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从“边际革命”到“凯恩斯革命”期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它是《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1996年)和《古典经济学》(1998年)的姐妹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001年)和《经济剩余论》(2009年)的继续。

发生在19世纪70—80年代的“边际革命”,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前提下,对构成古典经济学基础的价值论及方法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和重大修改,本书论述了这场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的学说和主张。随后出现的以马歇尔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同样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古典派和边际学派的大综合,这种综合学派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前后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本书比较详细地评述了马歇尔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凯恩斯革命”应运而生,从此开创了国家干预主义新时代;本书结合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论述了“凯恩斯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方法、理论逻辑、核心观点及其深远意义。

“二战”后二十多年是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能源危机所引发的“滞胀”使其陷于困境,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供给经济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掀起了一场旨在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反“凯恩斯革命”,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凯恩斯主义学派则在坚持其基本原则的同时,一方面补充以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内涵,构成其微观经济学部分,另一方面吸收新自由主义若干成分,构成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政策体系,遂成为日后并且至今仍居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