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多张面孔

古今中外,多重性格的人很多,但曹操的性格之复杂,绝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既大度又狭隘,既诚实又狡诈,既仁义又狠毒,既多情又寡义,多种性格集于一身,而又毫不违和。

那么,让我们不妨从几件事,来看看曹操的多面人生。

一、忠臣与逆贼。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对曹操有一句评语,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就是说曹操此人表面是做汉朝的臣子,其实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

周瑜作为曹操的政治对手,肯定要抹黑敌人,其话的真实性要打个折扣,那么曹操究竟是救世忠臣,还是腹黑逆贼?

A面:热血青年。

董卓之乱,洛阳变成人间地狱,杀人坟场,曹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为此不惜散尽家财,招募义师,讨伐董卓。战斗中他冲在第一线,差点丢了性命,一心想扭转乾坤,重整山河,但是后来发现,东汉王朝早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心灰意懒后,只好另找出路。

B面:跋扈权臣。

曹操晚年,随着权力的稳固,加上感到统一全国已无望,开始飞扬跋扈,公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铲除政治对手,毫不手软。董承衣带诏事件后,牵连到汉献帝、董贵人,当时董贵人已有身孕,曹操全然不顾汉献帝的苦苦哀告,将其绞杀。献帝皇后伏寿,在另外一次政变中,被从夹壁中拽出,披头散发,最终被幽闭至死,皇帝吓得都不敢求情,其手段之残暴,与董卓如出一辙。

二、宽容与狭隘。

曹操曾在诗中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诩,实事求是地讲,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也做到了,许多人才源源不断投奔到他帐下,其中还有些人是敌对阵营的,这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胸襟,但同时,曹操是个报复心理极强的人。

A面:既往不咎,宽容待人。

古人交战,讲究个名正言顺,为了壮大声势,瓦解敌方士气,两军对垒时,往往要发布一份檄文。曹操和袁绍开战前,陈琳替袁绍写了一篇檄文。陈琳是文章圣手,一篇文章写得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檄文传到许都时,曹操正在生病,看了一下檄文,但见文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还把他祖宗八代问候了一遍,又气又急之下,曹操出了一身冷汗,病也很快好了。

虽然陈琳的檄文写得好,但战场上还是要靠刀枪真功夫,官渡之战,袁绍战败,陈琳也成了俘虏,曹操觉得陈琳是个人才,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自己的幕僚。

B面:睚眦必报,阴狠毒辣。

如果认为曹操有颗菩萨心肠,对所有人都宽容以对,那只能说明你看错了人。得罪了曹操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可以说,曹操是个心肠歹毒,手腕狠毒之人,哪怕就是一点小问题,惹恼了他,都会被他毫不客气地除掉。比如,有个叫桓邵的人,背后发牢骚,说了几句坏话,传到曹操耳中,就被曹操下令逮捕。

桓邵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性格,别看嘴硬,一旦下狱,立刻吓得魂飞魄散,他苦苦哀求,希望能给条活路。曹操一听,更加来气!现在才后悔了?害怕了?告诉你,晚了!拉出去,斩了!

三、自律和任性。

A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汉朝以来,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曹操则不然,他推崇法家,无论理政还是治军,均严格依法办事,而且带头从自身做起。

东汉末年战乱不休,对民生破坏很大,故而,曹操对军纪要求很严。有一次,曹操带领大军出征,路过一片庄稼地,曹操下令让将士们都下马,牵着马小心穿过庄稼地,若有人胆敢践踏庄稼,定斩不饶。

然而,谁也没料到发生了意外事件,曹操自己的马受惊了,践踏了庄稼。毫无疑问,曹操给自己出了个难题。曹操当下叫来军法官,要求执行军法。曹操是带军统帅,谁敢执法。但要是不执行,等于曹操自己给自己扇嘴巴。最后,还是采取了一个变通的方式,曹操以发代首,当场割了一绺头发,以示受到惩戒。

B面:滥杀无辜,肆意妄为。

与严于律己相对应的是,曹操在其征战一生中,有过多次屠城行动。屠城指的是在战争中,对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平民进行大规模杀戮。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下徐州,为了泄愤,对城中老百姓展开屠杀,数十万无辜生命成了枉死之鬼,屠城行动过后,徐州城内已是鸡犬不留,累积如山的尸体,堵塞了泗水,昔日繁华的徐州,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每个人来到这个人间,都是一张白纸,是后天造就了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其家庭和所处的时代有直接关系,曹操如此复杂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