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林钧

中年人靠在展柜旁,不知不觉已经听了半个多小时,他本想着随便听听就走,却被王烛的讲解彻地吸引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这个弧度的设计其实很巧妙,”王烛指着青铜鼎的一处纹饰:

“从力学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构能让鼎身承受更大的重量。古人可能是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这个最佳角度。”

江雨涵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就像现代建筑中的拱形结构?”

“对,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王烛说着,手指沿着纹饰的轮廓轻轻滑动:

“而且你注意看这些花纹的间距,是不是觉得很舒服?这其实是遵循了黄金分割比。这个比例在自然界中很常见,从向日葵的花瓣到银河系的旋臂,都能找到这个数字。”

中年人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他已经不知不觉放弃了提问,因为每当他想到一个问题,王烛往往会在后面的讲解中自然而然地回答。

“再看这里,”王烛继续道:

“鼎耳的设计也很有意思。它的倾角正好是23.5度,和蓝星自转轴的倾角一样。这个角度在古代天文观测中很重要,能帮助确定二十四节气。”

“等等,”江雨涵停下笔:

“你是说这些看似装饰性的设计,其实都有实际用途?”

“很可能。古人的智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王烛继续道:

“比如这些环形纹饰的排列,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间距符合某种数列规律,在声学中很常见,敲击不同位置会发出和谐的声音。”

中年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腰。

他收藏了二十多年的古董,却从未想过要从这些角度去理解文物,这个年轻人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的知识储备,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其实我一直在想,”王烛的声音依然平静:

“古人在设计这些器物时,一定是把他们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其中。就像现代人设计产品会运用各种科学原理一样。只是我们现在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装饰,而忽略了背后的智慧。”

江雨涵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好几页:

“与其说这是一件礼器,不如说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可以这么理解。”王烛点点头:

“每一个纹饰可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要符合实用功能,又要体现美学原理,还要契合天文历法……”

中年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掏出手机,悄悄记录了几个关键词,他发现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正在被重塑,原本以为那些纹饰不过是古人的艺术创作,现在看来,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多学问。

物理、数学、天文、地理、声学……这个看上去还是学生的年轻人,是怎么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的?

而且说起来如此自然,仿佛这些本就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说到数学时,他能随口道出黄金分割的具体数值。

谈到物理时,又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力学原理。

论及天文历法,更是对古代观测方法了如指掌。

最称奇的是,这些知识并非零散陈列,而是被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知识网络。

作为一个资深的文物爱好者,中年人捐赠过不少珍贵文物给博物馆,因此经常有机会听专家教授们亲自讲解。

那些专家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可现在听着这个年轻人的讲解,中年人却觉得以前那些讲解似乎少了点什么。

专家们往往会说一堆专业术语,听起来很有水平,但让人似懂非懂。

而王烛会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用现代建筑来解释鼎耳的受力原理,用向日葵的花瓣排列来说明黄金分割。

生动的比喻让深奥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更难得的是,他不是在炫耀自己懂得多少,而是真心希望别人能理解这些知识,每当看到那个女研究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他总会停下来确认对方是否理解,必要时还会换个角度重新解释。

这种诚恳的态度,让他的讲解显得格外珍贵。

女研究生每提出一个问题,他也总是从容不迫地回答,并顺势引出更深层的内容,思路清晰得让人惊叹,说话时也总是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学究气,又能准确传达专业内容。

如此游刃有余的从容,绝非临时准备所能达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年人发现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实在太慢,生怕遗漏了重要内容,索性直接打开了录音功能。

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手机的位置,确保能清晰地录下王烛的每一句话。

“这些纹饰的排列,”王烛的声音清晰地传入录音设备:

“如果从数学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几何序列……”

中年人不时查看手机屏幕,确认录音在继续。

这些内容太珍贵了,他打算回去后反复听几遍,好好消化理解。

江雨涵的笔记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字迹因为快速记录而显得有些潦草,但每一页都写满了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她时不时停下来甩甩有些酸痛的手腕,生怕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王烛看了看手机: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江雨涵这才注意到,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小时,她翻翻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图解:

“今天真的学到了很多,谢谢你。”

“希望对你的研究有帮助。”王烛笑着说道。

中年人赶紧按下录音的停止键,看了看录音时长,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

他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是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轻人,却给了他如此深刻的启发。

王烛转向中年人,礼貌地点了点头。

江雨涵也向中年人微微颔首,算是道别。

中年人下意识地回了个点头,看着两人转身走向展厅出口。

阳光从玻璃幕墙斜斜地洒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王烛走在前面,背影显得很挺拔,江雨涵跟在旁边,还在翻看着笔记本,似乎在回顾刚才记录的内容。

中年人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

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展厅拐角,他才低头看手机上的录音文件,这个下午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

他又看了一眼展柜里的青铜鼎,突然觉得这件在他眼中再熟悉不过的文物,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扇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中年人收敛了一下思绪,走出博物馆大门,夕阳的余晖洒在台阶上,他看见江雨涵还站在门口,目光远远地望着某个方向,似乎在出神。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近,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下车,正要上前。中年人抬手做了个轻微的手势,年轻人会意地停下脚步,退回到车边等候。

中年人整了整衣领,走到江雨涵身边:

“同学,不好意思打扰一下。”

江雨涵这才回过神来,有些抱歉地笑了笑:

“啊,您还没走。”

“刚才一直顾着听讲解,都忘了自我介绍,”中年人温和地笑道:

“我叫林钧,平时也喜欢研究一些文物。”

他说着,从内袋里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去:

“冒昧问一下,怎么称呼?”

“我叫江雨涵,”她接过名片:

“是考古系的研究生。”

看到名片上“远海集团”董事长的头衔,江雨涵微微怔了一下。

这可是市值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在文娱、商业地产等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没想到眼前这位儒雅的中年人就是经常出现在财经新闻上的那位林董。

更让她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商界大佬,能在博物馆里静静听讲解两个小时,看来对文物是真的有着深厚的兴趣。

林钧看着远处的街道:

“你们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吗?”

“也不是,”江雨涵说道:

“他今天是特意过来处理一些事的,顺便指导我一些疑问。”

林钧轻轻点头,像是在回味什么:

“我在文物圈子里混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独特的见解。”

江雨涵低头抚了抚笔记本的封面,嘴角微微上扬。

“不知道能不能……”林钧略作停顿,像是在斟酌用词:

“冒昧问问这位小兄弟的名字?”

江雨涵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在评估这个请求的用意。

林钧察觉到她的犹豫,连忙补充道:

“我就是单纯地想和他探讨一下文物方面的问题。像他这样博学多才的年轻人实在不多见。”

江雨涵想了想,这位林董确实给人一种儒雅随和的感觉,而且能静静听王烛讲解两个小时,显然对文物是真心感兴趣。

“他叫王烛,”江雨涵终于开口:

“刚刚参加完高考。”

“高考?”林钧表情顿时僵住了,愣了几秒后,又确认似地问道:

“你是说,他还是个高中生?”

“是的。”江雨涵轻轻点头,嘴角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她已经习惯了别人听到王烛身份信息时的反应。

林钧眼中闪过一丝不可思议:

“我还以为他至少是个博士生……”

他停顿了一下,又问:

“不知道能不能要一下他的联系方式?”

“这个……”江雨涵犹豫了一下:

“可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

“当然,当然,”林钧连忙表示理解:

“是我考虑不周了。这样吧,能不能加你一个薇信?等你问过他的意思再说。”

江雨涵想了想,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拿出手机,打开了二维码。

“太感谢了,”林钧一边扫码一边说:

“今天真是收获很大。”

江雨涵看着手机上新添加的好友头像,那是一件青铜器的图片:

“其实应该是我们感谢您,能这么耐心地听完整个讲解。”

“哪里话,”林钧笑着摇头:

“能听到这样精彩的讲解,是我的荣幸。”

说完,他看了看时间:

“时间不早了,就不打扰你了。有消息随时联系。”

江雨涵点点头。

林钧转身走向等候已久的黑色轿车,走到一半又回头,微微颔首示意,这才上车离开。

夕阳已经快要落尽,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着最后一抹金色。

江雨涵低头看了看厚厚的笔记本,今天的收获确实不小,她抿嘴笑了笑,转身走向地铁站的方向。