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这世间环环相扣的美好
- 林徽因的故事:这世间环环相扣的美好
- 小小苏
- 1651字
- 2024-05-16 22:03:17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一直保持着一个很守旧的习惯:买纸书。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买纸书在当下可以说是很“古早”的行为,尤其对于一个95后。
而且,我们现在阅读并获取资料,太便捷多元了。有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付费网课、搜索引擎等,每一种都要比买纸书的效率高、成本低。
但是呢,我还是热爱买纸书,读纸书,总觉得手机一没电,啥都“芭比Q”了。
阅读纸书,真的很文艺,很优雅。更具沉浸式,更有仪式感,更好体验性。
不过买纸书这么多年的我,一直理解不了近些年出版社出的纸书的两个迷惑行为:
其一,为什么纸书一定要有腰封啊,以及那些喊口号式的广告文案,感觉读的人比写的人更尴尬。(恕我直言,咱江湖中人不记仇啊,哈哈。)
其二,为什么书里一定要有作者的自序啊,巴拉巴拉阐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种有画蛇添足的嫌疑。(骂的作者中也包括我啊。)
于是我希望,等我这本书出纸书的时候,不要有腰封文案,如果到时有了,那一定不在我这个小白人作者的控制范围之内。以及,本来这本书也是没有自序的,但是被我的编辑强制写了,这感觉并不是很舒服,虽然不至于等同于“强暴”,但是多少有点被迫“强吻”的意思。最无法理解的是,我的编辑说,他对于我写的这本书感情是真挚了,于是我只能一边呵呵,一边配合写个序了。
但是我是真不会写“这玩意儿”。(我没有在骂街,只是没有更好的措辞。)
编辑说,序是一种很直接阐述作者观点的方式。
我说,含蓄一点,把观点隐藏在正文的文本里,不是更好吗?
编辑说,要敢于直白的与读者朋友们共情般沟通。
我说,比低估读者的阅读能力,因为,我也曾是读者。有时候,国内的出版业是要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了,是不是我们一直低估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了,事实上,很多读者的知识面远比作者要高得太多。
不过以上吵架没有意义,人家是版权商爸爸,只要给稿费,安排写就写了喽。
言归正传,回到本书吧,以下是被强迫且非自愿情况下写的“所谓自序”,想看的看,不想看得直接进正文吧。
其实这就是一本关于“林徽因一生”的故事集,每篇都是我查阅大量资料后,认认真真写的文学随笔。编辑想把书定位成人物传记,被我拒绝了,写序可以接受,定位成人物传记就算了吧,我胆儿小,怕挨骂。
其一,是关于林徽因的人物传记,畅销且有深度的佳作,市面太多,不缺我这份,当然我也没这专业能力。
其二,是我一直认为人物传记是一件很专业的资料整理与创作的高纬度课题,我觉得我的能力不够,反而定位成人物故事集,用文学随笔的形式写出来,更容易办到且办得漂亮呢。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到哪,创作压力反而小一些,创作能力也在我的输出范畴之内。
林徽因,是我最喜欢的才女,没有之一,虽然我也很喜欢张爱玲,但是林徽因是我的独爱。她的人生是高光且瑰丽的,不仅通过诗歌创作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而且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建筑学上的求学、教学、周游调研、汇编创作,俩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建筑学发展史啊。
诚然,林徽因是最好的女子,更是人间理想。偶遇徐志摩、情定梁思成、笑对金岳霖,这不负韶华的青春肆意,这大梦初醒的情爱境遇,这相见如故的芸芸众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这世间环环相扣的美好。诗歌的创作是热忱,那里有美丽的错误、有人间四月天、有初恋最初的模样。投身建筑学是事业,那里有平淡的笃定、有一树的花开、有婚姻最暖的归宿。
本书旨在还原一个客观、立体、丰润的林徽因,了解她在文学史上的造诣,在建筑学史上的功绩,在爱情上的执拗,在亲情上的细腻,在友情上的真挚。林长民、何雪媛、程桂林、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费正清、费慰梅、萧乾、沈从文、泰戈尔、张幼仪、梁启超、梁再冰、梁从诫等等,这一长排名字构成了与林徽因这一生有关联的人与故事。在这本书里,我都有写,总之尽我能力上限,把大家熟悉的林徽因的一面,我客观的写了,把大家不熟悉林徽因的一面,我也力求夯实的写了。
就这样吧,希望你读完这本书后,让你觉得没有浪费时间就行。不求打五星,只求没差评。(线上催了一下午的序,终于交差了,我可以下楼取快递啦,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