号,经考察后,推荐到宫中出任郎官(皇帝的侍从官),试用一段时间后,量才使用,安排到相应岗位上。
这套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尽可能发现人才,为朝廷所用,但是再好的制度,时间一长,就变质了。等到东汉末年,举孝廉制度沦为朝廷官员相互安插亲信的工具,人才的提拔完全被豪门大族垄断,至于寒门子弟,根本就没了上升通道。
故而,大多被推荐的人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当时有一首在市井之间流传很广的童谣说明了真相: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正因如此,曹操内心很不快,知道自己被推荐为官,基本上是他爹曹嵩官居太尉的缘故。既然是“拼爹”,自己老爹位列三公,就不能拿一个区区洛阳北部尉来敷衍,更何况,他自认为自个儿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担任洛阳令。因此,他内心很郁闷,这件事令他久久难以释怀。
很多年后,曹操已位极人臣,贵为魏王,但对当初被安插在洛阳北部尉一事依然耿耿于怀。有一天,君臣聚会,司马防在座,曹操用揶揄的语气笑着问司马防:“司马公,你看孤今日还可以做个县尉吗?”
听话听音,司马防是何等聪明的人,当下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了,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曹操还耿耿于怀哪!
司马防当下打哈哈道:“想当年,臣推荐大王出任洛阳北部尉,那时候,可是正合适啊!”
曹操以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一番讽刺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不过,司马防说的并非完全是奉承话,其实当时推荐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确实是经过多方面考虑后,做出的稳妥安排。
曹操上任洛阳北部尉之时,首都地区治安很坏,主要原因是,那些皇亲国戚、高官子弟根本没拿大汉的法律当回事,尤其倚仗皇帝撑腰的宦官们,根本不把地方上小小的县尉放在眼里,整日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地方官吏对他们丝毫没有办法,只有躲得远远的,这可就苦了地方百姓。
司马防推荐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一方面是看中他身上有一股敢闯肯干的狠劲,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他的背景,他爹曹嵩是当朝太尉,养祖父曹腾又是位高权重的大宦官,有了这层背景,就算他闯下天大的乱子,也不会有什么事儿。
司马防果然没看走眼,曹操一上任,就狠狠打击了洛阳地方的那些地头蛇,但谁也没想到,他率先开刀的竟然是宦官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