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博物馆教授们的宝贝

江雨涵快步走到王烛面前,见他正在专注地凝视着青铜树,不由放慢脚步,轻声说道:

“王烛,好久不见。”

“是啊,”王烛收回目光,微笑着点点头:

“大概有两个月了吧。”

两人的声音都刻意压得很低,展厅里还有其他游客,不便大声交谈。

“我们先去修复中心吧,”江雨涵说道:

“杨老师在那边等你。”

王烛应了一声,跟着江雨涵向修复中心走去。

通往修复中心的长廊很宽敞,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照得地面一片明亮。两人走在一起,气氛显得格外自然。

“最近在忙什么?”走在通往修复中心的长廊上,江雨涵随口问道。

“高考刚结束,”王烛说道:

“正在准备一些其他的事情。”

“对了,你高考考得怎么样?”江雨涵突然想起这茬。

“还行吧,”王烛笑了笑:

“成绩够用了。”

江雨涵知道王烛一贯谦虚,这个“还行”大概率是考得非常好,但她也没有追问具体分数。

这个人却从不炫耀,明明懂那么多,却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与人交流。

“打算报考哪个学校?”江雨涵问道。

“还没定,等成绩出来再说吧。”

江雨涵“哦”了一声,沉默了片刻,突然说道:

“王烛,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论文,遇到些问题,不知道能不能请教你?”

江雨涵虽然是杨守中的关门弟子,但有些问题她不好意思总是去问导师,毕竟作为研究生,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而王烛就不同了,两人年龄相仿,又都对古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交流起来毫无隔阂。

更重要的是,王烛虽然年轻,但知识面却异常广博,而且为人随和,从不会因为自己懂得多就显得傲慢,所以江雨涵在遇到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时,就会很自然地就想向他请教。

“什么问题?”王烛侧头看向江雨涵。

“是这样的,”江雨涵的语气认真起来:

“我在研究不同地区青铜器的纹饰特征,发现同一时期的青铜器,在不同地区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纹饰的风格上,连制作工艺都有很大不同。”

王烛耐心地听着她的问题,不时点点头。

他总是这样,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会认真倾听,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态度让人觉得很舒服,也更容易敞开心扉。

“这很正常,”王烛语气平和:

“不同地区的工匠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工艺传承。”

“但问题是,”江雨涵继续说道:

“有些地区的青铜器工艺水平明显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条件。比如在偏远地区,居然能发现与中原地区工艺水平相当的精美器物。按理说,青铜冶炼技术应该是从中原地区向外扩散的,那些偏远地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高超的技艺。”

王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是在疑惑技术传播的路径?”

“对,”江雨涵连忙点头,王烛总能秒懂她的意思。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青铜器的传播路线应该是从中原向四周辐射。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地方似乎在没有经过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就突然出现了非常成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这完全不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江雨涵道。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青铜器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王烛道。

江雨涵一愣:

“你是说不同地区可能各自发展出了青铜冶炼技术?”

“这只是一种可能,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线性的。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技术是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就像刚才那棵青铜树,它的存在就打破了我们对青铜文明发展史的认知。”

江雨涵若有所思:

“这倒是个新思路。如果把青铜器的制作看作是多源头发展,而不是单一传播,很多现象就能解释得通了。”

“但这只是一个假设,”王烛提醒道:

“要证实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支持。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梳理材料,重点关注各地区青铜器的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共性。”

江雨涵恍然大悟:

“我一直在试图找出不同地区纹饰的联系,反而忽略了它们的差异性。如果把每个地区都看作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

她说着,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记录下这个想法,一边写一边说:

“我问过好几个老师这个问题,他们都建议我从传统的文化传播角度去解释。但总觉得很多现象解释不通,现在听你这么一说,豁然开朗。”

“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王烛笑着说道:

“有时候换个视角,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明白,”江雨涵认真地点点头:

“我会重新整理一下资料,从这个角度去论证。”

两人说着话,已经走到了修复中心的入口,正准备进入实验室,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小烛?真是你啊!”

转身一看,是考古系的陈远教授,同样是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大步流星地走过来,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陈教授好。”王烛礼貌地问好。

“好好好,”陈远笑呵呵地说:

“怎么有空来博物馆了?”

“来找杨教授请教点问题。”王烛道。

“哦?找老杨啊……”陈远的眼睛亮了起来:

“既然来了,要不要先去我那边坐坐?我最近刚收到一批新出土的文物,都是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他说着就要拉王烛的胳膊,一副恨不得立刻把人带走的架势。

江雨涵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想笑。

她太熟悉这种场景了,但凡王烛来博物馆,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老教授们,见到王烛就像是看到了宝贝一样。

就在陈远准备强行“劫持”王烛的时候,修复中心的门突然被推开,杨守中板着脸走了出来。

“老陈,你这是干什么?”杨守中的声音不高,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悦。

陈远立刻松开手,表情正经起来:

“老杨,我这不是看到小烛来了,想让他帮我看看新到的几件瓷器。”

“小烛今天是来找我的。”杨守中强调道。

“我知道我知道,”陈远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反而笑呵呵地说:

“也不急在这一时嘛。先去我那里看看,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你少来这套,”杨守中瞪了他一眼:

“别在这里胡搅蛮缠,上次你也说就一会儿,结果硬是把人留了一整天。”

陈远摸了摸鼻子:

“那能一样吗?上次是因为小烛对那批古窑很感兴趣……”

“行了行了,”杨守中摆摆手,打断他的话:

“你先忙你的去。小烛,进来吧。”

王烛朝陈远歉意地笑笑:

“陈教授,有空我再去你那里看看。”

“那说好了啊,“陈远不死心地道:

“等你和老杨聊完,顺便……”

话还没说完,杨守中就“嘭”的一声关上了门。

“老杨真是越来越小气了……”陈远摇摇头。

实验室里,杨守中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老陈越来越过分了,一看到你就走不动道。”

“陈教授也是一片好意。”王烛笑道。

“好意?”杨守中撇撇嘴:

“他就是看上你的本事了。你随口一句话,就帮他解开了那么多文物的年代疑问,他一直惦记着你。”

江雨涵忍不住轻笑出声。

“笑什么笑,”杨守中瞪了徒弟一眼:

“去把紫外分析仪和三维成像设备准备好,把上午配的那瓶特制清洗剂也拿过来。”

“好的,老师。”江雨涵应了一声,快步走向工作台。

“坐吧,”杨守中指了指一旁的椅子:

“我知道你今天来是为了什么。那棵青铜树,你看出什么门道了吗?”

王烛正要开口,突然听到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似乎是有人在徘徊。

杨守中脸色一沉,走到门口打开一条缝:

“你要是再在外面转悠,小心我告诉馆长,说你整天不务正业!”

门外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真是的,”杨守中关上门,无奈地摇摇头:

“这帮老家伙,一个个的……”

王烛笑而不语,这种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每次来博物馆,总会遇到各个领域的专家想要“借用”他一下,问问意见,讨教问题。

不过今天的重点是那棵青铜树,其他事情都得往后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