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是由魏国将军吴起训练的精锐重装步兵。
其成员的选拔极为苛刻。
士兵需要穿着上身﹑髀部,胫部的三重铠甲,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还能够投入战斗。①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入选魏武卒。
如此,魏王起倾国之力方才在全国之内筛选出五万魏武卒。
之后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可谓是睥睨天下。
虽然魏国因马陵一败而导致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之际,但其的强大却是给天下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纷纷打算效仿魏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武卒”,而这其中就包括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日渐强盛,这一原本的西部边陲小国,也是正式进入了诸国的视野。
随着先王惠文王延续商君之策,使得这一强国之法得以正式在秦国确立,与之相辅相成的军功爵制度也才算是真正为秦人所熟知。
而随之而来的,便是秦人对于战争狂热的态度,不为其他,就是为了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这也就有了诸国口中被称之为“虎狼之师”的秦军。
由于如今的秦王尚武,这也使得如今的秦国多熊虎之士,秦王就在此基础上,仿照“魏武卒”,建立了一支新军,企图使其成为一支如同“魏武卒”般纵横天下而无匹的强军劲旅。
而且采用了比魏国挑选魏武卒更为严苛的条件。
秦锐士在这个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
如此,花费经年之力,乃募得五千精卒。
这便是现在甘茂眼前的“锐士”!
其实这支锐士本不是派来参与攻城的。
当初秦王嬴荡派遣乌获率五万秦军前来支援甘茂,随同而来的便有这支不过“区区”五千人的锐士营。
为的其实是防备楚军,万一楚军突然下场,那这支锐士便会给予楚军迎头痛击。
起初甘茂刚回到宜阳时,发现楚军在宜阳附近扎营时还着实有些担心,在进攻宜阳之时屡屡被楚军惊退。
可时间一长,甘茂也回过味来了。
楚军每每有所动作,虽看似大动干戈,但实际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只是在一旁摇旗呐喊,却从未派楚卒真正参与到战事中来。
如此一来,甘茂也就猜出了楚军的打算。
想明白了这些的甘茂,这才逐渐将防备楚军的精力用在了攻打宜阳这件事上。
其实若非形势逼人,甘茂实际是不希望动用这支锐士的。
可经过之前数月的鏖战,宜阳的韩军早已今非昔比,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剩余的韩军竟然是在秦军的进攻中逐渐适应了下来,依靠着宜阳的城墙,甘茂竟然一时之间也有些束手无策起来。
而甘茂眼见又是两个月过去了,在得到了大王的援军之后,倘若自己还是攻不下宜阳,那自己恐怕只有以死谢罪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这才迫不得已,决定动用这支本该被隐藏于暗处的生力军。
其实相比于攻城战,野战更适合锐士们的发挥。
在野战之中,锐士们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及擅长小规模配合作战的战术素养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吴起为了训练魏武卒,任命了专门的教头,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本就较高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
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在训练中,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就是说每个队伍中的每一小队人都能够打乱任意组成战阵,从而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这也是魏武卒得以纵横天下的诀窍。
锐士们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而攻城战中锐士们前面只能埋头向上爬,唯有站到城墙上以后,数名士卒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二者也是甘茂决心采用锐士的一大原因。
攻城战困难的地方不只在于士卒们如何登上城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城头上站稳脚跟。
唯有先头的士卒在城头上开辟一片地盘,让后面攻城的士卒能够不受干扰,更容易的登上城来。
所以一旦让敌军在城头上形成据点,便往往意味着这一段城墙的失守,进而导致城池的失守。
而守城的将领自然也懂得这些,故而会对登上城头的士卒给予最猛烈的进攻。
故而最先登上城头的士卒往往要遭受最残酷的考验。
这些专门设置的攻城的士卒也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先登之士”。
这种先登之士往往被作为决定性的敢死队使用,成为攻击的矛头,即便是第一个爬云梯,在他们看来或许这还是荣誉和勇气的证明。
作为常备军队中的精锐,这种部队总会有自己的傲气,别人听说攻城会愁眉苦脸写遗书,他们搞不好会摩拳擦掌闻战则喜,将之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
只有最勇猛的军队,最敢死的士卒,才能担得起这个先登攻城的重责。
但即便是“敢死队”也依然会崩溃慌张,攻城如果是顺局还好,如果局势不利,恐怕士卒们便勇气不再,脑子里胡思乱想,士气大减。
而为了激发士卒们奋勇争先,将领们往往也会对先登之士给予超出规格的奖赏。
常有主君言:“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②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不但是因为他们必定尽皆勇力绝人,是军中的精锐,更是由于其极高的伤亡率。
而眼下这支“锐士”,也即将投入到“攻城”这一战场绞肉机中!
-----------------
①,《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②,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