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精讲
- 韩祥波
- 1153字
- 2024-06-03 16:06:21
一、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概述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客观现象是否能成为法律事实,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时间的经过、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战争和封锁禁运,人的出生、死亡、成年、失踪、精神失常等,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因而属于法律事实。
有时,一个独立的法律事实就可以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如合同的订立,引起合同法律关系的产生。
有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需要综合的法律事实构成,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就需要立遗嘱的行为和遗嘱人死亡这两个法律事实才能够发生。
(二)法律事实的类型
1.法律事实的分类
如上图所示,法律事实首先区分为事件和行为。
事件:与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如地震、死亡、战争等。
行为: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的法律事实,如订立合同、创作等。行为,又可以分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2.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的区分
(1)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合同、婚姻、遗嘱等行为。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2)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等。事实行为是非表意行为。
(3)准法律行为:指的是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业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根据法律规定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主要有意思通知行为、观念(事实)通知行为和感情表示行为。
如要约拒绝的通知(意思通知的典型代表)一旦到达,立即产生要约失效的法定后果。
再如债权让与的协议达成后,债权让与的通知(观念通知的典型代表),立即产生债务人应当向新的债权人履行的法定后果。
又如继承人虐待遗弃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若在被继承人生前继承人表示悔改,被继承人表示宽恕的(典型的情感表示行为),直接产生继承权恢复的法定后果。
特别提醒一
理解准法律行为,应注意两方面内容。首先,准法律行为的发生,需要作出一定的表示,这方面像法律行为;其次,一旦表达出来,后果的产生不是依据当事人的意愿,而是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这方面又像事实行为。因此,准法律行为是介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之间的概念,分别具有两者的部分特点。打个比方,如果说法律行为是个中国人,事实行为是个法国人,准法律行为就是一个中法混血儿。
特别提醒二
区分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标准:
[例题]小Q、阿Q和老Q,年龄分别是6岁,16岁和66岁,分别进行下述行为,各自后果如何?[1]
A.购买价值5000元的项链一条
B.订立遗嘱一份
C.创作歌曲《恨死你了》一首
D.结婚
E.在垃圾桶里捡到旧T恤一件
F.用弹弓将行人阿宝的左眼打伤
G.发现邻居家中失火,用自家的灭火器去灭火
H.在路上发现一只迷途的羔羊,抱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