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年(天祚元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派遣桑维翰勾结契丹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百世骂名。
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就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安重荣、安元信、安审信率军来援,张万迪等人率军来降。
这个月里,城外围军进攻得非常激烈,石敬瑭亲自抵挡飞箭流石,人心虽然坚定,但仓里的粮食却逐渐匮乏。割土求援石敬瑭早有计划,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计划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
刘知远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石敬瑭割地求援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最后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
明德元年(934年)六月,张虔钊、孙汉韶抵达成都。孟知祥设宴招待,却在席间突然发病。他立儿子孟昶为皇太子,命其监国。
七月,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继位,追谥孟知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和陵。
后晋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936年11月30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
石敬瑭则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蔚、云、应、寰、朔。
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实际丢的不仅有十六州,李嗣源统治时期丢了平州,宁州和营州在后唐灭后梁之战时被契丹趁机夺取。此外后晋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诱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杀,易州也被契丹占领。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
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称帝建国后晋形势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
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
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刘知远移镇汶阳,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假借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是为晋高祖。为了报答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不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并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刘知远对石敬瑭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对契丹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多送些金帛使辽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啊!”果然,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佐命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死去。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车驾入汴州,
翌年(938年),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时晋朝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三十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天福二年(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大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祖,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李昪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
天福四年(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天福六年(941年),刘知远被后晋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以刘崇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
942年(升元六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送去许多礼物。
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忧愤而逝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
天福七年(942年),刘崇被授为麟州刺史,不久又升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遥领泗州防御使。
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
李昪晚年崇尚道术,因服用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
943年(升元七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于当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遗命齐王李璟监国。同年三月,李璟继位,是为南唐元宗。十一月,李昪被安葬于永陵,上谥号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军直抵澶州,派蕃将伟王领兵进入雁门关。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伟王,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诛杀吐谷浑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义宗统领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
刘知远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调遣,作战中逗留不进,另一方面也主动出击一下。
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史称后汉高祖。刘崇被拜为特进、检校太尉、太原尹。是年五月,刘知远率军南下,夺取汴梁。刘崇留守太原,担任北京留守,不久又加授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进犯京师,俘虏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北去,后晋灭亡。
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办汉族的礼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大赦天下,称年号为会同十年。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王峻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议建国。
这时,秦州节度使何建归降后蜀。后晋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认为中原没有主人,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众心所归,写信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谦让不答应,此后众官三次上书,诸军将吏、贵臣耆老,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才发布文告应允。
十五日,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他没有马上改国号,但弃开运年号,而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称帝。
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军进入中原后,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萧干守卫汴京,刘知远看准时机,采纳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正确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和汴京。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抗命不从,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汉军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刘知远见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许以不死,此时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
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刘知远言而有信,没有杀杜重威,封其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在山西称帝,建立后汉。不久,攻下开封,定为都城。郭威帮助刘知远称帝有功,升戳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相。不久,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和苏逢吉同受顾命,拥立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官拜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伤长子刘承训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人托孤,临终前,刘知远认为杜重威反复无常,于是授意托孤大臣除掉他。随即驾崩,时年54岁,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病逝,其子刘承祐继位,史称后汉隐帝。刘崇加授检校太师,并兼任侍中,次年又改兼中书令。
刘承祐年少继位,大权旁落,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杨邠、枢密使郭威等顾命大臣手中。刘崇与郭威素有旧怨,因而心怀不安,遂听从节度判官郑珙的建议,以防御契丹的名义,选募勇士,招纳亡命,修缮兵甲,充实府库,大肆扩充兵力,以为自保之计。他还停止对朝廷上供财赋,对朝廷诏令也大都拒不奉行。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逼反郭威,结果在郭威叛乱中被乱兵所杀。郭威完全控制了后汉朝政,但因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拥戴,不敢立即称帝,便让宰相冯道去迎徐州节度使刘赟入京,表示要立其为皇帝。而刘赟正是刘崇的儿子。刘崇本欲举兵南下,闻讯喜而罢兵。
十二月,郭威在澶州军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后周,史称后周太祖。刘赟则被降为湘阴公。刘崇派遣牙将李鋋入京,想将刘赟接到太原。但刘赟此时已经遇害。
乾祐四年(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并继续沿用乾祐年号,史称北汉。他即位不久,便命次子刘承钧率军攻打后周治下的晋州、隰州,结果无功而回。当时,北汉地小民贫,无力抗衡后周。刘崇只得依附辽国,向辽帝称侄,并施以重金贿赂,希望辽国能出兵援助。辽国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
九月,刘崇兵出阴地关,并向辽国借兵五千,合攻晋州。他驻军六十余日,却始终不能破城,又听闻后周枢密使王峻率大军来援,遂烧毁营寨,撤军退走。
当时已是十二月,正值隆冬,晋州一带连日大雪,边民又都据险自固。汉军刍粮缺乏,沿途劫掠不到粮草,士卒皆面有饥色,以致损失惨重,及至返回太原,十成兵马已折损将近四成。
乾祐五年(952年),刘崇又遣军攻打府州。府州防御使折德扆不仅击退汉军,还趁势夺取北汉治下的岢岚军。
刘崇自此改以防守为主,再也不敢大举入侵后周。当时,北汉既要供养军队,又要对契丹进贡,国内赋税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后周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