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学会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01 写一本关于法律思维的书

看了那么多案例书,为什么还是感觉自己不懂法?

学会了许多法律知识,为什么不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法律人解决纠纷的方式,为什么自己学不会?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对法律感兴趣的普通人,也同样曾经困扰着从事普法的我。

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一:缺乏法律思维的学习和训练。

萌生写一本关于法律思维的书的想法由来已久。自我受聘成为国家检察官学院广东分院检察教官以来,讲得最多的就是普法课。在上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法律思维的养成和应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大众对法律思维认知的迫切需要,也使我更加坚信公民在日常思维基础上加点法律思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法律知识,如果没有学会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便无法熟练灵活地运用法律。这就好比一件神兵利器摆在你的面前,你虽知道它的厉害,但却缺乏肌肉力量,无法把它挥舞得虎虎生风。

如果把案例比作肉体,那么思维就是灵魂。学习法律思维就是要深入理解法律运用的精髓要义,锻炼思想的肌肉。普法只有加上法律思维,味道才更正宗。

02 深挖法律思维这座“金矿”

教学相长,多年的教学实践促使我不断思考“什么是法律思维”“普通公民如何理解和掌握法律思维”的问题,成人教学的特点又要求我的授课做到“深入浅出”。于是,我在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努力让我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结合日常生活的点滴让“高冷”的法律变得“接地气”,让复杂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变得不再高深莫测。

然而,“深入浅出”谈何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深”又深不进去,“浅”又浅不出来。为了解决“深入”的问题,倒逼着我求诸名家著作,阅读法学经典,探寻法律思维的踪迹;为了解决“浅出”的问题,又要求我把前人智慧消化吸收,还得掰开了、揉碎了,避免消化不良,沦为简单的知识“搬运工”或“传声筒”。在经历过汲取、反刍之后,还要经过授课的实战淬炼,看看课堂反响如何,听众听不听得懂,觉不觉得有趣。如此一来,循环反复,便渐渐有了一些心得。

我和我太太李丹萍先后合著了三本普法书。这三本书都属于典型的法律案例作品集,采用的是案情回顾、以案说法、温馨提示、法条链接的写作体例。其中,“以案说法”部分主要是讲如何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基于体例、篇幅所限,讲到法律思维时总不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总感觉言不及义、意犹未尽,于是激发出我深挖法律思维这座“金矿”的强烈愿望。

这本《公民法律思维养成50讲》可以看作我对法律思维的集中讲授,也可以视为以往普法系列作品的姊妹篇或前传,甚至其中的一些案例我也是就地取材。有了“法律思维”佐食,如同火锅大餐的锅底,一顿丰富的法律案例大餐才能吃得更加尽兴。

03 法律思维的加入大有裨益

在我看来,每个公民的日常思维中多少都可以见到法律思维的影子。比如,找人“评评理”,要依据事实,说话要有逻辑,有时还得摆摆证据;评理的这个人要公道、中立,至少表面看起来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等等。日常思维中本就蕴藏着法律思维,我所要做的就是唤醒公众的认知,把日常思维中的法律思维挑出来再放大,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吸收成为自己的思维武器,转化为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法律思维的加入至少可以让我们在三个方面受益:

一是提升我们的思维力。只有想得更多,考虑才更周全。法律思维具有缜密、权衡、思辨等鲜明的特点,毫无疑问都能为我们的日常思维添砖加瓦。

二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学以致用,法律思维就是用法的“内功心法”,理解和掌握了法律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维权,拥有挥舞法律利剑的思维武器。

三是预防生活中的法律风险。思想决定行为,思维影响观念。法律思维能让我们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确保在法律问题上不犯大错误,不栽大跟头。

三重受益大致对应了知法、用法、守法的三层含义,只不过将“法”替换成了“法律思维”。普及具体的法律知识已经不是本书的重点,讲解法律思维要点才是本书着力所在。按照三重受益的思维脉络,全书共分为“赋能:提升法律思维力”“模式:运用法律思维的实践”“预防:法律思维的最高境界”三编内容。每一编之下设置若干“讲”,每一讲从不同角度诠释不同的法律思维,力求从不同视角展示法律思维鲜活的内容。

书中有许多内容是我在授课时讲过的,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让我知道哪些关于法律思维的例子能够得到听众的共鸣。例如,在讲证据思维时,我会用到饭馆吃饭后拉肚子如何维权的案例,贴近日常生活,更接地气;在讲权利思维时,我会讲小区地下停车场洗车扰民的例子,让法律思维更具“烟火气”;在讲价值思维时,我会谈车辆驾驶人与普通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价值取舍,让听众更加感同身受。

将现实的课堂搬到书本上,将口头语言修饰转化成书面文字,也许你会问,如此一来岂不是没人再听你讲课了?那样最好。课堂只不过是传播知识的渠道之一,若论传播效率、广度,课堂比不过书本。能够通过书籍让更多人了解法律思维,从中受益,善莫大焉。

04 做一个法律思维的播种人

学无止境,讲课内容是实时更新的,作为教师是不能躺在知识上睡大觉的。这本书既是我对以往讲授法律思维课堂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我对法律思维这个课题的一次系统梳理。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一旦形成书面文字就要遵守文字表达的规则。文字能够有效弥补语言表达的局限和不足,让知识信息的传播更加规范和系统,更加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人贵有自知之明。关于法律思维的课题博大精深,因此我将本书扎扎实实地定位于一本普法读物,而非学术著作,尽管做学术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既然是普法,那就要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把抽象的法律思维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讲明白。

我会选择用诙谐幽默的法律小故事,诠释法律思维的精髓要义。例如,男子因为在家赤身裸体被女邻居举报,被处以治安行政拘留,男子偶然发现女邻居也在家赤身裸体,于是报警,结果又以偷窥女性为由被治安行政拘留。这样一则小故事,阐释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适用法律一律平等,而非法律保护上人人平等的深刻道理。读起来不仅不会晦涩难懂,说不定还能博得读者会心一笑,享受到阅读的愉悦,这也许可以算作本书作为普法丛书的一个亮点吧。

时代在变,法律也在变,光看每年新颁布的法律就知道法律知识更新的频度。但无论条文如何变化,法律的精神没有变,法律的思维更是能穿越时空,令人叹为观止。那是因为,人性没有变,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让法律思维扎根于现代公民的思维之中,实现迭代升级,是一件实实在在、富有积极意义的事。

我愿意做这样一位法律思维的播种人,在广袤的大地躬耕细作,滋养法治土壤,培育法律精神,期待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阳光雨露下,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李涛

2021年10月

于广州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