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再次启程

时间飞逝,夏末秋来。

空气中没了往日的那份炙热,添上了些许萧瑟,院中也从不知从何处飘来许多黄叶,散落在地面上。

周怀瑾缓步从房间里出来,离开了道院。

一路穿过大半个县城,来到了那隐没在县中偏僻一角的院落。

如今,这里已不再是他初来时那般光景,院子里虽依旧清减,但却收拾的干干净净,西面的的空地中也翻出了一处小小的菜园。

而那少年静静的坐在院中,似是在等待什么,数月的力工生活也让他的身材厚实起来,面庞上也少了几分稚嫩。

见他到来后,迅速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周怀瑾看着他点了点头,这段时间的经历倒也让对方成长不少,有了几分沉稳的模样了。

然后负手而立,一如往日,等待着对方提问,准备为其解惑。

“道长,我已经能做到打坐时心中空明,心中杂念不生,为何不算入定,不能开始感应丹田。”

“入定所入非是顽空,乃是真空妙有一体无二,若悟此境,方生感应。”

听到这番话后,那少年神情一阵困惑,他也才开始读书没多久,对于如此深奥晦涩之言,他实在是难以领会其中深意。

周怀瑾看着对方的模样,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

“贫道马上就要离开此地了,你我之间缘法已尽,往后如何便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他这几个月来,不光将阵法基础参悟,成功炼制出了两套入门的阵法,还将水火度炼道兵的法门修成,不过这道兵法门确实消耗资源。

周怀瑾将自己所剩下的玉钱和一些用不上的灵物,全都换成了阴阳之属的灵物,用来布置水池火沼,但最终只炼出了三名胎息道兵,八名寻常道兵。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抽时间将秋、冬两炉四时清元丹炼出,可是对方依旧还卡在感应一关。

不过这也正常,修行并未是那般轻易之事。

唯一可惜的是,他等待了这么长时间,却终究没有看到自己所创法门的效果如何。

他也能接受这个结果,毕竟世事哪能常如意。

那少年闻言愣了一下,眼神暗淡了许多,沉默了片刻,缓缓拜下。

“王冲,拜谢道长大恩。”

周怀瑾也没继续多说什么,只道:“来日有缘再见吧。”

说完便转身离开,可没走几步后,却听王冲说道。

“道长,王冲这段时间偶尔在学堂偷听讲学,里面的读书人都有表字,王冲年龄也快到了,想请道长赐字。”

周怀瑾闻言停下脚步,思索了一会,背对着他说出了两个字:“慎之。”

“取慎之二字,与你名中‘冲’字相对,也希望你往后行事当记谨慎,三思而后行。”

“此外还有君子慎独之意,也希望你能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只见王冲听到后,再次伏身拜下,说道:“慎之拜别道长,伏愿道长来日道途坦荡,长生逍遥。”

周怀瑾微微摇了摇头,轻叹道:“儒家也是当世显教,若你实在无法踏过感应一关,也可尝试读书养气,来日也未尝不能踏入修行。”

言尽于此,他便也不再停留,径直出城,离开了桐华县,沿着官道渐渐消失在远方。

此后,便又是翻山涉水,一路前行,路过村镇集寨,穿过大小县城。。

日出就走,日暮则停,若是来了兴致,也会星夜兼程,若是犯了惫懒,便歇上两日,若是路上偶有感悟,便往那荒地山林里一钻,静定修行。

如此走了将近一月之后,来到了一片深山老林之中。

这里是山渊水泽的边缘,同样也是并州的边缘,穿过此地便正式进入了幽州地界。

不过受水泽影响,此地林深树茂,多生沼泽,还会有一些妖物出没,不过大多也成不了气候。

原因无他,虽然这种深山之中颇为适合妖物修行,但一些避世清修的修行者,同样喜欢在这种地方修行。

若是妖物只是在此地安安生生的修行,倒也没什么,毕竟仙道贵生,但若是不长眼,犯了事撞在了他们手上。

呵呵。

这些在山上清修的这些修行者们,虽然大多都是讲道理的,但若是遇上了这种情况也是“略通些拳脚的”。

周怀瑾进入山中之时,天色已晚,所以他并没有贸然深入,而是寻了一处山洞,歇了下来。

现在已入秋日,他还要于日暮之时采炼沦阴之气。

毕竟他也不急着赶路,没必要因此耽误了每日的修行。

山洞里,周怀瑾捡了些干材拢起了一堆篝火,又从法符中召出两名道兵看护,然后便盘坐在一旁开始采气修行。

道兵高约七尺,一身赤红色盔甲,手持一对金色长锏,面容冰冷僵硬,立于周怀瑾身侧。

看上去倒是颇为唬人,实则修为气息不过胎息境,而且因为是由道炁所化生,所以并无灵智。

不过倒也有一个优点,那便是道炁不灭,则其不死。

周怀瑾修炼完之后,倒也没有将其收回法符之中,而是继续让其看守在周围,他则是依靠在山洞岩壁之上闭目休息起来。

他这一路上没有驾雾赶路,也没有骑马急行,只是依靠着双脚一步步走来,但是速度却并不慢途中所遇之人,也未曾有疲惫之感。

得益于他练炁境的修为,途中可以辟谷食气,不饮不食,寒暑不侵,风雨无阻,甚至是不眠不休。

“仙凡有别”这是既定事实,修行者与寻常凡人就是不同,但若是心中常持此心态,却于修行无益。

有得就有失,不饮不食,少了饥渴之忧,却也失了饮食之乐,虽寒暑不侵,但也失去了夏饮冰凉,冬取暖火之感......

不过对于修行者而言,总的来说终究还是得大于失的,毕竟修行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至于失与不失,其实全在己心。

他也是这时才理解,当初在山上师父早已能辟谷,但是依旧每日与他一同吃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