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批阅试卷
- 大明朱标:史上最稳健太子
- 朱木木o
- 2194字
- 2024-07-11 19:49:45
“快快快。”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催促着国子监内忙碌着的考试官们。
李善长也连日来操持着乡试试卷的事情,面色显得格外憔悴。
“相国,李公公刚派人来传话,说上位又问询咱批阅试卷的进度了。”宋濂拱手道。
相比李善长的状况,宋濂也好不到哪里去。
加上岁数年迈,宋濂顶着两个黑眼圈,哈欠连连,还得一面指挥着阅卷批改,一面将陛下的命令传达给恩科总监李善长。
“诸位同僚,陛下有旨,大家务必要加快进度。”李善长站起身来,拖着略显疲惫的嗓音说道。
“是,相国。”众人齐声回道。
这几日,整个国子监忙成一锅粥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的乡试试卷如雪片一般都飞到了京城。
停摆了二十多年的科举终于恢复了,无数的秀才们终于看到了机会,都纷纷参加乡试。
因此,洪武三年的科举考试必定是整个大明朝规模最大的科举考试。
而且,朱元璋决定取消会试,从乡试脱颖而出的考生直接参加殿试,殿试完直接任职。
授予知县、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
就连见多识广的宋濂都赶到了前所未有的着急。
是的,很急!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所任用的官员大多仍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官。
不是元朝时期的地方官水平高。
而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可以任用的人才着实太少了,因此只能仍用元朝的官员。
乱世用武将,治世就要用文臣了。
正是因为文臣的极度短缺,朱元璋才决定于洪武三年正式重启科举。
也正是因为急需人才,朱元璋才破天荒地宣布乡试举人直接参加殿试,略去了会试这一步骤。
朱元璋的求贤若渴,自然就加重了李善长、宋濂、刘三吾等人的阅卷难度。
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追求速度。
但实际上,科举考试的阅卷是极其繁杂的。
应试者答卷完毕后,将试卷交给受卷官,经过吏员的弥封,再由受卷官收回,盖上戳印后,送至弥封所。
弥封官将试卷折叠,弥封、糊名、编号后,交给誊录所。
誊录官将考卷用朱笔誊录后,交对读所校队,对读后交收掌所收藏。
改卷开始,试卷先交同考试官评阅。
考试官都由翰林院学士担任,一个个从浩如烟海的试卷中挑选着写的还不错的试卷,找到后递送到副考官宋濂和刘三吾手中。
宋濂和刘三吾二人再对这些试卷进行审阅,将其中优秀的挑出来再递送给恩科总监李善长。
几十人整日审阅着桌子上厚厚的一摞试卷,都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但谁也不敢发牢骚,毕竟这是陛下下的死命令。
如果批阅延误,别说治罪,估计自己这份翰林院学士的位置都得丢。
“大人,您瞧这几份试卷。”考试官鲍荀捧着十几张试卷送到了刘三吾的案头。
刘三吾接过试卷,只是草草扫了一眼,便将试卷丢还到鲍荀手中,怒斥道:“你也是翰林院的老人了,恁地学识竟然倒退到现在的地步,这样的文章怎能等大雅之堂。”
鲍荀也是无奈,一脸苦笑,低声道:“禀大人,这是上面的意思。”
“哦?”刘三吾也被鲍荀的一番话惊住了,回头望了望身后正在阅卷的李善长,又不着痕迹地转了回来。
刘三吾虽然刚直,但也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晓得人情世故。
既然鲍荀说是上面的意思,说明这十几张卷子的考生一定与相国李善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然相国大人都点头了,自己也没有必要阻拦了。
于是刘三吾皱着眉头将这十几份试卷评为中等卷。
毕竟这样的文章着实垃圾,能评上中等卷已经给了李相国面子了。
刘三吾评定好等级后,转头看了看李善长,发现其并未察觉到什么异样,也就安心了。
“此次恩科拟录取举人一百二十人,大家定要认真审阅。”李善长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轻咳一声,郑重其事地讲道。
对于李善长而言,这场科举考试是由自己一手操办的,因此一点差错都不能犯。
如果出什么差错,自己的丞相位置必然会摇摇欲坠,杨宪和刘伯温正在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的笑话。
所以自从科举考试卷子开始批阅以来,李善长吃住在国子监中,一刻也不敢松懈。
就在李善长正在批阅一份文笔极好的试卷时,宋濂走上前来,俯身在李善长耳朵边低语道:“相国大人,属下听闻太子殿下、秦王、晋王以及燕王殿下也都参加了此次科举考试。”
“对于给诸位皇子批阅,您有何见解?”宋濂试探性地问道。
毕竟这不是一个好办的事情,给的高也不好,给的低也不好。
给诸位皇子位次太高,会让陛下觉得主考官们不能公平批阅。
给诸位皇子位次太低,则会让皇子们脸面上挂不住。
不但皇子们脸面挂不住,就连老朱也脸上挂不住。
李善长沉吟了一会,方开口说道:“该怎么批阅就如何批阅,不必在意是不是皇子身份。”
宋濂听罢,则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暗暗想着这样做是否合适。
“老夫太了解陛下的脾气了,如果给诸位皇子都打了高分,势必会让陛下有德不配位的感觉。陛下此次同意诸位皇子参加科举,也只是为了测试皇子们的真才实学。”
“毕竟,要么是皇位储君,要么是一方藩王,还会在乎这个无数读书人都趋之若鹜的举人头衔吗?”
李善长看着宋濂,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得到相国李善长的指示后,宋濂终于卸下了身上的负担,从无数的试卷中找出四份带着特殊标记的试卷。
这四份试卷就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试卷。
看似是要糊名、誊录,考官根本无法在数不清的试卷中找到四位皇子的试卷。
但早已成熟老道的李善长怎会做出此等弱智行为。
在考前,已经吩咐好专门考官,将朱标四人的试卷单独放起来。
“鲍荀,这是四份考生的卷子,你来批。”宋濂将四份卷子随手交给鲍荀。
“大人,这是……”鲍荀还在猜测这几份试卷是不是宋大人家里亲戚的试卷。
如果是的话,自己就得好好对待了。
哪想到宋濂不在乎地说道:“这是四份平常的试卷,正常判就行。”
“得命。”既然宋大人已经说明这四人与其无关,那鲍荀也松了一口气,就随便批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