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不堪大用

官家单独将徐浩东留下,立功其余的新科进士浮想联翩。

“臣徐浩东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官家看到徐浩东行礼,并没有顺势让他平身:“朕听说你跟顾廷烨关系很好?”

“回陛下,朕跟顾廷烨相识多年,还在盛家学堂一起同窗过两月。”

“前些日子你们还在一起喝酒?”

“确有此事,他落榜心情不好,找我去樊楼喝酒。”

“勋贵与国同休,世受皇恩,本该是朕最信任之人。但却出了顾廷烨那样不懂感恩,还反过来说朕坏话的人。你说,朕是不是对你们这些勋贵太好了?”

“陛下,臣跟顾廷烨是同窗,是好友,但臣跟他是两个人。顾廷烨不能代表臣,更不能代表所有的勋贵。”

“嗯,你这话说得有道理。勋贵之中有像顾廷烨那样不懂感恩的,也有像顾廷煜那样忠心之人。

顾廷煜听到他弟弟说朕的坏话,不但没有为他隐瞒,还进宫跟朕禀明此事。他大义灭亲的行为,足以证明他对朕、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

“陛下英明。”

“起来吧。”

“谢陛下。”

“这次殿试,你提出的观点跟朝中大臣吻合,都赞同跟辽国展出贸易往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提出的把茶叶、瓷器等寻常物品卖给辽国,接着用挣到的钱财买辽国的马、牛、羊。

但朝中大臣都觉得这个计划行不通,茶叶之类的寻常物品跟马牛羊的价格不对等,辽国不太可能会答应。”

“陛下,臣觉得辽国一定会答应的。”

“嗯?”

“在我大宋,茶叶等物品十分常见,大家都觉得它们的价格低廉。但在辽国,其实马牛羊也很常见。

物以稀为贵,对于他们来说马牛羊太过寻常,而茶叶等物品却是稀有物品,所以臣觉得此事一定能成。”

“那你愿意代表朝廷出使辽国商谈此事吗?”

“为陛下、为朝廷,就算是赴汤蹈火,臣也在所不惜。”

“好!对于一心为朝廷做事的臣子,朕向来都不惜赏赐。朕会钦点你为这次殿试的状元,之后派你出使辽国。”

“谢陛下隆恩!”

徐浩东出宫之时,身后跟着的两名太监,手里还捧着官家赏赐的物品。

太监们将徐浩东送到宫外,便将手里的物品奉上:“徐大人,恭喜您了。”

“劳烦两位大人了。”徐浩东接过两个箱子后,给了两个太监一人一张银票,然后在他们的恭送下坐上马车回家。

“三少爷回来了!”

听到汇报的勇毅侯夫人立马出来迎接。

“三郎,官家召你进宫,是要定你的名次了吗?”

“官家不但是召我进宫,殿试前十名的考生全都进宫面圣。”

“那你排第几名呀?”

“大家都是前十名,最终的名次是要官家钦点的,尚未可知。”

“官家上次还赏赐你一把宝剑,这次要是官家高兴之下钦点你为状元那该多好呀。”

“母亲就不用担心了,所有的进士都会授官的。”

“你说得轻巧,官职有高有低,如若朝廷封你一个从九品的小官,那可怎么办?”

“不会的,孩儿考进殿试前十,按理来说就算进不了翰林院,也会授官正七品。”

“那就好。你手里捧着的箱子是什么?”

“这是官家赏赐给孩儿的东西。”

“好啊。官家对你这么好,你以后为官可得好好报效官家、报效朝廷。”

“孩儿知道。”

“这些都是好东西呀,娘正为你的婚事着急呢,如今有了官家赏赐的物品,正好用来做聘礼。”

...

隔天凌晨,三百多名进士就来到皇宫门外,在御史的监督下排队等候。

吉时到了之后,由太监带路有序进入皇宫。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官家朝着太监一挥手,太监将圣旨拿给礼部尚书,由礼部尚书当场宣读名单。

“XX年,进士科状元开封府徐浩东,授官翰林院修撰。”

“臣叩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爱卿平身。”

...

这次殿试,苏轼,张载,苏辙等后世的文学大家全都没有进入一甲。

一甲的三位进士是由官家亲自授官的,其他的进士则是要等待翰林院挑完,然后朝廷的各部门接着挑,剩下的进士则是由吏部分配去往各地当地方官。

这些人勋贵是皇室最信任的人,因为只要大宋朝廷不倒,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三郎!”

“母亲!”

经过自家门前的时候,全家人都出来欢呼。

经过忠勤伯爵府的时候,门外站着一群人,袁、徐两家是姻亲,看到徐浩东被点为状元与有荣焉。

“浩东。”

“袁叔叔、袁大哥...”

...

这一天可是徐浩东三人的高光时刻,他们的名字在这一天响彻整个汴京城,成为读书人的榜样,百姓羡慕的对象。

官家走后,现场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在宴会上,徐浩东跟礼部的众多官员一一打招呼,上至从二品的礼部尚书,下至从六品的员外郎,通通混了个熟脸。

宴会结束后,禁军将徐浩东护送到家,此时的他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勇毅侯夫人看到后,连忙让小蝶带着两个丫鬟将他扶到房间、换衣服休息。

隔天早上,徐浩东在小蝶的侍候下换上官服前往翰林院报道入职,正式开启仕途之路。

“以后你的公务就是整理圣谕,编辑公抄,早上卯时来到翰林院报道,午饭过后便放衙,每月级别俸禄二十五两银子,职钱每月二十五两银子,每年还有四十五匹锦缎。”

徐浩东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就像他母亲身上有诰命,每月可以领一份级别俸禄,但是没有实职,不能享受职钱、职田、锦缎、禄米、公使钱等在职官员的待遇。

宋朝官员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徐浩东对此十分满意,就是觉得这工作太无聊了:“大人,下官每日就处理这些公务吗?”

“你是不是以为考上状元就很了不起啦?本官告诉你,在普通人看来是已经很了不起,但这是官场,不管是你状元也好,其他进士也好,都只是刚步入官场,刚开始而已。

看见旁边坐着编辑公抄的没有?他是上一科的状元,那个是上三科的状元。

还有在我们翰林院其他办公场所,每日过来点卯喝茶,等放衙的,个个都是他们那科的佼佼者,其中不乏有一甲的状元、探花什么的。

你是新来的,不要嫌辛苦,等你熬到一定的资历,你便可以不用再干这些事情,可以跟他们一样,每日过来点卯喝茶。”

“大人误会了,下官并不是嫌辛苦,下官是觉得这些事情做起来没有什么难度,随便找一个童生过来都能做。”

“正因为公务轻松,俸禄也不错,才会有那么多人想要做。但翰林院的职位就这么多,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安排到,所以才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得为皇家效力的机会。

而且如此的功务,就能获取每月五十两银子的俸禄和其他物品,还不好吗?”

“下官想要为朝廷做一些实事。”

“这些就是实事呀,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事关官家,那就是大事。其实所有的职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你不会以为那么多牛人经过深思熟虑设置出来的官职,是没用的吧?”

“没有,下官不敢。”

“知道就好。本官也就看在你是勇毅侯家公子的份上,才会对你如此客气,解释给你听。”

翰林学士是正三品文官,比徐浩东父亲的从三品武官还要高,他说这话还真不是装。

“多谢学士大人关照。”

徐浩东虽然对负责的公务不满意,但在拿到官凭后,便开始认真工作。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好不容易考上进士,还得到官家的钦点,成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这个结果在同一批考中进士的人中,已经是最好的了。要是跟授官从九品的进士相比,徐浩东从一开始就比他们高六级,按照三年一级来算,领先了十八年。

所以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工作勤快的下属,到哪里都受欢迎。学士大人听到汇报,得知徐浩东在认真工作之后,满意地点点头。

忙了一上午,中午在衙门吃过午饭之后,拜年放衙回家了。

徐浩东作为新员工,放衙后请同僚们去附近的酒楼吃了一顿,顺便从他们的口中打听衙门的人际关系。

回到家后,勇毅侯夫人便来询问工作情况。

“在衙门的公务好不好做呀?”

“还行,每日的公务就是整理圣谕,编辑公抄,只要认真处理,不会出差错的。”

“那就好,只要不出差错就好。”

“孩儿本以为考中进士之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没想到公务却是如此简单枯燥。”

“安安稳稳的不是很好嘛,你刚步入官场,不懂里面的规矩,贸贸然行事,稍不留神就会做错事,得罪人,那才不好呢。”

“母亲,您不是说等我考完殿试,授官之后就过去盛家提亲的嘛。”

“怎么?想娶媳妇啦?不要着急,盛家得先给六姑娘上头的那些哥哥姐姐定亲之后,再办你们的事。”

盛明兰今年才十五岁,徐浩东也不是着急结婚,是担心父母临时变卦,看到自己被点为状元后生出其他心思。

毕竟授官从六品的状元,在普通人眼里太厉害了,跟其他进士相比也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既然婚事没变,不用辜负盛明兰,徐浩东便放下心来:“我倒是不着急,只是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去盛家学堂读书,六表妹见不到我,我担心她太过于思念我,从而生出相思病来。”

“你就贫嘴吧!”

另一边的盛家,盛老太太和盛紘已经在着手盛长柏的婚事。

“我首选的人家是海家的闺女。”

盛老太太的话让盛紘大吃一惊:“母亲,您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们家能跟他家结亲?”

“怎么不能。当年你考中进士,还只是三甲,后来我也为你找了王太师的嫡女做正妻。”

“这怎么能比?”

“都差不多,大娘子从小跟在其叔父身边长大,没读过什么书,但心是好的,管家之事也懂。

海家是书香门第,但他们家有规定,女婿一般情况下不能纳妾,单这一条,就让许多人家望而却步。我们家长柏平日里不近女色,跟他家的闺女结亲最合适不过。”

“孩儿还是不敢对此抱有奢望。”

“你就放心吧,此事交给我来办。”

“那就劳烦母亲了。”

盛老太太特意去海家拜访,言谈中炫耀她的孙子中了进士。

海家的主母一听就知道盛老太太打的什么主意,但盛紘只是一个六品官,门第太低,海家压根就瞧不上。

盛老太太没有丝毫气馁,等到盛长柏休沐的时候,让人将他精心打扮一番,接着带他去海家拜访。

海家的主母看到盛长柏的模样和谈吐后,立马就改了口风。

让海朝云在屏风后面观看,海朝云今年十八岁,长相并不出众,加上年纪尚轻,对于外貌很是看重,待看到盛长柏的长相和言行举止之后,很快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盛老太太心里很是得意,因为她当年就是因为看上探花郎的才华和样貌才决定出嫁的。

后来她带着盛紘求娶王若弗,也是用的这招,如今盛长柏的婚事,她又故技重施,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海家和盛家结亲的事情很快就敲定下来了,没过几日盛家便去海家下聘。

王若弗再次把嫁妆拿了一部分出来充当盛长柏的聘礼,又是十里红妆,给足了海家面子。

海家一门五翰林,有了海家的帮助,盛长柏顺利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有了问鼎朝中大臣的资格。

盛长柏进入翰林院之后,有人关照,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没几日便可以跟着翰林院里的老油条一起去著书。

盛长柏高兴之下第一次邀请徐浩东和顾廷烨出来喝酒。

“恭喜你啊长柏。”

“多谢。”

“浩东这个状元都还在翰林院里打杂,你就已经可以跟着上官开始著书了。”

“这都多得我未来的岳丈大人帮忙,要不然我肯定比不上三表兄。”

“表弟不必如此,其实我对于如今的公务还是很满意的。轻轻松松一个月就能拿五十两银子的俸禄,我已经很满足了。”

至于官家说的不久之后会派自己出使辽国,事情一天没有定下来,徐浩东都不会泄露出去,免得让官家认为他心里藏不住事,不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