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皇权不下县

八月二十八日,李告兴率领的后军前锋也到达兰州。

不过大量辎重部队还在没有到达。

经短暂交接之后,立即开始带着兰州、河州两地征发的民夫往前线送粮食。

两支主力军出兰州和河州时大约带十五天补给,加上一路缴获,还能撑大约十天左右。

南路军人少,加之踏白城里缴获大量囤积的小麦和肉干,奶饼,茶叶,能用更久。

李虎在书信里说,他估计能用二十三天。

郭天子看了直呼以战养战就是好啊,出发半个月的补给,打了几天后反而能用二十多天了。

北路军目前虽攻下几处军寨和镇子,但还没进军到敌人关键的要塞城市,缴获的补给也不多,加之郭天子战前对他们的嘱咐和切身教育,大军沿途没有过度劫掠。

北路军的补给必须尽快跟上,不只是怕出意外,这也关乎军心。

再过几天,王筠也会到兰州,负责监督粮食转运。

于是便下令给李告兴,让他派人前进,为北路大军补给粮草,让他自己率军负责保护粮道。

粮道沿着湟水谷底前进,两侧都是高山,其实只要跟着前锋军的进军路线前进,沿途没有太多危险。

威胁来自于北面相交的谷地,沿着这些河谷北上数百里就是夏国的地盘。

如果夏军沿着河谷急行军南下,四五天就能到达湟水河谷,切断他们的粮道。

这才是郭天子最担心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夏国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出兵,他不敢赌,这就是为什么前锋南北两路三万大军进攻青唐吐蕃。

后方却要调集六万人坐镇兰州,这是战略上的劣势。

这是一连串的反应,如果有河西走廊,他们就不用这样大费周。

而如果要控制河西走廊,就必须先控制至少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才能保证河西走廊不会被轻易切断。

而要控制河套地区,至少要保证削弱敌人到在漠南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要削弱漠南,则必须先控制燕云之地,占据燕山周边要塞。

所有事都是一步扣一步的。

就好像后世常有人问,为什么汉、唐、清能控制西域,而宋、明却控制不了。

一解释动不动就是地理上的各种原因,气候原因等等。

但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难回答,从地理战略上讲,汉朝击败匈奴,唐朝击败东西突厥,清军入关前就多次击败蒙古诸王公。

随后都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蒙古草原。

这样一来出征西域时就能调动大量草原军队,作为向导,侦查,主力骑兵,才使得他们能控制西域。

一句话来说,以中国的地缘板块来看,要控制新疆,先控制蒙古草原,只有控制蒙古草原,才能保护河西走廊不会从北面被切断。

宋、明如果能搞定蒙古草原,自然而然也会想去控制西域,但如果第一关都过不来,就不会有后面的事。

这是中国的地理格局决定的,也正因如此,当下郭天子这场仗属于“跳关”,所以十分艰难,而且掣肘很多。

出兵近十万,只有三万能投入对青唐吐蕃的进攻,余下都要用于防备北面的夏国,以及保卫粮道的安全。

如果燕云十六州在手,如果河套在手,如果河西走廊在手,这仗哪会打得那么憋屈。

不过没有那么多如果,这是一个烂摊子,他也必须接住。

.......

接下来几天,军队和征召来的民夫一匹匹向西面河谷挺进,兰州城外,驮畜的铃铛丁零当啷响随风响彻河谷。

拖着米面、肉干、奶饼的马匹、骆驼、骡子,沿着河谷排成数条长龙,骑马的士兵往返巡逻保驾护航。

这些队伍就像输送血液的血管一样,连接着前线的大军。

这几天两路大军也是捷报凭传。

北路军沿着湟水谷地已经攻到第一个大城川口城。

根据前线战报,沿途吐蕃军队完全被打蒙,没有充分准备,当大军到达时川口城守军不少也在城外放马。

但守城将领是个果断的人,立即在城外集结士兵,准备抵抗。

不顾周军铁骑在他集结完毕之前已经奔袭到城下,没有任何战术部署,李滔率领的先锋骑兵在河谷中狂飙,用粮食养了一个冬天的战马膘肥体壮,体力充足。

五个营的禁军骑兵,共千余骑快速冲出树林,冲过一里地的河滩,在敌人还没集结完全前就将之击溃在岸边。

随后一路撵着溃兵冲入川口城,当天下午就完全占领了城池。

斩敌一百九十二人,俘两千多人,在城中还有大量粮食储备。

川口城是青唐吐蕃在北面的大要塞,北路大军要面对的真正门户城,拿下它大军就算进入敌人的腹地了。

二月底三月初,李告兴率五千人离开兰州,开始保护粮道。

郭天子则在兰州没有急着走,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地方,他也带着护卫深入了解了基层的情况。

以监督筹措粮草为由在周围村镇逛逛。

几天的走访,让他深刻明白什么叫“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

这并不是什么制度或者一拍脑门就能解决的,而是技术问题。

像兰州这种地方,到首都往返都需要一两个月,信息传达十分不便,朝廷是不可能直接控制的。

地方上管理暴力机器的是州县官员,但实际掌握税负的则是里长和乡书手。

里长类似村长,权力却比后世村长大太多,由村镇里的大户担任,也只后这些大户才有资源人脉要么让百姓服气,要么威慑他们。

乡书手一般由里长举荐的读书人,负责收缴、记录、计算赋税。

朝廷要打仗,征发民夫也是中央下命令到州县,而州县则直接配额交给这些里长。

每个村,每个镇出多少人,至于哪些人要去,哪些人符合要求,哪些人不适合,这些都由里长自己判断。

这实际上给了里长很大的权利,他能觉得谁要去打仗,谁不用去,谁家要出多少粮,谁家不用出。

在郭天子走访期间,就有不少百姓在听说他是天子后向他哭诉受到的不公对待,里长刻意安排他家里的儿子、丈夫去打仗等等。

不过多数百姓也和里长绑定,也是地方的实际控制者。

一天在黄河边上,一个大胆的牧民在知道他的身份后的谈论中直言不讳:“官家你要杀俺,也要派人从大梁传话,这波折几个月,到这说不定俺就得风声跑了。

得罪里长乡正,他们要弄俺说不定当天就找人悄悄给我丢河里了。”

郭天子听后没生气,跟着他哈哈大笑,不过笑过之后也明白,他话粗理不粗,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